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论集
9731100000031

第31章 道德篇(3)

职业道德同样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它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形成、丰富和发展的。它一方面打上社会行业和职业分工的烙印,另一方面打上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历史烙印。例如,据《周礼·考工记》记载,我国古代的职业分工是“国有六职”,即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幼。他们的职责是王公“坐而论道”,士大夫“作而行之”,百工“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辩民器”,商旅“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农夫“饬力以长地材”,妇幼“治丝麻以成之”,从而产生了王公、士大夫、百公、商旅、农夫、妇幼的职业道德。以后,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生活的职业行业增多,又增加了其他方面的职业道德。例如,我国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他的《千金要方》中,就曾精辟地阐述过医生的职业道德。他认为,一个品德高尚的医生,决不应以自己的技术专长去谋私利,不论富贵贫贱,老幼美丑,只要是病人,都应该一视同仁。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出现了成百上千种职业和行业,人们通过职业产生的交往和联系也日益频繁。于是职业道德空前发展,不仅原有的职业道德,如医务道德、商业道德、司法道德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而且又增加了许多新的职业道德,如编辑道德,新闻道德,体育道德等等。当然,资本主义社会的职业道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恩格斯所说的,这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热狂,而纯粹是为了不白费时间和劳动,它不过是使资本加速积聚于少数人手中和消灭那些小竞争者的手段。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分工更为发达的历史时期。因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更具有多样性。

总之,一般道德原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便形成具有行业和职业特点的职业道德。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业分工及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具有各自职业特点的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般道德原则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在社会主义各行各业的具体体现。

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一般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各行各业职业活动中的具体化,它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因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原则具有两重含义:一重是,相对于整个道德体系来说,各种职业道德都渗透着团结、友爱、关心、帮助、尊重、信任、诚实、平等、顾大局、先人后己等协调性道德原则以及有理想、信念、意志、智慧、毅力、勤劳、勇敢、顽强、热情等进取性道德原则,同时还渗透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原则。另一重是,相对于各种具体的职业道德来说,它是对各种职业道德的概括和抽象,是各种职业道德共通的基本原则。其中最核心的是两条:一是热爱本职,二是忠于职守。

所谓热爱本职,就是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维护本职业的利益,力求掌握最好的职业技能,努力开创本职工作的新局面。而不见异思迁,不对职业有高、低、贵、贱、尊、卑的等级区分,不对职业的选择在思想上抱追求名誉地位或利益的动机,在行动上有此类行为。因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出现的。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上必将出现越来越多的职业和行业,这些职业和行业都是整个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社会生活所必需,它本身并没有高、低、贵、贱、尊、卑的区别。人们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只是体现了社会分工的不同,而不是体现了社会地位的不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把工作做好了,达到了对方和全体人民的满意,都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称赞,都具有社会价值,即所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雷锋同志是个战士,他把自己有限的一生贡献给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作出了显著成绩,成了人们做人的楷模;时传祥是个掏粪工人,为自己的本职工作贡献出了毕生精力,同样受到了人们的赞颂,大家都公认他们是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道德的人。与此相反,历代剥削者不劳而食,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人们都称他们是吸血鬼,寄生虫,人群中丧失了人性的败类。

所谓忠于职守,就是自觉地意识到自己从事的职业对社会、对他人应履行的义务,从而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能够做到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不欺骗他人,不凭借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此作为一种社会机会来沽名钓誉,牟取私利。因为,一方面,各种职业分工既是社会生产发展程度的反映,又是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借以实现的普遍形式。如果某一职业或行业的活动不正常,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会受到影响。不仅生产和交换难以实现,而且分配和消费也难以实现。例如,如果商业工作者不忠于职守、不尽职尽责,不仅工业和农业的劳动产品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商品交换难以正常化,而且各种生活日用品也难以分配到每个消费者手里。另一方面,人们对本职工作的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反映的不是人们对职业本身的态度和关系,而是通过职业活动表现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例如,医生在医术上精益求精,不是为自己看病,而是为病人服务,表现了他与病人的关系;艺术家热爱自己的艺术,不是为了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而是为观众和听众服务,表现了他与观众和听众的关系。各种职业的人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人,即以自己的诚实换取他人对自己的诚实,以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他人的劳动成果相交换。如果人们不能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而是相互蒙混,相互倾轧,其结果只能是自欺欺人,自食恶果。从全社会来说,这样的人与人关系,不但不能使人心情舒畅,激发进取精神,反而会使人们感到压抑和苦闷。

职业道德原则中最核心的是热爱本职,忠于职守这两条基本原则。进一层说,这些原则还有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是热爱自己的职业劳动,有进取精神,能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怕一切困难和挫折,不怕一切阻力和干扰,敢于开拓前进,不断开创本职工作的新局面。二是忠诚老实,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使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让其他职业和行业的人满意,使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他人、被社会承认,以此来取得自己的劳动报酬,而不是唯利是图,一切从本职本行的私利出发,以各种社会机会来牟取私利。三是肯钻研自己的本职业务,对工作技能精益求精,能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满足现状。四是在本行业内部,能够相互团结、互助、友爱、尊重、信任、平等,使本行业工作内部的各方面、各环节相互协调,既分工又协作,像一个完整的大机器那样,开足马力,达到最大功率,而不是壁垒森严,分工不协作,分工如分家,导致本行业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相互牵制。五是在各行各业之间,也能够相互团结、互助、友爱、公平、信实,从而促进社会生活各行各业的相互协调,相互推动,使之实现完美和谐的统一,达到全社会一盘棋,而不是相互拆台,以邻为壑,制约其他职业和行业正常开展工作。

