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论集
9731100000032

第32章 道德篇(4)

各种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是道德原则在各行各业的具体化。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是通过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风尚共同构成和体现的。要把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特别是职业道德原则渗透于社会主义各行各业的道德实践中,就必须依据各行各业的职业职责、职业性质、职业特点,制定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例如,政务干部的职责是为民作主,为人民服务,政务干部要尽职尽责,必须联系群众,关心群众,廉洁奉公,掌好权、用好权;工人的职责是为社会生产优质产品,工人要尽职尽责,必须热爱劳动,努力钻研技术,勤俭节约,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售货员的职责是销售各类商品,售货员要尽职尽责,必须待顾客热情,货物任挑任选。只有依据职业职责、性质和特点,制定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才能使人们明确怎样的思想和行为是热爱本职、忠于职守,怎样的思想和行为是合乎道德规范的。各种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正是基于职业责任、性质和特点而确立的。同时,为了使人们共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并使职业道德规范产生约定俗成的力量,各种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必须由各种职业、行业内的人共同协商来制定。这种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一经产生,并与人们的职业活动密切结合,就会促进人们职业道德习惯的形成,进而促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

再次,大造社会舆论,进行道德评价。

倡导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从社会角度看,应通过社会舆论,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真假、善恶、美丑、荣辱的评价,进行道德与不道德的评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用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完善自己,存在着自觉与不自觉的问题,有的人道德观念强,行为比较自觉。有的人道德观念淡薄,行为不够自觉。有的人没有道德观念,也就无所谓遵守道德规范。但是,人们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真假、善恶、美丑、荣辱的观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怕伤脸,树怕剥皮”,“不怕千金罚,就怕千夫指”,人们大都害怕把自己的假事、恶事、丑事、丢人的事情张扬出去,被众人指责或唾骂。道德评价,正是适应人们的普遍心理,对各种带倾向性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使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得到褒扬,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受到批评。为了加大道德评价的社会力量,增强道德评价的社会效果,应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工具,大造社会舆论。有人曾主张建立道德法庭,通过道德法庭的审判,制裁各种不道德的人和事。这尽管是不现实的,但却喻示我们,可以通过大造社会舆论,进行道德评价,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以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再其次,进行道德修养,增强内心信念。

倡导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从个人的角度说,应强化人们的道德修养。通过道德修养,增强内心信念,寻求人的自我完善,也就是古人说的“修身”、“养性”。

具体地说,“修身”、“养性”使自己成为有道德的人,一是在想问题、办事情时首先想到自己是人,不是动物。道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人要成为真正的人,就要有道德,特别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靠集体的力量实现人的本质,而不是靠自己的职业机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唯利是图,攫取他人劳动果实,像寄生虫一样寄生在他人的躯体上。二是想问题、办事情时为了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相互间达到和谐,应该经常将心比心,假定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他人做的,看自己能否接受和满意,正如《论语》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经常将心比心,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自然不会再产生。三是经常做好事,不做坏事,始终如一地尽职尽责。荀子说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经常坚持做好事,尽职尽责,就会积善成德,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四是经常检查和修正自己的错误和过失。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毛泽东也曾谆谆告诫我们,要多做自我批评。经常反省自己,多做自我批评,是道德修养的有效方法。五是用传统美德约束自己。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有良好的道德传统,有的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如“人和有钱使,家和有饭吃”,“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一勤之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对于仍适合当今时代特点的、有益于社会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和发扬。

恩格斯说过:“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形成的根源在于人们的经济关系。现阶段人们的道德状况,一方面是受传统道德和西方伦理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人们现实的经济关系的反映。因此,要倡导良好的道德风尚,还应当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互协调起来,把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同实行经济政策紧密结合起来。

论社会主义政务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政务道德(或称官德)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调整政务干部与业务干部、政务干部与一般群众、政务干部之间的关系,从内心信念上强化政务干部职业责任感,保证政务干部履行本职职责的行为准则;是一般道德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原则在政务干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化。它的具体规范主要是:

