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祁连医录
9731200000040

第40章 肾病综合征治验三例

肾病综合征为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临床症候群,共同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不同程度的水肿四大特征。

本病在中医学多属“水肿”、“虚痨”、“腰痛”等范畴。认为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和三焦气化关系密切。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散布精微的功能,如外邪侵袭,风水相博,肺气壅滞,失去宣肃功能,则可致水肿;脾为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转输精微,上归于肺,利水生合,若脾失健运,水谷不归正化,水湿内停,泛滥肌肤,发为水肿;肾为水脏,司开合主二便,如肾气不足,则开合不利,水液代谢障碍,便可出现小便异常和水肿;三焦有生化输布津液和排泄水分之功能,如三焦气化失职,水液不化溢于肌肤,也能形成水肿。总之,水肿的发病机理为“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

一、验案举例

例1:陈××,女,17岁,系永昌县红山窑乡人,农民,住院号11635。患者自诉在两年前,感受风邪后,出现颜面部水肿,尿少,在当地卫生院诊断为“急性肾炎”,经中西药治疗后水肿消退,以后每遇劳累、感冒上述症状加重,自服速尿及肌注青霉素后症状消失,停止治疗,如此反复发作数次后出现双下肢浮肿,再服上药,肌注青霉素无效,又加服强的松数月(具体剂量不详),浮肿仍不退。来我院门诊就诊,于1984年12月20日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收住入院。中西药治疗40天(强的松片每日8片顿服),中药1日1剂,浮肿基本消退,尿量增多,复查尿蛋白正常出院(强的松片未停,每日6片),回家后逐步减服至3片。因不慎复感,病情发作,于1985年5月14日急来人院,主诉:全身水肿,尿少两年余,加重1周。尤以双下肢明显,压之凹陷,且伴有发热,咽部充血,头痛头晕,耳鸣腰困,手脚心发热等症,小便量少约100毫升/天,大便溏,舌质紫暗,苔微黄,脉浮细数,查体温37℃,体重54公斤,血压110/80mmHg,化验检查示:尿蛋白+++,血清胆固醇442毫克%,总蛋白4.5克%,白蛋白3.0克%,球蛋白0.25克%,肌酐3.0毫克%,具备三高一低,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嘱低盐饮食,急则治标以:“宣肺利水”为法,方用越婢加术汤加味。

处方:

麻黄12g 生石膏30g 苍术10g 黄柏10g

茯苓15g 桑皮12g 银花30g 连翘15g

川牛膝10g 白茅根30g 生姜3g 大枣3枚

日服1剂,守服5剂后外感诸症消失,尿量每日增至600毫升,头面及上肢水肿微消,于5月20日方药改用导水茯苓汤加味。

处方:

茯苓30g 泽泻15g 麦冬10g 木香6g

砂仁6g 白术10g 片10g 木瓜10g

陈皮10g 紫苏10g 桑白皮10g 大腹皮30g

丹参15g 益母草15g 蝉衣6g 车前子(另包)30g

白茅根30g

继服10剂水肿逐渐消退,尿量增至1000毫升/天,患者精神好转,自述腰困明显,午后手脚心发烧,辨证为“肾阴虚”,6月1日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味。

处方:

生地15g 山萸肉12g 山药15g 茯苓30g

丹皮10g 泽泻12g 知母10g 黄柏10g

怀牛膝10g 车前子30g 益母草15g 白茅根30g

守上方服30剂,患者全身水肿基本消退,尿量增至1500~2000毫升/天,化验尿蛋白转阴性,逐步撤除激素。7月1日诊患者仍感阴虚症状明显,考虑病程较长,主张“气阴兼顾,湿热两清”。方用《证治准绳》保真汤加减以达“升清降浊”之目的。

处方:

太子参30g 生黄芪30g 白术10g 甘草6g

茯苓15g 五味子10g 当归10g 生熟地各30g

天冬10g 麦冬10g 白芍10g 柴胡10g

黄柏8g 知母10g 地骨皮10s 莲籽肉15g

陈皮6g 生姜3g 大枣3枚

守服10剂,患者病情渐趋痊愈。舌苔正常,脉平,复查肾功及尿10项化验正常。于7月11日上方加芡实、山药、薏米、泽泻配制末药出院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面荣体健,正常参加劳动,生一男孩,多次化验正常。

