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论集
9731100000034

第34章 道德篇(6)

商业是联系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商业网点遍布城乡,联系着五湖四海和千家万户,商业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最能体现社会风尚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人们从一个商店的店容、店貌、店风的好坏,可以看到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风貌。要使全社会形成人们相互热情、诚实,语言文雅,举止礼貌,“五讲四美”的社会风尚,商业战线的每一部门、柜台、岗位,都应成为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体现在服务态度上,应是待人热情,态度和蔼,语言文雅,举止礼貌,尊重他人;体现在服务质量上,应是耐心周到,童叟无欺,处处为顾客提供方便。从商品销售和商业盈利说,只有对顾客热情、和蔼、礼貌、诚实,耐心周到,才能招徕顾客,多销商品。正如俗话所说:“做生意,三件宝,人员、门面、信誉好。”

论社会主义医务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医务道德是由医务工作的社会分工职责产生的,是保证医务工作者履行医务职责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要求,是医务工作者与人处事的行为准则,它寓于医务工作者的信念、传统、风尚之中,它调整医务工作者与其他行业和职业人们的关系以及医务工作者相互之间的关系。

医务道德由一系列行为规范组成:

一、真诚地热爱医务职业

人们要改造自然、改造社会,首先要有一个健壮的身体。为此,就必须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努力创造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增强人们的防病治病能力。医疗卫生部门就是适应人们防病治病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分工部门。其社会分工职责是:提高人们健康水平,防病治病,保护劳动力,延长人的寿命,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所以,在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中,医务工作与其他各行各业同等重要,做好医务工作与做好其他行业的工作一样,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医务工作者热爱本职,就是充分认识医务工作的社会分工职责及其价值,对医务工作产生深厚的感情,把搞好医务工作当作自己生活的乐趣,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种爱,是一种真挚的、高尚的、忘我的情趣,是把从事医务工作当作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完善人格的人生价值实现,其中不包含偏私的杂念。

千百年来,医务工作者所以选择和从事医务工作,大都出于对这项工作的真挚热爱。但也有不少人掺杂了各种偏私的思想动机,例如,把医务职业当作甩不破、打不烂的“橡皮碗”。然而,医务工作者一旦有了这样的思想动机,以个人利益为重的思想观念就会随之而来,在行动上难免表现出以是否合乎个人利益为取舍的做法。这样以来,医务工作者的所谓履行社会职责,防病治病,就成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他与病人的关系也就成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伦理关系。当病人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相一致时,能够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为病人服务;当病人利益与自己的利益相冲突时,势必以个人利益为重,无视病人之疼痒,甚至将病人拒之门外。诸如此类的思想和行为势必影响医务职责履行。

另有一些医务工作者则把医务工作看作是“伺候人”,认为医务工作经常与病人和传染病毒打交道,像蜡烛一样,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因而鄙薄医务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但是,医务工作既然是社会分工中不可缺少的行业和职业,总要有人去干,无论什么人,有病总要有医生医治。如果认为医务工作是“伺候人”,不喜欢干,就是要别人伺候自己,从而把自己摆在被伺候的地位。这不是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自己应有的态度。实质上,社会生活的各行业之间是一种相互服务的关系,为别人提供一份服务,也得到了别人给自己的服务。

二、积极进取。勇于攀登

社会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这种不断发展的趋势给各行各业的工作不断提出新要求。医务工作也一样,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应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因而,医务工作者应具有开创新局面的理想和信念,勤劳、智慧、热情、坚毅、奋发有为,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作出大的贡献,这正是医务工作者进取性道德的具体体现。

建国以来,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医学科学研究也是硕果累累。我国消灭了天花,基本上控制了人间鼠疫、霍乱、黑热病、小儿麻痹等多种传染病,大大降低了血吸虫病、疟疾、麻风、乙型脑膜炎的发病率。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药物、抗菌素、生物制品、医疗设备等方面都获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医疗卫生事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在广大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还不很适应,这些都要求医务工作者积极进取,努力开创医务工作新局面。从而要求医务工作者确立积极进取的坚定信念,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乐为人先的思想情趣。

