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论集
9731100000023

第23章 社科篇(2)

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解决,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这集中表现在帝国主义时期的三大矛盾上:一是帝国主义国家内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空前激化。占人口极少数的垄断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高额利润,进一步加快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不断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使贫富两极更加分化,垄断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二是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本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加紧剥削本国人民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和奴役。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帝国主义的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和商品销售市场,使这些国家的人民长期陷入极端贫困和苦难之中,激起了这些国家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三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空间激化。帝国主义为了资本输出,获得高额利润,必然争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和商品销售市场,从而疯狂地瓜分世界领土,争夺世界霸权。这正是世界战争的根源,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因此而爆发的。二战后,所以没有发生大的世界战争,并不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而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下的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时期的三大矛盾空前激化,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和垂死性。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暂时繁荣和稳定改变不了资本主义最终灭亡的命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尽管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如出现了新技术革命,垄断资本进一步国际化,殖民主义采取了新形式,资本输出的对象较多地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但是,垄断资本追求高额利润的本性没有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矛盾没有消除。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看,一是国家尽管采取了经济调节措施,有效地遏制了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发生,却使造成生产过剩的因素积累起来,为尔后的经济危机留下了隐患,如扩大政府支出的“赤字”政策,造成了经济的“滞胀”。正因为如此,自1973年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连续发生过两次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并且进入低速增长时期。二是国家尽管通过经济政策有效地遏制了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但是国内垄断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没有改变。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尽可能保留自己在原殖民地的特权,另一方面采取新殖民主义手段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扩张和渗透,通过商品输出,特别是资本输出,从发展中国家攫取巨额利润。而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在国际贸易中利用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使发展中国家蒙受巨大损失。这些都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处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某种联合和妥协,并没有改变相互之间的矛盾激化趋势。在当今世界,美国的经济地位趋于下降,而日本和西欧的经济地位趋于上升。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必然使他们为争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和销售市场激烈争斗。

国际垄断资本为了追求高额利润,除了采用经济的、政治的手段外,还采用军事的、战争的手段来达到目的。二战后,从美国侵朝战争到海湾危机,大小战争七十多次,给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和痛苦。这些都证明了列宁的论断,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没有任何灵丹妙药能够改变资本主义最终灭亡的命运。

所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的,是历史的大趋势。20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在一国数国取得胜利,充分说明资本主义正在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尽管20世纪80年代末,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事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但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看,社会主义完全能够战胜资本主义,并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当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是资本主义的自行消亡和社会主义的自发产生。社会主义只有通过自觉变革或者社会革命才能创立。社会变革的历史使命,就在于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用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以自觉变革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社会主义前进性的另一个突出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先进性和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首先在于,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剥削制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建立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使人民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社会主义在人们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使人们具有共同的、崇高的理想和道德,使整个国家和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社会主义实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统一的政策,努力维护世界和平,能够推进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和全人类的进步事业。

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还在于,能够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列宁曾说过,蓬蓬勃勃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最大的社会生产力是生产者自身。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代表和维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就是为自己的利益奋斗,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主义热情和爱国热忱,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同时,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国家管理经济职能的发挥,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国家通过宏观经济调控,有效地调适国民经济各种比例关系,有效地调适产业结构,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拓出广阔的空间,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制度难以企及的。

20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看,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二战后社会主义在许多国家的胜利,不仅使占世界人口近1/3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消灭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为实现和发展社会平等、民主、自由提供了根本的保障,而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工业总产值只有美国的6.9%,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工业总产值相当于美国的80%以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也是较快的。人口总数不及世界的1/3,而且原来经济基础大都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到20世纪80年代,工业总产值已占到世界工业总产值的2/5,国民收入已占到世界国民收入总额的1/3。同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支持和促进了亚、非、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二战后,有100多个殖民地国家获得了民族独立,沉重打击和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成了制止和战胜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伟大力量和中流砥柱。这些正是二战后没有发生新的世界战争,和平与发展能够成为当代世界主题的决定因素。