再进一层说,还有很多具体的规范。

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也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而是古来就有的。如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就说过,故仁人在上,农夫以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以仁厚如能尽官职,夫是之谓重平。《汉书·成帝本纪》也说过,众庶乐业,咸以康宁。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曾说,凡由自然所造成为一个鞋匠的人应该使自己限于制造鞋子,而有着制造工器的天生倾向的人应该做木匠的工作。一个公正的人就是做他本分事的人。他们都把“乐业”和“尽职”作为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我国近代大改良家梁启超则提得更为明确。他在《敬业与乐业》为题的讲演中说过,他认为“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乐业”就是热爱本职,“敬业”就是忠于职守。然而,在以往社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在不同的职业和行业中,人们的工作条件,劳动强度,福利待遇,劳动报酬等等存在着明显差别;职业分工使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职业由体力劳动者——劳动人民来承担,管理国家事务和从事意识形态活动的职业由脑力劳动者来承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又大肆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反动观点。这种种因素使得职业分工和行业分工的本来意义被歪曲和颠倒了。于是,人们对各种职业和行业,不是把它们看成是社会生活的必要分工和重要组成部分,而是进行着“高”、“低”、“贵”、“贱”的区分,“有利”、“无利”的区分,“艰苦”、“轻松”的区分。由此出发,选择职业的思想动机也不是为了履行一种社会义务,进行社会劳动及其成果的交换,而是为了名或利。因此,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热爱本职、忠于职守”的职业道德还只是乌托邦式的道德空想。现实则与这种空想相反,热爱本职演变为见异思迁,不惜一切手段挤入高薪权力阶层,挤人到有利可图的职业和行业之中;忠于职守演变为蒙混对方,欺骗他人,捞外快,谋私利……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由于社会制度的优越,人们的劳动强度、劳动报酬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全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日趋消除而日趋接近,各种职业和行业的分工已不再和阶级划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直接发生联系,而是恢复了它作为社会生产生活不同分工的本来面目。对职业见异思迁,以职业为社会机会谋私利的思想契机不存在了,心理上的偏见消除了,因而,热爱本职,忠于职守的职业道德则由空想变为现实。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扬弃了以往社会中的职业道德,从而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它的确立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人们的职业道德实践。

倡导良好道德风尚的途径和方法

在全社会倡导良好的道德风尚,应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约束,使人们确立正确的道德观点,增强道德意识,加强道德修养。

首先,应加强伦理学知识的学习,使人们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所谓伦理学,就是关于道德的学问,或称关于道德的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社会道德问题的学说体系。人们的道德品质一般包括道德知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四个方面。其中,道德知识是基础。没有道德知识,道德行为便是盲目的,不自觉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便没有根基,因而是不巩固不能持久的。要使人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首要的是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知识。

封建道德为什么能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最根本的是历代封建统治者非常重视道德知识的教育。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丘,就十分重视和强调道德知识对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作用。他曾以“六言六蔽”之说教育学生。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贱;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这里所说的“学”即学习广博的知识,包括道德知识。“仁”、“知”、“信”、“直”、“勇”、“刚”是人的一些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愚”、“荡”、“贱”、“绞”、“乱”、“狂”是指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意思是说,如果不学习道德知识,会产生种种流弊,即使心里很想成为有道德的人,但行为却表现出不道德、不文明。后来的思孟学派进一步发挥孔丘的这一思想,强调道德知识学习的极端重要性,如《大学章句》中说,“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说,只有格物致知,才能诚意、正心、修身、齐家,进而达到国治、天下平的政治局面。正因为这样,历代封建统治者一直把“四书”、“五经”当作对士人,特别是对士大夫阶层的人进行封建道德教育的教科书,以期把士人们培养成为封建王朝所需要的人。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之所以滋生和蔓延,是一些干部和群众不能正确认识人的本质,人生的价值,本来意义的人与人关系等一系列社会道德问题。多年来,尽管我们一贯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但由于忽视对人们学习伦理学知识的引导,不少人对道德知识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不少人不懂得什么是道德理想、道德规范、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更无所谓道德修养。因之,在言语和行为上难免表现出一些不道德不文明。有的人尽管了解一点道德知识,但没有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点。他们常常从封建道德中拾来一些破烂,什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来无往非礼也”,试图把封建道德中的某些信条搬到现代社会来应用。还有一些人则把西方资产阶级伦理学的一些错误观点奉为至宝,说什么“人性都是自私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就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并把这种伦理关系看作是“人生的真谛”。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知识,我们就会明白,自私只是人的生物性,并非真正的人性,以自私为基础形成的道德并非真正人的道德。人的社会性即团结、互助、友爱、平等、信实、勤劳、智慧等才是真正的人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才是真正的人的道德。人要实现人的本质,必须克服生物性,增强社会性。如果人都是“人各自私”、“人各自利”,“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会越来越大,相互间的联系就会越来越松散,这势必影响人的本质的实现,影响人们结成真实的集体,改造自然,改造客观世界,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人与人之间应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伦理关系,全社会应确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道德风尚。

灌输是促进人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列宁曾经指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意识不能自发产生,必须经过思想教育和灌输。因此,我们应通过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知识的灌输,使人们普遍确立正确的道德观点,形成坚定的道德意志,增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激发良好的道德情感,使全社会筑起一道防御封建道德、资本主义道德侵袭的万里长城。

其次,依据职业职责、性质和特点,制定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