一、甘当公仆,不谋私利

政务工作是专门从事领导工作、管理工作和其他公共事务的一种职业活动。它是由社会分工产生的。它的分工职责是谋求和保护人们的共同利益,作社会的公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前的历代官吏之所以成为统治者、剥削者和压迫者,之所以成为与广大人民群众相对立的阶级,是因官吏道德异化所由产生的官吏职责异化所致。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导言)》中说:“社会起初用简单分工的办法为自己建立了一些特殊的机关来保护自己共同的利益。但是,后来这些机关,而其中主要是国家政权,为了追求自己特殊的利益,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主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务干部职业正是恢复了其作为社会公仆的历史本来面目,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毫不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职责。政务干部热爱本职,就是把以往社会中颠倒了的官吏职责重新颠倒过来,真正把自己的职业看作是一种必然的和必要的社会分工,彻底消除封建等级、权力崇拜、升官发财的腐朽没落思想,自觉形成甘当公仆、不谋私利的道德意识,从而为真正忠于职守扎下坚实的思想根基。

二、平等待人,不搞特权

政务职业仅仅只是社会生活的一种职业分工,不存在比其他职业“高尚”、“尊贵”、“有价值”的地方,所以,每个政务干部无论是与其他职业和行业的人交往,还是与上下级交往,或是与业务干部和普通群众交往,都应平等待人。在处理政务并进行决策中,应充分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不能将个人观点和意见强加于人,更不应以权压人;在法律面前,每个政务干部无论官职多高,功劳多大,都应像普通老百姓那样,自觉地遵纪守法,不应自恃官高位显,藐视法律,为所欲为。同样,对于本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政务干部也应像普通群众一样自觉遵守,不能把规章制度当面团,任意捏圆捏扁;在权利和义务面前,政务干部不应把自己视为特殊公民,享受权利多于群众,所尽义务少于群众,或者只享受权利,不尽义务。无论何时何地,政务干部都不应以当权者自居,搞特殊化,而应自觉地置身于与一般群众平等的地位,真心实意地履行政务职责。

三、礼贤下士,集思广益

为了不断地改造客观世界,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人们就必须有进取精神。作为社会分工的各行各业,就必须不断改进工作,努力开创新局面。但是,单个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结成真实的牢固的集体,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才能进取,俗话说,“单丝难成线,独木难成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为此,作为群众带头人的政务干部应在平等待人的基础上礼贤下士,集思广益。礼贤下士就是尊重他人,礼遇贤能者,不孤傲自恃,目空一切,认为万事只有自己高明。特别对于才能高于自己的人,政务干部更应敬重他们,遇事同他们商量,不能心怀嫉妒,有意排斥,或者以否定他人正确意见来衬托自己的“高超”。集思广益,就是在有事同群众商量时,能博采众人的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让大家为领导决策出主意、想办法,在“臭皮匠”中发现“诸葛亮”,不把别人当阿斗,把自己当诸葛亮,刚愎自用,蛮横武断,本来孤陋寡闻,仍然一意孤行。政务干部如能养成礼贤下士、集思广益的职业习惯,就能时时处处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带领群众攻克现代化建设中的重重难关。

四、坚韧不拔,建立政绩

为了积极进取,政务干部不仅要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且要有对本行本业工作的长期打算,力求建立政绩。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完美的社会理想,它的实现必须通过一系列现实运动,积渐变为巨变,而全社会的变革又要以各行各业具体变革的相互推动所由产生的系统变革为条件。所以,政务干部在从事政务工作中,首先应在自己的头脑中设计出本地区本行业工作的理想蓝图,进而以实现理想蓝图为目标建立政绩。而政绩的建立,又要求政务干部有信念、有意志、有毅力,去进行艰苦的努力和斗争,否则,不可能坚持下去,不可能作出成效,甚至还会前功尽弃。先秦改革家商鞅说过,“疑行无成,疑事无功”,他所以能完成商鞅变法,在于他十八年如一日坚持改革不动摇。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由于确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简言之,建立政绩的事业心是与坚韧不拔的品德紧密相连的。

