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杨力谈老年养生
9657100000032

第32章 家庭生活篇--和谐美满,幸福生活新焦点(1)

家庭和谐促健康

人上了岁数,生理和心理诸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适于从事繁重的生产活动和岗位工作。于是在农村,老年人的农活做得少了;在城市或单位,老年人实现了从工作岗位上的离退休,家庭则相应成为他们消磨原先用于生产和工作的那部分时光的基本地方,家庭成了他们活动的中心。子女在物质上的养老护老,在精神上的尊老敬老,这些事情又必须在家庭中进行。家庭实质上成了老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对极大部分老人来说,没有家庭,老人就没有了生活。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伦理情感为纽带的一种最普通、最持久、最固定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它对于满足老年人最为珍视的情感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老年人的晚年幸福、健康长寿和家庭生活的和谐、美满紧密相连,创造一个和睦祥乐的家庭生活气氛就成为老人最感欣慰的事情了。

现代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认为家庭和谐是人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美满和谐的婚姻、安宁协调的家庭定能产生愉快的心情,保持舒畅的心理状态。一个家庭是否和睦、和谐、温馨、美满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特别是家庭中老年人的精神状态。而人的精神状态的好坏,与人的寿命的长短休戚相关。当人的精神状态好的时候,体内能够分泌出有益的激素、酶、乙酸胆碱等生化物质。这些物质能使体内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程度,调节到最佳状态,使人体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处于良好状态,这无疑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十分有益的。家庭和谐给家庭成员带来欢乐,而且可使个人心理保持平衡稳定。人经常获得内心的愉悦和温暖,从而刺激脑部的天然镇静剂--内啡呔的产生,使人心情舒畅。心情和人的免疫系统是密切相关的。免疫系统在抵抗癌症发生和扩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具有抗肿瘤作用的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以及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有利于遏制或杀灭癌细胞。家庭和谐能够减少老人不必要的闲气,心净自然少忧烦,这对于老人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据大量的长寿老人调查资料显示,大多数长寿老人都是长期生活在一个非常温暖的好心情的家庭环境中,儿女孝顺,子孙体贴,生活舒适、衣食不愁,居住方便,照顾有加。

家庭和谐确实能使老人健康长寿,那么怎样创建家庭和谐的氛围呢,真正使老人认识健全,精神饱满,意志坚强,个性和谐,能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消除各种有害刺激对躯体功能的影响。

老人的幸福内涵是健康、富裕、和谐。健康是幸福的身体条件;富裕是幸福的物质条件;和谐是幸福的环境条件。没有和谐,健康身体也会慢慢感染疾病,没和和谐,万贯家财也无心思享用。所以说家庭和谐是老人幸福的基石,长寿的源头。老年幸福,也会带给全家人幸福。老年人应有舐犊之情,小辈更需孝顺之意。和谐和睦是福,平安平稳是寿。家庭和谐,不仅有助于老人长寿,而且也有益于家庭其他成员的寿命延长。“和气生财,快乐生康”。

家庭和谐,暮年更显夕阳红;家庭和谐,心情舒畅迟衰老;家庭和谐,夫妻白头伴到老;家庭和谐,天伦之乐多热闹;家庭和谐,和和睦睦相关照;家庭和谐,人生第二春天到;家庭和谐,健康长寿乐逍遥。

杨力谈养生:

老年夫妻也要经常感情“充电”

为防止老年夫妻感情的消退,就要经常“充电”,其中有三个原则必须注意:

相互理解、尊重。在现代社会里,真正深厚而坚实的爱情,其关键是夫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它具体地表现在尊重对方的劳动上,尊重对方的人格上,理解对方的爱好和事业上。一般而言,人对自己的劳动和劳动成果,总是特别珍视的;对自己的事业和爱好,总是特别偏爱和珍惜的。因此,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共鸣,包括自己老伴的赞赏和支持。如果老伴在这些方面百般挑剔,甚至嘲弄,就容易伤害对方的感情。