例2:祁××,男,26岁,永昌县城关镇小坝村人,农民,于1987年8月患“肾病”,多方求医疗效欠佳,迁延近一年余,病情逐渐加重。次年6月寻余诊治。证见:全身水肿,压之凹陷,右胁部不舒,易怒,夜卧不安,全身肌肉跳动,头痛腰困,大便不爽,小便黄赤,舌质红,苔微黄,脉象浮弦而大,查体温37.8℃,血压130/80mmHg,尿检蛋白+++,白血球0—2,红血球3—5,颗粒管型0—2,血检尿素氮12.85mmol/L,肌酐307.7mmol/L,诊断为“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证属肾阴亏损,肝气郁滞,兼有外感。治宜发越水气,上下分消,兼治外感,方用越婢加术汤加减。

处方:

麻黄10g 生石膏30g 赤小豆30g 白茅根30g

桔梗10g 银花15g 连翘10g 车前子(另包)15g

柴胡10g 大黄10g 浮萍草10g 蝉衣6g

甘草6g

水煎服,1日1剂。

二诊:上方服用5剂后,外感诸症消失,浮肿略消,大便通畅。仲景云:“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故改用防己茯苓汤加减。

处方:

防己20g 茯苓30g 桂枝10g 生黄芪30g

车前子15g 蝉衣6g 甘草6g

水煎服,1日1剂。连服6剂后肌肉跳动及浮肿等症大减,小便正常,守方继服15剂,诸证消失,复查尿检基本接近正常,因患者右胁不舒易怒,久病伤阴,腰困乏力,证属肝肾阴虚。方用济生肾气汤合逍遥散加味嘱服十余剂,诸症消失,再次化验复查,病告痊愈。以上方配制末药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生一子情况良好,正常工作。

例3:赵××,女18岁,系永昌县人,工人。于1982年4月患“水肿”病,多方寻医诊治无效,同年11月6日寻余诊治。症见:全身漫肿,以下肢尤甚,按之没指,头晕腰痛,肢软乏力,伴咳嗽,大便溏稀,小便频数而少,舌体胖大,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沉细。查体温36.8℃,血压110/70mmHg,尿检蛋白+++,白血球4—8,红血球4—16,脓血球0—1,尿素氮25.2mmol/L,诊断为“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证属:肾阳虚损型,因患者有咳嗽等证,治宜助阳解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处方:

麻黄10g 细辛6g 杏仁10g 熟附子(先煎)10g

云苓15g 甘草3g

水煎服,1日1剂,嘱服3剂。服后小便通畅,咳嗽消失,守方继服8剂后水肿大半消失,因肾阳虚症状较明显,故方改用真武汤加味,以“温阳利水”。

处方:

茯苓25g 白芍10g 白术10g 生姜6g

熟附子(先煎)10g 泽泻12g 大腹皮15g 车前子(另包)10g

陈皮6g 生黄芪20g 炙甘草6g

水煎服,1日1剂。

嘱服6剂后病情稳定,情况良好,继服20余剂,水肿等症基本消退,处方改用金匮肾气汤加菟丝子、巴戟天、补骨指、怀牛膝、生黄芪、党参、白术等以温补肾阳,益气健脾,嘱服10余剂病告痊愈,上方配制末药以固疗效,随访至今,身体健康,在本县邮局正常工作。

二、体会

中医虽无“肾病综合征”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及舌脉症等,将其归属于“水肿”范畴。并认为其病机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机失司,水道失常而致水液输布代谢障碍,泛溢肌肤而致,所以本病的治疗主要按照中医的脏腑功能失调,进行辨证分型论治。本着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重视三焦的气化,内外分消调节水液代谢平衡,结合本病的具体情况,灵活用药,并需根据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表现和服药反应,认真加以推敲。在治疗本病的过程中最怕外感劳累诱发,必须重视这一环节。本病治愈的标准为水肿消退,临床自觉症状消失,理化指标正常,病情稳定,停药后无复发。合理治疗完全恢复后还需要注意巩固疗效,并要注意休息、保暖、防湿、饮食调养、房事、劳累等事项。

注:本文2000年9月发表于《中国老年学杂志》第20卷肾病专刊,中国老年学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