三、关爱病人。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

医疗卫生部门是适应于人们防病治病的社会需要产生的社会分工部门。因此,医务工作者必须从内心信念上确立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把履行医务职责看作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头等大事,看作与人处事的行为准则和人生价值的体现,在具体的防病治病中,把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解除病人的痛苦看作自己的天职,同情病人,关心病人,认真诊治病人的疾患。在以往社会中,由于人与人的关系的对立,医务人员与病人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利益交换关系。例如,有的医务工作者把自己从事的本职工作看作是挣钱过日子,“招徕病家”,赚钱渔利,因而“看病时像天使,要钱时像魔鬼”。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已发生了根本变革,医务人员与病人的关系已不再是相互利用的利益交换关系,而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关系,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关系。随着人与人关系的转变,医务工作者应切实消除旧观念,确立新观念,真正做到同情病人,关心病人,认真诊治病人的疾患,救死扶伤,文明行医。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医务工作者,当病人有了病要求诊治时,他不管病人的病症缓急,先要病人预交医疗费,有的甚至乘人病患之危,肆意抬高服务价格,向病人敲“竹杠”,这些做法是与“关爱病人,救死扶伤”的职业要求相背离的。应通过道德修养,努力消除诸如此类的不文明不道德行为。

四、有医无类。平等待人

为了履行医务职责,医务工作者应该坚持有医无类,平等待人,彻底消除封建等级观念。从病人方面说,无论是哪个社会阶层的人,无论他的社会地位高低,都有有病求医的权利,而且权利是平等的。无论什么人,有了病都应得到治疗。所谓“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就是指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是为社会全体成员的,而不是为少数人的。社会上层人物,身体不适,应得到医疗服务;社会底层人物,如广大农民群众、生产在第一线的工人群众,医务部门更应该关心和爱护他们,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得到关照。因此,医务工作者,应坚持有医无类,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只认病,不认人。无论什么人求医,都满腔热情地接待,精心医治,不能对一部分人有求必应,大献殷勤,服务耐心、细致;而对另一部分人,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服务粗枝大叶。如果说,以往社会医务工作的服务对象存在等级差别,那么,社会主义社会正是要消除这种差别,实现平等,从而要求医务工作者确立平等待人的观念。

五、为群众着想。方便群众

当代社会,医务工作越来越社会化,履行医务职责的工作范围越来越扩大,医务工作者的负责态度也不断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化。医务工作者要具备高级形态的负责态度和服务精神,就必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千方百计方便群众。一方面尽可能扩大医疗卫生服务网点,方便群众求医治病,特别对广大农村应花大气力,通过多设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彻底改变长期以来“一无医、二元药”的落后面貌;另一方面,医院门诊、住院应尽可能精简手续和层次,努力创造有利于病人求医看病的良好氛围。有一些医院,为了强化管理,岗位分工很细,并订立了不少规章制度,但却给病人求医治病带来不少麻烦,使一些人常为一点小病,耽误了不少宝贵时间。医院实行岗位分工,订立规章制度是必要的,但如果这些分工和规章制度不能方便群众,那么,医务工作者对各自分工岗位职责的履行,就只是一种低级形态的负责。要达到高级形态的负责,即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医务工作者就应确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服务观点,处处为广大群众的防病治病着想,处处为病人的求医治病提供方便。这些都要求医务人员从道德观念上确立为群众着想、方便群众的坚强信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扩大医疗卫生服务范围,不断改善服务态度。

