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祁连医录
9731200000038

第38章 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痢疾”的临床经验

“痢疾”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称“肠辟”,多发于夏秋之季,属于常见的肠道急性传染病,以大便次数增多,腹部疼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便,发热等为主症,甚则高热,昏迷,抽搐休克而致死亡。其病因在外为湿热、病毒、寒湿或过食生冷不洁之物,在内为七情所伤或素体肠弱,然而在病机方面,诸多医家认为是大肠湿热传导失常或寒湿凝聚清浊相混或阳虚肠弱滑脱不固而致。笔者在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的实践中,以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急性痢疾”均获良效,现将基本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一、处方:

葛根15g 黄芩10g 黄连10g 银花15g

当归10g 白芍15g 木香6g 焦山楂12g

白头翁20g 马齿苋20g地榆12g 竹茹10g

黄柏6g 甘草6g

水煎服,1日1剂。

二、方解:

方中葛根既能解表退热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黄芩、黄连苦寒质燥,善清肠胃湿热治疗热痢;甘草和中协调诸药;银花、白头翁、地榆、黄柏、马齿苋诸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利大肠湿热;当归、白芍缓急止痛;木香理气止痛;山楂消积止痛;竹茹降逆止呕,全方具有清热解毒,除湿凉血,理气止呕,缓急止痛的功效。

三、验案举例

例1:李××,男,58岁,农民,系永昌县东寨乡人。1996年7月6日就诊。症见:发热,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便6小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查体温39℃,血压140/85mmHg,血象:白细胞13.0×10(上标9)/L,中性粒细胞85%,淋巴细胞16%。大便检: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诊断为:急性菌痢(中医辨证为大肠湿热疫毒型)。治宜清热解毒,除湿凉血,缓急止痛。方用葛根芩连汤味。

处方:

葛根15g 黄芩10g 黄连10g 银花15g

马齿苋20g 白头翁20g 地榆12g 焦山楂15g

当归10g 白芍15g 木香6g 黄柏6g

元胡15g 甘草6g

水煎服,1日1剂,嘱服2剂。

二诊:服2剂后,体温37.8℃,腹痛下痢症状明显减轻,守方继服3剂后诸症消失,大便已成形,大便检查基本正常,以原方继服2剂,巩固疗效返乡参加劳动,数日偶遇,询问病情再未复发。

例2:范××,女,52岁,系永昌县城关镇七区家属。1998年8月20日就诊。症见:面色发红,精神欠佳,下腹坠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不爽二天,伴头痛,恶心呕吐,心下痞闷,嗳气,胁痛,四肢乏力,周身酸痛,尿少,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查体温38℃,血压120/70mmHg,血象:白细胞12×10(上标9)/L,中性粒细胞78%,淋巴细胞18%,血色素13.4克,大便常规有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诊断为:急性菌痢(中医辨证湿热疫毒型)。治宜:清热解毒,理气止呕,缓急止痛。方用葛根芩连汤合痛泻要方加味。

处方:

葛根15g 黄芩10g 黄连8g 银花15g

白头翁20g 地榆12g 当归10g 白芍12g

焦山楂15g 木香6g 竹茹10g 炒苡米12g

甘草6g 炒白术15g 防风8g 陈皮6g

水煎服,1日1剂,连服6剂病告痊愈。

四、体会

临床上抗菌痢新药不断问世,但由于菌痢的耐药性在肠道细菌间的传递作用,流行菌株的不断增加,致使一些抗菌药物对菌痢的疗效逐渐降低。为此,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选用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急性菌痢收效甚佳,只要辨证分型准确,可以随症加减变化,灵活应用,均可获满意疗效。

注:本文2000年6月发表于《中华医学文选》一书,2000年8月转载于《中国实用综合医学》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