生活上相互照顾与关心。人到老年,子女们自立门户,分居他处;或忙于工作,早出晚归。在这种情况下,老年夫妻大多处于“空巢”状况,家中空空荡荡,只有老伴朝夕相处,这样往往就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空虚感。而老年夫妻之间的互相照顾,互相关心,就有利于消除空虚感,增进夫妻间的感情。尤其是人到老年,往往体弱多病,这时夫妻间更应精心照料,关心照顾。在物质上,要为老伴提供较好的营养条件和医疗条件;在精神上,要为老伴排忧解愁,使其保持一种积极愉快的状态,并鼓励对方向病魔作斗争,相濡以沫,共度晚年。

经济上相互商量与关怀。爱情的基础是感情,但在现阶段,经济也是夫妻关系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老年夫妻,感情生活虽然深厚凝重,但毕竟失却了年轻时的罗曼蒂克,而往往更注重日常的开门七件事。因此,老年夫妻要在经济上互相多商量,合理安排,民主理财。千万不可不顾家庭的经济条件任意挥霍钱财,更不可瞒着老伴私设“小金库”,这样往往容易造成误会,给夫妻生活蒙上阴影。

丧偶后应积极进行自我调适

老年丧偶者应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防止因此而发生心身疾病及心理障碍。可采用以下方式:

懂得自我安慰。失去了几十年;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老伴确是一毫件令人心碎、悲伤不已的事件,但这又是无可挽回的事实。不妨理智地提醒自己: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接近死亡,死亡这个自然法则是逃脱不了的。进而,可安慰自己:“早‘走’一步的老伴一定‘希望’我多保重身体,愉快、坚强地生活下去。”要深刻地认识到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这是任何人也无法抗拒的,也是无法避免的。老年人在老伴生病时应做好思想准备,从最坏处着想,从最好处争取,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心理的应变能力。

不要自责。老年人丧偶后,常常会责备自己对不起死去的老伴,诸如,以前做过一些错事,和老伴争吵过,没有满足老伴某些愿望等等。这种自责心理会使老年人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对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在情绪极度悲伤、抑郁时可以大哭一场来发泄自己痛苦的情绪,或者是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倾诉一下,宣泄心中烦闷,并能使自己的心理创伤愈合。

转移注意力。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进行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练操舞剑、工艺制作、琴棋书画、养鸟种花等,都可以使老年人暂时忘记内心痛苦,弥补生活的单调。

追求积极的生活方式。老伴过世后,原有的某些生活方式被迫改变,孤独感更加严重,应寻求积极的生活方式,这对新生活的开始是有益的。

提高心理素质。与身体锻炼一样,心理素质也需要锻炼和培养,老年人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要学会自尊自爱、胸怀宽广、豁达开朗、宽容大度,提高自己的承受能力,遇事不乱,要想得开,提得起放得下,要随遇而安。

建立新的依恋关系。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人类,都有一定的依恋关系:儿童依恋母亲,而成人最为密切的依恋关系一般是夫妻关系。一旦丧偶,这种亲密无间的依恋关系被无情地摧毁了,如果此时能和子女、亲朋好友等建立起一种新的和谐的依恋关系,就能有效地减轻哀思。在适当的情况下,再婚也是建立新的依恋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心理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丧偶老人的心理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对丧偶老人的心理变化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子女应该理解、体贴、支持老人的各项正当活动,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配合老人共同度过这一关键时期。

杨力谈养生:

如何寄托对亡故配偶的怀念

俗话说:“一夜夫妻百日恩。”数十年朝夕相处的恩爱夫妻的一方亡故了,活着的一方怎能不寄以深深的怀念呢?当然,怀念亡者,一方面是作为“感情的动物’’的人的一种自然情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生者自身。因此,应该选择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遗物珍藏起来,作为永久的纪念,比如死者生前的着述、遗照,应该有所选择地保存。心理学家认为,遗照以保存老年初期的为好,那样既可反映死者晚年的风采,又可给人留下成熟、精神、老练的印象,给人一种积极的力量。临终时病态。恹恹的相片,一般以不保存为好。

