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堂只做简单的事
10541900000067

第67章 教育的动力从哪里来

我能取得教学经验,应当归功于我听过和分析过他们课的那些富于智慧而又善于思考的老师。当我面前展现出教育工作的某一新境界,而我不论怎样仔细观察和思考它也无法理解它的实质时,我就一连听这些教师五节、七节课,以求找到触动了我心思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摘自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第79页

教育的动力从哪儿来呢?从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中来,从一个个反思进取的教师身上借鉴而来,从一节节生动的课堂而来。鲜活的教育案例,就是我们保持青春智慧前行的不竭动力。我也坚信,人对人的影响是至深的,人对人的影响是无声的,但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当我的管理思想日渐惰庸、激情转弱时,我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我聆听他的教诲,咀嚼他与学生、老师在一起的每一段生活的场景和由此而引起的思考。又如,教研室新到的春霞老师,在过去的教学生涯中,她为了课堂中的一个新点子,总是在课前潜心思考,反复打磨,而实现了课堂上的生动、有趣和高效。近期内,为了掌握全局师生的教学状态,她在下学校检查工作之际,又潜身于教师教研活动的现场,奔走于班级的家长会中间。她像一位行者,更像一位思考者,引领自己和同行们勇敢无畏地向教育的最高境界冲刺。这是一种身怀教育之责而不知疲倦的最可贵的教育之态,正是我们教育精神之所在。她的这种精神,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教育的纯情、执著和美丽。又如秉世老师,为了上好一节化学课,一而再地去兄弟学校借实验器材。又如冬梅老师,为了做好集体备课的主备人,她悉心研读教材,将自己最深的思考、最美的风格、最好的教案展示给组内的同行们,让大家分享。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一次次让我得到启发。这些真实的,有生命张力的案例告诉我们,唯有共融、思考,才会前行,才会找到信心和成功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