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月亮》,是吴然写的一篇散文。教者采用了放开让学生质疑,再让学生探究的方法,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给我的感觉是,教师备课依然不精不深,因而在学生面对课题时提出的问题,不能及时梳理和整理,再让学生带着这些有目的性的问题去思考、去探究。整节课,看似教师放手让学生一搏,让学生主宰课堂,但给人的感觉是,课堂太松散,教师没有在关键处留下精彩的几笔,因此显得松散而又疲沓,效果并不是很好。
根据“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之精髓,在探究环节一定要完成学生质疑之问题。而我看到的情形是,这里只有学生的提问,并没有对问题答案进行有效思考和处理,这就使这一思考成为没有尽头的直线,如有去无回之感。
但这节课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如教师较以前放得开,让学生驰骋课堂,想自己之所想,谈自己之所谈。教师应答、点拨,都尽量让学生说话,显示出自己的自信和大气。在教学生字环节时,让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对比、联想、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学习,都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值得学习和借鉴。
听过此节课后,我忽然有了一个想法,如果这节课一半上成具有美感的朗读课,一半上成学生以自由发挥为主的对课文的仿写课,再让部分同学读出来给大家听,这又是何等的效果呢?想必,那一定是具有另一种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