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祁连医录
9731200000039

第39章 泄泻的辨证施治及临床体会

泄泻又称腹泻,俗称“拉肚子”,以排便次数增多,大便清稀甚如水状,或大便稀薄,完谷不化或带有脓血及粘液,一般伴有腹痛,但少有里急后重为临床特征。本病是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多见。

泄泻的治疗因人体体质强弱不同,季节、地域不同,疾病的转化不同,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不同,急性与慢性不同,故此治疗各有差异。中医辨证施治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现举典型病例,分述如下:

1.寒湿泄泻

李××,男,19岁,永昌一中学生。于1988年夏季到皇城水库游玩,天气炎热,行途之中全身发热汗出,脱衣而行,到树林下休息,食之瓜果、肉类等冰凉之物,口渴时饮冷水。回家后出现头痛、恶寒、发热、肢体酸痛、腹痛泄泻,当晚腹泻数次,急来医院门诊治疗。诊断为“胃肠型感冒”。口服西药治疗后,未见好转,邀余诊治。证见卧床覆被,呻吟不迭。舌淡苔白腻,脉浮滑。

中医辨证:寒湿内伤,外感风邪。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湿,止泻。

处方:藿香正气汤加味。

藿香10g 苏叶10g 白芷10g 大腹皮10g

白术15g 茯苓10g 陈皮6g 半夏8g

厚朴6g 元胡15g 苍术10g 木香6g

砂仁6g 羌活8g 生姜3g 大枣3枚

焦三仙各:10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2剂,诸症皆除而愈。

2.湿热泄泻

赵××,男,34岁,永昌职中教师。于四年前患泄泻至今,泻下如水样,日达七八次,曾多处求医,中西药治疗均未见成效。于1997年7月3日寻余诊治,腹胀、腹痛即泻蛋花样水便,并有肛门灼热感,每日数次,遇饮酒、茶水、过食油腻或生冷之品后,腹痛,腹泻加重,经常胃纳不佳,精神不振,舌质淡,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辨证:湿热困脾,运化失常。

治法:运脾清热化湿。

处方:胃苓汤加减。

苍术10g 陈皮8g 厚朴6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0g 白术15g 黄连8g

炒苡米12g 白蔻6g 木香5g 焦三仙各10g

粟壳6g 诃子肉10g 自芍1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10剂。

二诊:1997年7月13日。腹胀痛大减,腹泻每日2~3次,食欲增加,然便未成形,舌苔微黄,脉滑微数。病证相合,效不更方,继进前方20余剂,诸恙向安,精神大振,饮食转佳,大便成形而收全功。

临证加减:外感者合用葛根芩连汤;热甚者加银花、滑石、木通;湿甚者合用三仁汤;腹痛明显者倍白芍加当归、三七、元胡;泻甚者加车前子、乌梅;腹胀者加砂仁、草果仁;脓血便加白头翁、地榆、血余炭、海蛸;虚寒者加肉桂、吴萸;气虚者加黄芪、升麻。

3.伤食泄泻

刘××,男36岁,乡镇干部。前晚赴宴,纵食肉腻,瓜果,饮料食饮过多,归宿安睡无异。翌日黎明顿觉肠鸣,作泻四次,粪如酱状,秽浊气味臭如败卵,腹痛即泻,便后痛减,经某卫生院诊断为“急性肠炎”,遂注射、口服药物,腹泻未减,自觉口干涩难忍,不思饮食。即来县城就诊。症状同上,苔厚微黄,脉濡滑。

中医辨证:食积胃肠,传化不利。

治法:消食导滞,调中和胃。

处方:平胃散合四消饮加味。

苍术10g 厚朴10g 陈皮10g 焦三仙各12g

玉片1% 枳实10g 草蔻10g 内金10g

酒大黄5g 黄连6g 竹茹10g 木香6g

元胡1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2剂。服首剂后暴泻1次,2剂服后痊愈。

4.脾胃虚寒泄泻

唐××,女,38岁,永昌县离合器厂工人,1985年10月6日就诊。患者病已三年余。主要症状为午后三时许感觉眩晕、头痛、心悸、恶心、胃胀、不思饮食,日腹泻达4~5次,水谷不化,腹中隐痛喜按,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中医辨证:脾胃阳虚不能运化水谷。