五、为民作主,扶正祛邪

为了把单个个人结成真实的、牢固的集体,人与人关系必须协调,相互密切联系。因而,就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消除导致团结涣散、关系松懈的不良因素。其中极为重要的,是政务干部应代表大多数人的愿望,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对少数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和其他不利于团结的思想行为进行教育、限制、制裁。为了履行这一职责,政务干部应从道德观念上确立为民作主,正确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培养扶正祛邪的意识,否则,有负于众望。与之相适应,政务干部应确立刚直不阿的品德,敢于讲真理,敢于坚持原则。不应拿原则做交易,见机而作,按人情办事;更不应官官相护,暗中支持或默许权势者为所欲为,以求保住自己的乌纱帽,搭好擢升的阶梯。否则,不仅不能制服邪气,扶持正气,反而会助纣为虐,使人民群众陷入被损害、被压抑的地步。不少地方和部门工作开展不力,关键就在于那里的政务干部不能为民作主,他们往往容忍坏人坏事,甚至与坏人坏事同流合污,导致是非颠倒,人与人之间闹矛盾、搞分裂,正气不伸,邪气不罚。

六、襟怀坦荡,不泄私愤

正确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同时包括正确处理政务干部与业务干部和一般群众的矛盾。因为,政务干部在日常工作中,难免与自己所领导的业务干部或一般群众发生利益冲突,相互间产生怨愤;或者与一些曾经与自己有隔阂的人在一起相处,旧怨加新忿。为了正确处理这些矛盾,使相互间关系融洽,政务干部应有宽阔的胸怀,事事出以公心,不以己之私怨,借工作之便泄私愤、图报复。人与人相处,相互间发生摩擦或利益冲突是生活中的常事。恩怨如云,往事如烟,在新的环境和新的交往中,人与人关系又会发生新的变化,如果对往日私怨耿耿于怀,进而伺机官报私仇,就会使怨愤越结越大,不仅使自己日益陷入个人恩怨的狭小圈子里,而且使矛盾双方长期背上思想包袱,忧心忡忡,失去心理平衡,影响工作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影响本职职责的履行。若要从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大局出发,自觉理顺人与人的关系,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就必然要开阔胸怀,撇开往日恩怨,主动与有怨愤的人解开思想疙瘩,团结奋斗,久而久之,形成襟怀坦荡、不泄私愤的道德意识。

七、搞五湖四海,不拉山头

政务干部要做好自己的政务工作,必须善于驾驭工作。但是,这种驾驭主要的不是靠自己的“一帮子”人,而是靠自己的才德赢得民众的拥护,让民众把自己看成是他们的“领袖”。不言而喻,如果搞五湖四海,唯才是举,政务干部队伍就必然集中民众中出类拔萃的优秀分子,以其威望使民众折服,从而具备驾驭工作的巨大能力。如果搞帮派,唯亲是举,政务干部队伍必然良莠不分,甚至败类百出,失去群众信赖,不但不能驾驭工作,久而久之,还会蜕变为与民众相对立的追求特殊利益的阶层。不少政务干部津津乐道于搞自己的“一帮子”人,在上找靠山,在下找亲信,以之使政通令行。其实相反,在上找靠山,常常使自己为迎合靠山,昧着良心去做违背政策和公理的事;在下找亲信,又常常使自己为照顾亲信之私利,丧失政策原则,为政通令行人为地制造重重障碍。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说穿了,是官僚阶层为了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务干部是依据唯才是举的原则,从基层提拔上来的,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表者,自身没有任何理由追求特殊利益,也就没有必要拉帮结派。

八、廉洁奉公,不索贿受贿

政务干部一般都掌握一定权力,但在具体的工作中,是运用职权秉公办事,还是借用职权捞油水,这是鉴别是否真实履行社会公仆职责的试金石。要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赖,真正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就应廉洁奉公,时刻为人民群众着想,不借用职权捞油水,索贿受贿,不把职权作为敛财聚富的主要手段。有些人一旦权力在握,便借用职权搜刮民脂民膏。其实,这种敛财聚富的行为,早就被历代进步人士所揭露和批判,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不齿。明代黄宗羲就曾严词痛斥过汉皇刘邦“某业所就,孰与仲多”的无耻行径。只有那些廉洁奉公,不受贿赂、不徇私情的清官,才赢得人们敬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务干部应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文明感,不屑于继承封建官僚的衣钵,应比旧时代的清官更能严格恪守“廉洁奉公”的信条,靠应得的劳动报酬维持生计,只图为民办事,不图升官发财。

九、表里如一。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