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看,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尽管出现过挫折和失误,但取得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举世瞩目的。一是结束了长年战乱和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结束了受帝国主义长期欺凌的屈辱历史,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万众一心,集中力量,进行了工业、交通和农业基本建设。举国一致的热情和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建成,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二是剥削与压迫制度消灭,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与人的关系、社会道德风尚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成为推动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使中国焕发出亘古未有的创造力和蓬勃生机,从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三是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代中国在建国后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医治了战争创伤,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建立起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四是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明显的改善。当代中国基本上解决了近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一部分人还向小康水平迈进。人民的健康水平、营养水平、平均寿命、成人识字等生活方面的主要标准,已经接近、达到、有的甚至超过中等国家或世界的平均水平。五是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当代中国已拥有一支数量可观、实力雄厚的科技队伍,在核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的某些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六是国防建设有重大突破。当代中国依靠自力更生,自行设计和制造了原子弹、氢弹、各种类型的导弹,成为5个核国家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七是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当代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综合国力不断增长,已成为多极世界的重要一极。

应当指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仅有几十年时间的短暂时期取得的,是社会主义在发展初期尚有缺陷、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取得的。与资本主义发展已历经几百年的历史相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从而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优越的。当然,由于旧的社会痕迹的残存,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由于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具体构成尚在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和优越性的发挥尚未达到理想程度。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巩固、完善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愈来愈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会更加充分地显示出来。

社会主义的曲折性最突出地体现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自身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首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在一国数国胜利后,一方面会遇到国内封建残余势力和资本主义复旧势力的联合反抗,另一方面会遇到国外反社会主义势力的各种干涉,如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颠覆等,而且还会与别国的资本主义长期并存,相互斗争,彼此消长。

从历史的经验看,一种社会形态取代另一种社会形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是封建社会取代奴隶制社会的典型。我国的封建主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萌芽,从春秋战国之交的“初税亩”到秦统一六国,封建制度由个别诸侯国扩展到多个诸侯国,最终在全社会确立。汉代以后,尽管“汉袭秦制”,但围绕“分封制”和“封建制”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息过。到了晋代,奴隶制仍在不少地区苟延残喘。直到唐代,封建制才最终代替了奴隶制,使封建主义全面发展起来。从先秦的“初税亩”到唐王朝建立,其间经历了差不多10个世纪的漫长过程。西欧是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的典型。西欧资本主义早在14—15世纪已开始萌芽,并从意大利、英国向别的国家扩展。然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却经过16—17近两个世纪与封建主义的斗争,直至18世纪,才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取得了对世界的统治,全面地发展起来。从14世纪、15世纪到18世纪,其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全面确立后,亚、非、拉美仍有不少国家没有走出或者没有完全走出封建社会,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还长期并存、相互斗争着。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同样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在一国数国胜利后,不仅会遇到国内旧的习惯势力和其他非社会主义因素的抵制和反抗,还会遇到国外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疯狂反扑。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其他非社会主义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谁战胜谁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解决。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苏联社会主义便遇到国内敌对势力的反抗和帝国主义颠覆,列宁领导的苏联党和人民,以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国内敌对势力的反抗和帝国主义颠覆,使年轻的社会主义得到成长壮大。20世纪80年代,前苏欧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事变,尽管与这些国家制定和执行的路线、政策有关,但与国内以“经济私有化”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思潮的泛滥,以及国外敌对势力的干涉不无关系。问题只在于国内外反社会主义势力不是采用武力,而是采用了非军事的手段。

同时,社会主义在一国数国胜利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在资本主义统治之下。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的,资本主义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社会生产力和物质财富成为它得以生存的基础。尽管从诞生之日起,资本主义就是一个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社会,但只要生产力在这个制度下还有发展的余地,它就不会轻易为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二战后,国际垄断资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动新技术革命,扩大政府支出,增加有效需求,实施社会保障,增加社会福利等,使得本已摇摇欲坠的资本主义制度又回光返照。时至今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因此,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还会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还将长期并存,相互斗争,彼此消长。

其次,社会主义自身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从思想体系到社会制度,将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逐步发展过程,从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将经历一个由初级阶段到发达阶段的漫长演进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