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论集
9731100000025

第25章 社科篇(4)

其二,充分认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所做的设想,如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消失等,是指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是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和资本高度社会化的扬弃。但尔后的社会主义实践大都发生在经济文化落后即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的国家。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用教条主义的态度看待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设想,不能把他们的现成结论当作固定不变的公式照抄照搬,而应从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作指导,具体探索适合具体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其三,充分认识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20世纪以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国家,大都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但各国的经济文化状况又各不相同。如十月革命胜利之前的俄国,一方面资本主义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一方面还存在着封建农奴制的残余,对外又是到处侵占殖民地的帝国主义国家。而旧中国却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一方面形成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一方面是封建的小生产的汪洋大海,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弱小。不同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各国的社会主义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在具体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别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应当从本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四,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不同发展过程和同一发展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曾把实现共产主义进程区分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它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充分涌流,三大差别消除,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还不够高度发达,物质产品还不够充分涌流,资产阶级法权观念仍然存在,个人消费品只能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共产主义两个不同阶段社会特征的阐述,显然是建立在对共产主义不同发展过程特殊性的科学分析之上的。社会主义发展同样是一个不断的量变积累过程,其间必然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不言而喻,刚刚从旧社会母体中脱胎出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各有其特殊性。

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应充分认识上述诸方面的特殊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是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因而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把“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有机地统一起来。

从社会主义这一层含义说,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由近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的经济状况决定的,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斗争,顺应历史潮流,实现了对旧中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新中国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取得了在过去剥削制度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取得的伟大胜利。实践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从“中国特色”这一层含义说,我们必须以矛盾特殊性原理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问题。例如,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之上的,生产力水平低,经济落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此,应改革旧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代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条件还不充分具备,因此,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长期并存、共同发展,使之与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由此决定,分配方式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长期并存,不能急于求成,盲目求纯,搞“一大二公”。当代中国旧的社会痕迹还存在,人们的民主意识还不强,因此,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只能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同时,应努力探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形式。当代中国科技文化比较落后,制约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实施科技兴国、教育兴国战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正是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完美结合,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的完美结合。

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唯物史观阐明,社会发展变化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变化最后的、终极的根源,社会的一切文明和进步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只有把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一切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发展的高度,才能使人们有可靠的依据把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形态的演进看作自然历史的过程,正确地把握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自觉地推进社会发展进程。科学社会主义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牢固地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基础上。所以,为了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自觉推进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各方面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

其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决定性条件。从国内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消灭了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又有赖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只有创造出发达的生产力,由此推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完善和发展,才能消除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政治、道德、精神方面残存的旧社会痕迹,造成资本主义既不能存在又不能再产生的条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从国际上说,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大都发生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这些国家生产力状况大大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粉碎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和平演变”战略,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步实现彼消我长。

其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决定性条件。社会主义发展从内涵上说,是构成社会生活的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系统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个不同方面。三方面必须协同进行,整体推进。但是,三者的关系并不是对等的。其中,经济建设是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为现代化建设奠定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大力推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从外延上说,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不断量变积累的历史过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过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尽管具有反作用,但它们归根结底受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决定。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促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完善和发展。

其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决定性条件。江泽民同志指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的最低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是最高纲领和远大目标。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技术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到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要创造相应的物质技术条件,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能搞“穷过渡”。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离开相应的物质技术条件,试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当代中国具体国情的特殊性更要求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代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废墟之上建设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和物质技术基础相对落后。新中国建国50年来,尽管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生产力水平有了迅速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大的发展,然而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应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只有牢牢抓住工作中心,解决主要矛盾,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各种矛盾的解决,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全面文明和进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曾出现不少挫折和失误,特别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给我们造成的挫折和失误更为严重。造成挫折和失误的根本原因,除了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历史阶段的认识不够深刻,对当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分析不够深入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对阶级、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产生的根源认识不够深刻。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又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的产生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又由于生产力的相对不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际国内因素,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是,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同时,阶级矛盾不能用传统的阶级斗争方法去解决。“以阶级斗争为纲”,既干扰经济建设和其他各方面建设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阶级矛盾的解决。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包括阶级矛盾的解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最基本的经验,就是摈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唯物史观阐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或者促进或者阻碍生产力发展。所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为了充分发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发展的能动作用,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其一,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相一致的。

实现共同富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以往社会制度不合理的最突出表现,是阶级、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的存在及贫富两极分化。一方面,极少数人占有大量的社会财富,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另一方面,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群众多劳少获,挣扎在贫困线上。造成这一社会现实的本质根源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度及其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制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正是为了消除阶级差别,改变广大人民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状况,集中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断提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物质产品还不够充裕,资产阶级法权观念还将长期存在,因而阶级、阶级差别和贫富差别还将长期存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丰富社会物质产品,正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能够为生产力发展开拓出广阔的空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最大的社会生产力是劳动群众自身。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造成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分离,造成了异化劳动,极大地挫伤了劳动群众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具有先进性和优越性,正是因为实现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消除了异化劳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生产力发展开拓出广阔的空间。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科学技术渗透于生产力的三要素之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因此,为了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始终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