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论集
9731100000037

第37章 道德篇(9)

二、确立现代化意识,立志做新型农民

勤于务农,乐于务农,并不意味着把务农人员束缚在小块土地耕作上,让农民群众满足于“良田几亩,瓦屋几间,白米细面日三餐”的农家乐,而是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加快农业的发展,使务农活动真正发挥社会分工职能。加快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改变传统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大力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切实转变体力劳作的传统劳动方式,不断提高生产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业与农业是互为需求,互为供给,互为市场的。现代工业的发展也要求农业改变自给自足的生产,代之以商品化的生产。这必然要求农业生产的主体——广大务农人员确立现代化意识,立志做新一代农民,以全新的思想意识,全新的生产生活习惯去从事全新的农业生产。因此。务农人员应在与传统的小生产方式决裂的同时,与传统的思想观念决裂,彻底转变“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生活情趣,按照市场经济的格局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进而形成新的“传统习惯”。为此,务农人员应从内心信念上确立做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价值观、荣辱观、道德观,不断追求,积极进取,促进现代化意识的形成。

三、爱护土地,保护资源,造福后代

务农的社会职责,是使农产品持续满足社会需要。务农人员要履行这一社会职责,必须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证农业生产持续进行并不断扩大再生产。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最基本条件。要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永续开发和利用,务农人员应爱护土地,保护资源,不能“杀鸡取蛋,竭泽而渔”,不能破坏生态平衡。因此,务农人员应确立职业责任感和义务感,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当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就要求务农人员从务农的职业特点出发,辛勤地耕作土地,通过农田基本建设,不断地修整土地,改良土壤,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如果只图眼前利益,只图自身利益,大肆掠夺地力资源,破坏植被,破坏生态平衡,不仅不能给后代造福,反而使自己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造成一系列恶果。这些都要求务农人员确立相应的道德观念。

四、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

务农职业活动不仅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和关系,而且与社会发生联系和关系。务农人员与社会的联系和关系,最主要的是两方面:一是微观范围的产品生产与社会需要之间的供求关系,二是产品分配中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常言道,国家、国、家,有国而后有家。务农人员要安排好自己的生产生活,安居乐业,首先必须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在生产安排中,应自觉服从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不唯利是图。当然,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务农要讲求经济效益和比较利益以及产品的交换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生产可以摆脱国家宏观调控,各生产单位唯利是图,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使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农业生产同样讲求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因而,务农职业活动应按照农业产业化的生产格局,发展专业村、专业社,大力加强专业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这就要求各生产单位,特别是农村的小农户,自觉服从村社的整体规划,发展专业产品生产,以形成专业产品生产规模,形成地方特色经济。否则,就不可能有务农人员自身的生产经营效益。

生活安排也一样。务农人员希望增加收入无可厚非,但这只能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多生产产品来实现,而不能企求在产品分配中增大个人所占比例。在产品分配中,务农人员应自觉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自觉上缴应缴给国家的各种税收以及集体用于公益事业的各项费用。事实上,上缴国家和集体的部分,并不单纯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而是蕴含着利益交换。务农人员在社会治安、社会管理、社会公益诸方面希望国家和社会维护自己的权益,就应从自己生产的产品中拿出一部分上缴给国家和集体,以保证国家和集体行使其社会职能。因此,务农人员应确立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道德意识。

五、热爱劳动,勤劳致富

希望生活富裕是人之常情。党和国家在农村实施各项经济政策,就是为了使广大务农人员脱贫致富。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致富之道。绝大部分务农人员是靠勤奋劳动致富,他们或者搞种植,或者搞养殖,或者从事农产品加工。可是,有极少数人却不想靠辛勤劳动致富,而想通过歪门邪道致富,如有的宣扬封建迷信,骗钱害人;有的偷盗赌博,谋取不义之财;有的倒卖农副产品,从中大量掺假,获取高额盈利。这些不正当行为如果扩散开来,会形成一种歪风邪气,诱使一些原本诚实劳动的人走上不正当致富的邪道,不仅污染社会风气,而且影响务农人员务农职责的履行。要弘扬正气,消除邪气,靠正当的致富途径致富,务农人员应从道德观念上彻底消除不劳而获的思想动机,永葆诚实劳动的本色,勤劳、勇敢、自食其力,依靠劳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收入。在具体的务农职业活动中,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优势,挖掘劳动潜力,大搞多种经营,发展家庭副业,为市场提供更多的商品。

六、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勤劳致富中的勤劳,并不意味着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增大体力消耗。劳动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随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传统的体力劳动愈来愈被现代化的脑力或半脑力劳动所代替。现代农业发展的无数事实说明,发展农业生产力最根本的是从内涵上发展生产力,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改进农业生产工具。所以,务农人员的勤劳致富,主要是指以勤奋劳动的态度,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多生产出劳动产品。这就需要务农人员从内心信念上确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信念和情趣,勇于破除迷信。那种不相信科学,不想通过科技进步致富,却幻想通过烧香、拜佛、敬奉天地、乞求神灵恩赐的侥幸心理,不仅是愚昧的,也是不道德的。

七、团结互助,先人后己,以和为贵

加快农业发展,应发挥务农人员的整体功能,靠集合起来的整体合力,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改造环境,实现人的本质。因此,务农人员还应正确处理农业职业活动内部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人与人关系,如村与村的关系,社与社的关系,邻居与邻居的关系,家庭内部父子、婆媳、兄弟、夫妻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的相互联系和渗透,又形成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使之相互协调、融洽,才能使从事农业生产的每个务农人员都心情舒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结成一个真实的集体,实现人的本质。如果这些关系处理得不好,使相互之间的矛盾激化,致使感情冷漠,离心离德,经常为一些细小琐事闹纠纷,泄私愤,打架斗殴,会使更多的人心灵上感到压抑和不适。

因此,务农人员应从道德意识上确立团结、互助、忍让、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的观念。一事当前,先替别人打算,再替自己打算,关心集体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将心比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相互之间发生争执时,能够相互忍让,以和为贵。正如人们常说,两和皆友,两斗皆仇,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只有厚待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厚待,只有在他人困难时帮助他人,才能使自己在困难时得到他人的帮助。“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忍让能够化解矛盾,消除灾祸;争锋斗胜,纠缠于无休止的纠纷,往往酿成冤仇,于人于己都是极为有害的。

八、待人热情,说话礼貌,不讲脏话

人与人交往中的态度和说话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方面,说话礼貌,态度谦逊,相互间关系会融洽些;说话粗俗,态度傲慢,相互问的关系会越来越远。不少矛盾和纠纷,是由话不投机,恼羞成怒而起。从社会整体角度看,待人礼貌,语言文雅,也是良好社会风尚的体现。务农活动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广大农村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应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五讲”、“四美”。因此,务农人员应从内心信念、荣辱观点、职业习惯诸方面讲求语言文雅,举止礼貌,待人热情,不讲粗话、脏话,通过持之以恒的积累,使良好的言行举止升华为良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