书城教材教辅课堂只做简单的事
10541900000068

第68章 也谈“互动生长”

要求每一位教育从业人员都必须确认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互动成长、营造美好生活、创造幸福未来的事业,所以是一项充满大爱、智慧和着眼于人的成长的创造性的事业。

——摘自《人民教育》2010年第22期之《关于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共同成长是一个老话题。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是教师通过教新教材,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教材变了,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钻研教材,其过程就是最好的成长过程。

二是教师教新的班级,促使自己成长。教新的班级,教师所教的教材虽然没有变化,但施教对象有了变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的特点也要做出调整。我们发现,同样的教师,到不同的班级去上同样的课程,会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就充分说明了教师在授教班级发生变化后,施教策略变化的重要性了。而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督促教师求进求异求新的过程,属于教师与学生共成长之范畴。

三是教师改教新学科,而不断进步。由于学校教师的变化,教师往往会游走于各门学科之间的教学。所教学科发生变化时,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是空前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还要研究新教学科的学法。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研究教材,研究课标。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教师以全新的视角介入,加之平常站在外围对新教学科的审视,教师会找到去教新学科的视角和突破口。由于介入时间短,教师反而能以简洁介入,出奇制胜,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一实践,对教师的成长来讲是飞跃的。故此,在条件许可时,教师要勇于接受挑战。多教一门学科,就多一条追求幸福和不甘平庸的尝试路径,也是教师逼自己下水,而找到成功快感的重要举措。

四是教师即使是教同一教材,通过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而促使自己进步。目前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情况如此。教师要在不变中寻求变化,从而找到工作的动力和快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去想:这一课,我去年是这样教的,今年我换个思路,另辟路径,看看效果如何?这很有点同课异构的味道。不过在这里同课异构的实施者是一人,而不是多人。如此实施,如此比较,如此反思,教师即使教同一门学科,仍然会感到常教常新,常教常有味,常教常有进步。

当然,以上所谈都指的是教师方面的努力。对于教师而言,来自与学生互动而生成的各种突变,也是教师成长的主要场景之一,这里不再赘述。

综合观之,只要教师有心于教学,醉心于教学,其心中之所想,眼中之所见,手中之所写,都是以教为本,以学为本,以成长为本,那么,一切教学场景都是有新意的,且能够带来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