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验同样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确立之后,只有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的具体构成不断进行修正、丰富,才能趋于完善。我国的封建制度在秦代已基本确立,但经过汉魏六朝对赋税制度、占田制度、法律制度等一系列社会制度的具体构成进行修正、丰富,到了唐代才趋于完善,才有了所谓的“贞观之治”。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由资产阶级革命而确立,但经过启蒙运动和其他思想解放运动,一大批资产阶级思想家对资本主义思想体系进行丰富和发展,一大批自然科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产业革命,才使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发展起来,并达到较完备的形态。
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同样如此。而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具体实践更加强化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因为,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构想是建立在对彼时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进行科学分析之上的。按照马克思的构想,社会主义应在彼时代较发达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取得胜利。但是,尔后的社会主义实践却发生在20世纪经济文化大都比较落后的国家。这些国家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要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必然遇到重重困难。一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不是高于而是大大低于同时代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低,确立的社会主义严格说来是不够格的。因而,这些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首要的任务是肃清封建残余,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的任务。这些任务,在马克思的构想中应由资产阶级准备或完成,现在只能由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来肩负,这无疑给社会主义建设增加了多方面困难。二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构想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充分发展之后生产资料和资本高度社会化的扬弃,而生产资料和资本高度社会化是建立在生产高度社会化基础上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没有全面实现生产社会化的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因而,这些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应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理论创新,创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又要依赖于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积累。创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落在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肩上的繁重任务,又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探索过程。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不同于资本主义或封建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从本质上说来,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她要求人们同传统的所有制决裂的同时,必须同传统的观念即私有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然而,由于千百年来私有观念的积淀,同传统观念决裂要比同传统所有制决裂困难得多,私有观念的积淀难免给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影响。消除这些不利影响,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过程。
总之,社会主义需经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能成熟和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改革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和环节,是促进社会主义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自觉变革,因而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必将日益成熟和完善起来。
四
社会主义的曲折性还体现在,社会主义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有时会出现反复。社会主义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然经历和平演变的严峻考验。
和平演变的隐患首先来自社会主义制度外部,来自资本主义体系。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和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使资本主义体系逐步土崩瓦解。但是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并不甘心失败,为了挽救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命运,必然以百倍的反抗与社会主义展开殊死的搏斗。最初采用的是武力,即武装干涉或武力颠覆,如俄国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与俄国反动派内外勾结,对苏联发动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妄图把新生的革命政权扼死在摇篮里。新中国成立不久,美帝国主义便派出第七舰队进占台湾海峡,同时又烧起侵朝战火,对年轻的新中国进行武力威胁。当武装干涉和武力威胁都不能达到目的时,他们又试图通过政治上的孤立和经济上的封锁手段,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当这些手段均不能奏效时,他们又改变手法,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社会主义的胜利、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世界格局发生的巨大变化,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斗争更多地采用了和平演变的战略。
一是思想文化渗透。他们不惜血本,大量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散布社会主义“危机论”、“破产论”、“失败论”,传播资产阶级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当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内乱时,又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造谣惑众,企图搞乱人们的思想。
二是利用经济手段。他们改变过去的经济封锁,代之以经济援助和经济渗透,促使社会主义国家朝资本主义方向“改革”。当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思潮,不跟他们指挥棒走时,他们又实行经济“制裁”。通过经济援助或者经济“制裁”,软硬兼施,诱迫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实行多元化,经济上实行私有化。
三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培植、支持、收买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所谓“持不同政见者”和反对派组织,挑起民族矛盾,制造民族分裂,甚至策动和支持以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内乱。
四是千方百计拉拢腐蚀青年一代。他们不仅利用各种渠道向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人宣扬所谓的“人权、民主、自由”的西方文化思想,而且还通过留学生、学者访问来影响这些国家的青年。通过种种拉拢腐蚀手段,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
如前所述,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剧变,有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从外部因素看,很大程度上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前苏联的剧变,与前苏共主要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主持制定和执行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直接关系。戈尔巴乔夫竭力倡导“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实质上是受西方文化思想影响,与西方文化思想如出一辙,背离马克思主义甚远;其所谓“新思维”则是对外屈服于帝国主义压力,对内妥协于资本主义复旧思潮的产物。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然会渗透西方文化思想,迎合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愿望,导致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悲剧。东欧剧变也很类似。如“团结工会”等一些反政府组织提出的政见,很大程度上是受西方经济、文化思想的影响。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的实施,使社会主义在前苏联、东欧国家相继倒戈,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出现反复。
