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分析了党的干部队伍的状况,阐述了新老干部合作和交替的意义和方针。他说:“解决好干部队伍的交接班问题,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老干部要陆续从领导班子中退出。暂时留在第一线的老同志,要在重大问题上把好关,搞好传帮带。”他着重谈了要提拔成千上万的中青年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的问题。他强调,“必须成千上万地提拔,而不能只提拔几十个,几百个。”只有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干部接替老干部的工作,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跟随林彪、江青一伙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这‘三种人’一个也不能提拔,已经提拔的,必须坚决从领导班子中清除出去。”他说:一方面要大胆提拔,一方面又要把好政治这一关。德才相比,我们要更注重德,就是说,要确定提拔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的人。他相信,只要把干部队伍的交接问题解决好,我们党的事业就一定会后继有人。
三、十二大的选举
9日上午,大会主席团举行会议,根据预选结果,确立三个委员会候选人正式名单,还通过了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下午,各代表团举行分组会议,审议主席团提出的候选人名单。
10日和11日上午,举行全体会议,进行中央委员会正式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的选举。经过充分准备,大会民主选出中央委员2O人,中央候补委员138人,组成新的中央委员会。在这348名中委和候补中委中,新当选的有211人,占总数的65%,年龄在60岁以下的有171人,占总数的49.1%;
具有大专学历的122人,占总数的35.1%,在知识化专业化方面,比上届中央委员会有较大的提高。中央委员会还保留了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徐向前、聂荣臻、彭真、邓颖超等6位德高望重、在国内外都享有崇高威望的老一辈革命家。同时,新成立了党史上过去没有过的中央顾问委员会,选出委员172人,他们都是具有40年以上党龄、对党有较大贡献,又有丰富领导工作经验的老同志。还选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33人。
这三个委员会的产生,体现了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关于设立三个委员会、进一步建立分权制衡机制的要求,贯彻了新老干部交替的原则,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为实现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11日,十二大闭幕,李先念致闭幕词。
闭幕词高度评价了胡耀邦的报告和新党章,以及大会取得的成就,号召广泛深入地宣传、学习十二大精神,采取切实措施,扎扎实实地贯彻执行,一步一步地达到我们伟大的目标。
9月12日至13日,党的十二届中央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全会选举万里、习仲勋、王震、韦国清、乌兰夫、方毅、邓小平、邓颖超、叶剑英、李先念、李德生、杨尚昆、杨得志、余秋里、宋任穷、张廷发、陈云、赵紫阳、胡乔木、胡耀邦、聂荣臻、倪志福、徐向前、彭真、廖承志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选举姚依林、秦基伟、陈慕华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选举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
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万里、习仲勋、邓力群、杨勇、余秋里、谷牧、陈丕显、胡启立、姚依林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乔石、郝建秀为候补书记。
全会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为副主席,杨尚昆为常务副主席。
全会批准邓小平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薄一波、许世友、谭震林、李维汉为副主任,王平等24人为常务委员。批准陈云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黄克诚为第二书记,王鹤寿为常务书记、王从吾、韩光、李昌、马国瑞、韩天石为书记,马国瑞、韩天石等11人为常务委员。
在会上,胡耀邦代表新产生的中央书记处,就今后工作主要是1983年工作提出了4点意见认真组织全党学习十二大文件,要把这当作十二大闭幕后第一件大事来抓;要抓好机构改革的工作;要认真考虑如何抓好整党;经济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胡耀邦还满怀激情地说:“我还要着重强调一点,就是从现在起,今后五年内,党和国家的命运,是同我们这个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新的战斗指挥部息息相关的。我想我们这个领导集体的每一位成员,都会意识到自己肩上的历史重任”、“只要大家都能向前看,都能时时想到人民的需要和自己的不足,那就一定能够不断前进,作出新的贡献”,“我们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但可以担负起重大的历史责任,而且应当比上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做得更好一些。”胡耀邦这一席充满信心语重心长的讲话,深深地激起了大家的共鸣,春雷般的掌声,顿时响彻全场。
一中全会结束时,中央领导同志同出席、列席全会的同志们、全体十二大代表和候补代表共1700多人合影留念。十二大圆满地划上了句号。
十二大以后,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掀起了学习、贯彻、执行十二大精神的高潮,党内外干部群众欢欣鼓舞、意气昂扬、一派生机。当时的中国真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景象。
十二大的历史功绩
党的十二大是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说:“回顾党的历史,这次代表大会将是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一次最重要的会议。”同年9月18曰,邓小平在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谈话时又说:“十二大的作用与我们党的七大一样。七大把革命引向胜利,十二大将把建设引向胜利”。这个讲话十分准确而概括地说明了十二大的历史地位。
众所周知,1945年春召开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民主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更加完备、具体地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政策,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达到了全党的空前团结。在七大路线的指引下,很快就夺取了全国的胜利。之所以将十二大同七大相比,是与十二大取得的重大成就分不开的。具体地讲,十二大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要命题。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提出了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提出的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背景。首先是对毛泽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我国在经过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社会主义就不再是教科书上讲的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活生生的现实了,与此同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也就十分现实地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
1956年4月,毛泽东根据当时各部委情况的汇报,概括提出《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鉴于建国初期我们照抄苏联的经验而走过一段弯路的教训,在这篇着作中提出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问题。他说:“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指出,苏联已经暴露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重走他们的弯路,没有任何理由再度陷入教条主义的盲目性;唯一正确的出路只能是,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毛泽东提出的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性思想原则。其后,毛泽东在1958年3月10日成都会议上说,1956年4月提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是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
1960年6月18日,他在《十年总结》中明确指出:“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论十大关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对我国的历史、经济、阶级、民族、思想文化、国际环境等做了深入具体的分析,指出,我们必须从我们的基本国情出发来确定我们的基本方针。这个基本国情就是一方面是一穷二白,一方面“革命又是后进的”,比人家晚。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而要鼓点劲,把民族自尊心提高起来,依靠自己的力量,谦虚谨慎,把社会主义建设搞得好一些。但是,由于受到“左”的指导思想的干扰和10年内乱期间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理论没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粉碎‘四人帮’以后,由于‘两个凡是’指导思想的影响,还经历了两年徘徊时间。直到1978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根本内容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79年3月,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文中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应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随后,邓小平又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经验,在十二大上提出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根本指导思想。
其次是对中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邓小平说:“中国革命能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是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他在对外宾谈话中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时,邓小平多次批判“四人帮”搞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结果中国停滞了的事实后说,迫使我们考虑的第一条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首先摆脱贫穷,要建设比资本主义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就要找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十分清楚,他所说的这条道路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从国际情况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后,经济上本来应该发展得很好。但结果凡是采用苏联模式进行经济建设的国家都发展很慢,几乎无一例外。邓小平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国际共运史上首先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并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事实对西方的舆论做出了回答。
我们正是“总结了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归根到底就是恢复和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这条思想路线来探索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4年间,我们贯彻执行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实践中探索,到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总结了10个要点,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描绘了一个基本轮廓。邓小平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深刻总结我国历史与现实,正面与反面的经验,特别是10年内战的沉痛教训,总结了国际的经验教训,在党的十二大明确地提出我国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既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的理论概括,为十二大做出重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