六、公平信实,克己奉公

要真正做到完全、彻底为病患者服务,医务工作者应当公平信实,克己奉公,不谋私利,不能利用医务工作的社会机会,损害病患者利益。有少数医务工作者把医务工作看作谋取个人私利的社会机会,在医疗服务中搞不等价交换,收取的费用大于病患者应支付的数额。为了盈利赚钱,有的售卖假药、次品药、过期药;有的违背国家药价规定,随意抬高药价。这些都是损害病患者利益的。此外,有少数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还利用医务工作的社会机会,收受病患者的贿赂,获得医疗收费之外的额外收入。有少数医务人员为了拉关系得到某种私利,弄虚作假,为关系户开假证明,并为关系户小病大养提供方便。这些歪门邪道更有损国家和集体利益。要维护国家、集体、病患者利益,医务人员必须从内心信念上确立克己奉公,不谋私利,不搞歪门邪道的道德观,并且持之以恒。

当然,医务工作者也要不断增加个人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但这只能依靠自己多劳多得。如果长期搞不等价交换,损害病患者利益,失去群众信赖,门庭冷落,结果会适得其反。要想多劳多得,增加收入,应通过公平信实,医道高明,在群众中树立信誉和名望。

七、钻研医术。精益求精

医务工作者热爱本职,忠于职守,必须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爱干,二是会干,即能够“苦干、实干加巧干”。要会干必须不断加强医学研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医务技术水平。为此,医务工作者必须爱学习,勤于钻研,具有对技术精益求精的道德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医务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攻克医务科学技术的一道道难关,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开创医务工作新局面。

八、团结互助、共同奋进

履行医务工作的社会职责,还应加强医疗卫生战线各部门、各单位、各岗位之间的分工协作,使之既各负其责,各把一关,又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例如医疗部门与卫生防疫部门是密切联系的,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增强防病治病能力,医疗部门与防疫部门既应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应相互加强协作,相互支持。同样,部门内部各单位,单位内部的各分工岗位,如医院的门诊部与住院部,各部门内的各科室,科室内的医生与护士,都应搞好相互间的分工协作,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防病治病的最佳社会效果。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从内心信念上确立相互团结、相互帮助、共同奋进的集体主义观念,不能“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甚至壁垒森严,以邻为壑。有的医士负责对病症开处方,不管护士是否精心护理;有的医务人员为了个人名利,不但不真诚地同别人合作,反而千方百计拆别人的台;有的只负责分内工作,对分外工作一概不过问,这些都会影响医务部门集体功能的发挥,是不应有的。

九、态度和蔼,语言文雅

要搞好医务工作,医务工作者还应待人热情,态度和蔼,语言文雅。因为,医务工作特别是医院工作,经常接待来自各行各业和社会各阶层的人,一个医院就是一个小社会,医院的风气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要使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人与人关系充满温情,医务工作者应积极倡导人与人相处中的相互尊重、礼貌,在防病治病中,待人热情,态度和蔼,说话文雅。从病人的心理感受说,医务工作者待人热情,态度和蔼,说话文雅,能使病人减轻思想负担,主动与医护人员配合,增强防病治病效果。在临床实践中常有这样的病例,有的病本来是可以治愈的,可是医务人员说话粗鲁,病患者思想过度紧张,结果增加治愈难度;有的病本来是难以治愈的,但医务人员精心护理,语言文雅,态度温和,多方鼓励病患者与疾病作斗争,却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所以,医务人员应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关心病人,体贴病人,说话文雅,举止礼貌,让病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感受。

论社会主义教育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教育道德是一般道德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原则在教育职业活动中的具体化,是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准则。它体现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志趣、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调整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之间、教育工作者相互之间的关系。它由一系列行为规范组成:

一、热爱教育工作,忠诚于教育事业

教育工作部门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行业一样,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逐步专门化的。它的主要职责是向受教育者传授各类知识,塑造他们的灵魂,使他们能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了履行这一职责,使受教育者思想灵魂得到全新的塑造,智能得到大力开发,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教育工作者即教师应当充分认识教育工作在社会文明进步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满怀真挚的感情,热爱教育工作,呕心沥血,献身于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