和平演变的隐患还来自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来自国内旧社会痕迹的残存和影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恰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从半封建的,半资本主义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母体中脱胎出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带有旧的资本主义社会痕迹,而且带有旧的封建主义社会痕迹。这些旧社会痕迹的,残存难免给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完善和发展带来种种不利影响,进而给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埋下反复的隐患。
从经济方面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在此基础上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但是,旧的社会痕迹的残存和影响却使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一是旧的封建主义社会痕迹的影响,特别是小生产习惯势力的影响,使得公有制经济国家或集体直接经营难以持续进行,因而不得不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离。但是,经营权与所有权可以适当分离,却不是毫不相干。由于公有制经济中所有权主体泛化和缺位,产权不够明晰,经营私有化有可能使所有权的公有制性质受到严峻挑战,甚至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异。二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使之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实现生产社会化。因而,在一定范围内必须认可资本主义发展的合理性。但是,一定范围内认可的资本主义发展,难免给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种种冲击,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异。三是,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必须确立多元化的利益主体,从而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但是,这种所有制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种所有制形式之间,各类企业之间的合并、兼并、资产重组是难免的。公有制经济如果经营得不好,缺乏竞争能力,就有可能被非公有制经济兼并。长期的量变积累使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从道德方面看,社会主义社会从旧的社会母体中脱胎出来后,不仅带着旧社会道德的痕迹,特别是偏私观念还会在人们头脑中长期残存。而且,市场经济的经济关系及其社会存在,还不断地滋生着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观念。这种集中体现人欲横流的道德观念极大地阻碍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巩固、完善和发展。从对经济的影响看,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观,诱使一些掌握公有制经济经营管理权的人,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假公济私,损公肥私,或者挖空公有制经济,中饱私囊,或者慷公有制经济之慨,挥霍浪费,使公有制经济蒙受巨大损失。这些行为,使公有制经济逐步被蚕食,使公有制经济中的职工主人翁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从对政治的影响看,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观与旧社会残留下来的“升官发财”的价值观结合,诱使一些人把掌握国家行政管理权力看作人与人进行生存斗争的工具,看作谋取个人特殊利益的最有利的社会机会。这些人一旦权力在握,便不遗余力地以权谋私。随之,行贿受贿,卖官鬻爵,贪污腐化之风滋生和蔓延起来,使社会公仆逐渐异变为“社会主人”,使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职能发生变异。
在政治方面、精神方面,旧社会痕迹的残存,同样会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完善和发展。如封建主义的等级制度、等级观念、家长制作风等痕迹的残存,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巩固、完善和发展,影响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主人翁地位的牢固确立;以享乐主义为核心的讲排场、摆阔气、贪图享受、纸醉金迷等社会痕迹遇到合适的土壤,会再度复活起来,使社会的颓废之风滋生和蔓延起来,严重影响艰苦奋斗、奋力拼搏的社会精神风貌的形成和发扬,严重影响人们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进取精神的发扬。
总之,社会主义在发展进程中,不仅会受到外部的敌对因素的“斗争”,而且会受到内部的非社会主义的异己因素的“斗争”。社会主义是在与外部的和内部的非社会主义因素的斗争中前进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稍有失误,就会使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出现反复,使以私有化为集中体现的反复由一种社会思潮变为社会现实。
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应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党的基本路线为我们指明了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为了增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深刻认识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一
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首要的是充分认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把矛盾的普通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辩证法认为,任何客观事物都具有类、种、属的共性,又具有各自的个性,是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在客观事物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同时,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每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中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发展过程或阶段上,矛盾双方也各有其特点。因而,每一事物的矛盾又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事物的共性与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相互联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任何客观事物总是以个性的形式存在着,矛盾也总是以特殊性的形式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建设社会主义也同样,既有一般社会发展的矛盾普遍性,又有社会主义发展的矛盾特殊性;既有各国建设社会主义共通的矛盾普遍性,又有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各自的矛盾特殊性;既有一般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的矛盾普遍性,又有不同发展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特殊性。建设社会主义就是由无数个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相连结的发展过程。
由于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各具有特殊性,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地运用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必须具体地分析国情,充分认识具体国情的特殊性。
其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特殊性。从本质特征上说,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集中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这既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特殊性,也是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遍性、共同性。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不能因此走向唯生产力论的极端,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混同。应把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