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论集
9731100000026

第26章 社科篇(5)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地防止生产资料和资本向极少数人集中。在私有制社会存在着生产资料和资本向极少数人集中的自发趋势。在封建社会,每个封建王朝在它建立的初期差不多都要颁布新的占田制度,使广大农民群众获得少量的土地,但到后期,大量土地逐渐集中到极少数人手中,出现大土地兼并。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生产资料和资本是比较分散的,但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生产资料和资本逐渐集中到极少数资本家手里,出现垄断资本。其所以如此,是因为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生产资料的自由买卖制度。在封建社会,少数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通过地租收入积聚起大量资本,进而大量购置土地,获得更多的地租收入。地租收入的积聚和集中与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积聚和集中,相互促进,促成了大土地兼并。在资本主义社会,占有大量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积聚起大量资本,进而大量购置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规模,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积累的自发趋势,使生产资料和资本逐渐集中到极少数人手里,使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的自由流动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可能出现生产资料和资本向极少数人手里集中的自发趋势,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则能有效地防止这种自发趋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强有力的手段。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原理,国民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及其内部各生产部门应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为了适应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优化资源配置,保证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应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其中最有力的是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引导集体所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应始终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其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相一致的。

人民民主专政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或者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完善,或者维护落后的腐朽经济基础,使它免于灭亡。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是人民国家的本质特征,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是为巩固、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服务的。

人民民主专政是消除旧的社会痕迹,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强有力的手段。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总之,从旧的社会母体中刚刚脱胎出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道德、精神方面难免带有旧的社会痕迹。这些旧的社会痕迹是社会主义的“异己”因素,是社会主义健壮躯体上的疾瘤,是各种腐败现象的总根源。旧的社会痕迹的存在极大地阻碍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巩固和完善。消除旧的社会痕迹从而消除各种腐败现象,一方面必须健全人民民主制度,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监督国家机关人员切实履行国家管理职责;另一方面必须健全人民专政制度,充分发挥人民国家的专政职能,严厉打击各种犯罪行为,惩治腐败。因此,建立健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切实实施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监督,是消除旧的社会痕迹,从而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客观要求。

人民民主专政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和手段。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国家是有产阶级的国家,即集中代表有产阶级利益的国家。在私有制的国度内,广大人民群众不仅在经济上受剥削,而且在政治上受压迫。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即集中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仅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上翻身解放,而且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政治愿望。因此,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之一。同时,蓬蓬勃勃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建立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而扬眉吐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会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不言而喻,人民民主专政又是防范和打击国外敌对势力进行渗透和颠覆的强有力的保证。

其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作出的正确选择,是与坚持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属性相适应的。

中国共产党的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带领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使新中国逐步摆脱贫穷落后,走向富裕强盛,使广大人民群众有了自由幸福的新生活。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是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作出的正确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能发展中国。

不可否认,在共产党执政的现实条件下,党内确实存在着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但这不是党的自身造成的,而是混进党内的不纯分子利用执政党的地位,违犯党规党纪造成的。何况,在党内搞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只是极少数人,不代表党的本质和主流。因此,不能一叶障目,怀疑或者否定党的领导。同时,端正党风,消除腐败现象只能依靠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严肃党规党纪来解决;只能依靠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来解决,而不能采用西方国家“三权鼎立”、“多党轮流执政”的办法来解决。因为,一定的政党总是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不存在超阶级的“全民党”。西方国家的所谓“三权鼎立”、“多党轮流执政”,充其量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少数人的民主,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其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被实践证明的、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正确理论。社会实践需要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否则,就会成为盲目的实践。理论的指导意义就在于能为实践规定目的、指明方向、提供方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必须始终坚持,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当然,这种坚持不是教条地坚持,而是与时俱进地坚持,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践中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祖国的统一诸方面全面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代中国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就是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当然,实践在发展,指导实践的理论必须与时俱进,但是,只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才能实现理论创新。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的论调,实质上是否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真理性,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消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影响的思想武器,是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保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随着对外开放,西方文化思想中的消极成分也会渗入进来。这些都会腐蚀人们的思想,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完善。要消除腐朽思想的影响,抵制西方文化思想中消极成分的渗透,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同时,只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才能形成和确立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相适应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科学观点,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倡导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和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思想指导。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风尚,需要有崭新的生活方式,需要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需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人,培养人,改造人,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使每个公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以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应当在社会主义各方面建设中具体化,并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内容,使之制度化和完善化。因此,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寻求四项基本原则具体化的必然途径。对外开放也是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寻求四项基本原则具体化的必然途径,具体表现在:

改革是兴利除弊,即革除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中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弊端。例如在经济领域,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是适应于产品经济生产方式而确立的,它脱离了中国的具体国情,窒息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生机和活力,束缚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改革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在政治领域,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也是适应于产品经济生产方式而确立的,不利于加强党的领导,不利于发挥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职能。因此,必须进行改革,代之以党政分开,政企分离的政治体制。这些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而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部分和环节进行调整,实现体制创新。

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丰富和完善。就整体而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是与发展生产力相适应的。但就局部而言,还存在着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成分,因而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看,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不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应对单一的所有制结构进行丰富和完善,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由此决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结构应确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结构。从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看,以党代政、高度集权的制度不利于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因此,应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在坚持党的领导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基础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司法制度实行公安、检察、审判职能分立,并接受相应的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

改革是探求社会主义制度的实现形式。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一,公有制应通过具体的实现形式体现生机和活力。公有制经济可以通过改革,将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确立企业的独立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按劳分配也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一,确立经济责任制,将责、权、利紧密结合,更能体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同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应通过具体的实现形式越来越具体化。如通过改革,确立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具体制度,更能体现人民民主。

改革是对社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社会主义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系统的整体功能是由内部诸要素的结构方式决定的。结构有序会强化系统功能。反之,会减弱系统功能。改革是通过结构调整和优化,变系统内部的无序结构为有序结构,使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及其内部构成要素相互适合和协同。

对外开放也是改革,具体表现在:

对外开放有利于发挥本国经济优势,扬长避短。在现代化建设中,各个国家或地区由于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经济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条件不同,在经济发展中既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参与国际分工,有利于发挥本国经济优势,扬长避短,获得比较利益。

对外开放有利于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解决国内资源不足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资金、技术等社会资源不足问题。当代中国的社会资源不足问题,也是很突出的,它极大地制约了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进程。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国外资金、技术,有利于国内资源不足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