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听小学中高年级《浙江之潮》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师借鉴“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之特点,结合班级实际,进行自创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是显著的。
这节课的几个亮点是:
一是教师做到了心中有本,胸中有式。这里的本是对教材的熟悉和精当把握,这里的式是对自己教学模式梳理后的熟练运用。
二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共建了以读为主的美感之境。其间有老师的范读,师生之比赛读,师生之接力读等形式,让整节课都沉浸于文本与人和谐一致的愉悦之中。
三是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通过“观、说、析、悟、诵”五个环节的相互作用,较好地理解了“潮之形,仅如银线;潮之色,玉城雪岭;潮之声,如雷霆;潮之势,震撼激射”。读中有悟,悟中有言,言中有景,景中有形。特别指出的是,通过师生双方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学生中的大多数能够将课文背会,这是课堂上最亮丽的风景之一。
四是学法上基本做到了“自主探疑,互动创新,合作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较好地得到发挥。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为:
一是在赏之段,略显准备不足。老师如能提前从网络下载《浙江之潮》的汹涌澎湃之势,再放给学生看,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稍后的分析之段,就会更加顺畅和流利,对文字表象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而又老道。
二是在课文的最后段,教师完全可以做“留白”处理。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比赛背或比赛读。这样就会在疲劳的时间段,做出不疲劳的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