治法:温补脾胃,涩肠止泄。

处方:香砂六君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味。

党参15g 白术12g 茯苓10g 半夏10g

陈皮10g 木香6g 砂仁10g 附子(先煎)10g

干姜10g 诃子肉12g 粟壳6g 炙甘草6g

生姜3g 大枣3枚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5剂。

二诊:1985年10月11日,腹泻已减至日2—3次,饮食增加,消化转佳,余症亦减,脉象转缓。此乃脾胃运化功能渐复之兆。以上方配制末药,服用二月余。

随访一年,一切良好,病获痊愈。

5.中气不足泄泻

南××,男,72岁,城关镇农民。患者素体虚弱,营养欠佳,慢性腹泻五年有余,始于夏季,冷食过多,顿觉腹痛,腹鸣而泻,便泻日达3~5次,经县医院诊断为“慢性结肠炎”。住院治疗后泻虽稍减,终未根治,进入秋凉,其泻益甚,时感腹冷,痛泻并作,于1988年9月15日寻余诊治。症见面色萎黄,询知便无脓血,脘腹痞闷,时缓时急,喜温喜按,饮食欠佳,四肢不温,少气懒言,精神疲倦,舌质淡,苔白,脉沉弱。

中医辨证:脾气下陷,冷结胃肠。

治法:补益健脾,升提固涩。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味。

炙黄芪20g 党参18g 白术15g 当归12g

升麻6g 柴胡6g 陈皮6g 肉豆蔻(去油)12g

诃子肉12g 干姜10g 吴萸6g 砂仁6g

藿香10g 炙甘草6g 生姜3g 大枣3枚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5剂。

二诊:1988年9月20日。服药后痛泻均减,药已中病,复依前法减去藿香、吴萸,加乌梅10g、赤石脂10g,再进5剂。

三诊:1988年9月25日。大便已从溏转为条状,日二次,上述诸症均有明显改善,改用补中益气丸合香砂养胃丸(成药)调理善后。

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6.肝脾不和泄泻

曹××,女,29岁,县工商局干部,1998年3月19日就诊。平素胃脘胀痛,攻痛连及两肋,时轻时重,每遇生气后疼痛加重,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泻后痛减,口苦乏味,饮食不思,肢体倦怠等症。舌质淡红,苔微黄,脉弦。

中医辨证:肝郁乘脾。

治法:抑肝扶脾。利气止泻。

处方:痛泻要方合逍遥散加味。

白术15g 白芍15g 陈皮10g 防风8g

柴胡6g 当归10g 茯苓10g 木香6g

香附子10g 海蛸12g 元胡15g 黄连6g

苏叶6g 薄荷5g 甘草6g 焦三仙各10g

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98年3月15日。服上药5剂后,痛泻渐减,食欲亦增,守原方再进5剂,泻止症除。

7.脾肾阳虚泄泻

张××,男,56岁,建筑工人。肠鸣,腹痛腹泻,每日便5~6次,已一年余。形体消瘦,身疲体倦,不思饮食,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腰酸腿困,大便滑脱不禁,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曾多次到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肠炎”,屡治未愈,于1992年10月5日寻余诊治,症状同前,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中医辨证:脾肾阳虚,命门火衰。

治法:温补命门兼温脾胃止泻。

处方:四君子汤合四神丸加味。

党参20g 白术15g 茯苓10g 吴萸6g

五味子6g 补骨脂10g 炙黄芪24g 肉豆蔻(去油)10g

诃子肉12g 骨碎补10g 肉桂6g 炙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92年10月20日。服上药5剂后,腹泻减为2~3次,各症均有改善。宗上方加砂仁6g、丁香4g,继进15剂。服完上药,随访,诸症皆除,病获痊愈。

8.体会

泄泻临床上常根据病情之轻重缓急,患病时间的长短,以暴泻和久泻来统括寒热虚实。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与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失运,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谷反为滞,水反为湿,混杂而下,并走大肠,而为泄泻。若平时脾胃虚弱,复因情志失调,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运化失职,也可形成泄泻;若久病之后,损伤肾阳,或年老体衰,中气不足,脾失温煦,运化失常,也可导致泄泻。在治疗中寒湿内伤,外感风邪,则解表散寒,芳香化湿,止泻;若湿热困脾运化失常;则运脾清热化湿;若食积胃肠传化不利,则消食导滞,调中和胃;若脾胃阳虚,则温补脾胃,涩肠止泻;若脾气下陷,冷结胃肠,则补益健脾,升提固涩;若肝郁乘脾,则抑肝扶脾,利气止泻;若脾肾阳虚,命门火衰,则温补命门兼温脾肾止泻。以上例证,既有外感,亦有内伤,虚实俱备,治法各异,故临床施治必须根据具体病情,选方用药,药证相合,疗效显著。

注:本文2000年发表于《中国特色医药》杂志第三卷第三期,世界中医药学会、世界医药出版社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