老年再婚谨慎来

在现代社会,很多做儿女的已摆脱了老人再婚的偏见。过去他们觉得老年人再婚会让人觉得自己不孝敬老人,是很丢面子的事;如今他们大都从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对老年人再婚已基本消除了非议和阻拦,甚至有的子女还帮助独身的父亲或母亲寻找合适的伴侣。因此老年人的再婚已被社会所认可。这表明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在思想认识上产生了飞跃。可是,好景不长,许多再婚后的老人几乎是刚刚组合成新家庭,就裂痕丛生,婚后生活难以为继,只得不又一次分开。

婚姻关系工作的同事关系或合伙经商的投资入股关系,而是一种以感情为纽带的共同体。只要组成家庭,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要把感情的因素放在首位。特别是老年人如果没有感情基础,鲜缺同舟共济、白头偕老的感情依附,这种婚姻就像在沙滩上建筑楼阁一样,是相当不稳固的。或许有人说都“土没脖子了”,还谈什么“情呀爱的”,只要能凑合着互相照顾就行了。其实老年人再婚的危机,恰恰就在这里。当然,老年人再婚不像年轻人那样有较高的选择概率,往往是侧重于理性的认同,这就容易忽视感情因素,为老年人再婚隐藏下危机。

因此,老年人再婚时要注意感情的沟通与磨合。比如,一方喜欢种花养草,一方认为这是把钱往水里掷;一方好动,一方喜静;一方爱听京剧,一方爱听越剧,这就难免在生活中产生矛盾;情趣爱好还牵涉到性格、文化修养,与劳动爱好有关。两个事业心都很强的人组织了家庭,双方人品都不错,但就是家庭生活不融洽,原因往往就在于情趣爱好,以及处理日常生活小事的冲突上。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老年夫妻生活的重要因素。老年人退出了社会生活的主流,回归到家庭,使得他们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生活上都增加了对家庭的依赖性,因而老伴和子女,以及孙儿孙女,都成为他们的感情的依托。再婚的老年人,其实不仅仅是两位老人的结婚,而是意味着两个家庭的重组,所以在注意沟通夫妻感情的同时,还要用心处理好与对方子女的关系。譬如对对方子女的经济困难给予资助,双休日或节日请对方的子女来团聚,与对方子女一块去旅游,等等。你的老伴见你对他(她)的子女如此地关心疼爱,就自然拉近了你们的关系,就使得维系老年夫妻的爱情纽带更为牢固。当然这些活动也不排除自己的子女,共同的团聚也有助于双方子女的感情联系。只是在相聚时千万不可亲已疏他,要做到“一碗水端平”,甚至适度地向对方子女倾斜,也不为过。

再之应注意加强夫妻间的透明度。半路夫妻都有对方不了解的事情,应该加强夫妻的透明度,特别是涉及经济事项,要毫不保留地告诉对方。家庭的财产、存款,如果不做婚前登记,在结婚后就成了夫妻的共同财产。在使用时要互相商量,不能用心计算计对方的感情,影响夫妻关系的稳固。反之就容易因此而伤害对方。

总之,老年人再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老年人自己更应该勇敢地追求婚姻幸福,这是老年人同年轻人一样拥有的权利。儿女在孝敬老人的同时也要支持他们再婚,让所有的老年人健康快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杨力谈养生:

老年人对再婚配偶要有正确认识

老年人离婚以后重组的家庭,更要注意对配偶的正确认识。一是对配偶要充分信任。由于封建的“从一而终”的思想的影响,目前社会上对离婚问题存在偏见,总认为离婚是不光彩的,离过婚的人都不是好人。其实离婚自由是每个人都享有的权利,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正常行为,离婚者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虽有不少离婚是一方违背社会主义道德而引起的,这一方理应受到道义上的谴责,但另一方却是受害者。况且还有相当一些离婚者,只是因为性格等不协调所致,根本无所谓道义问题。因此认为离婚不光彩,离婚者都不是好人的看法是主观的、片面的。也不能因为夫妻出现一点矛盾,就认为都是对方的错,而联想起他(她)的过去也不好,这种猜疑和戒备心理的存在,不仅不利于矛盾的解决,对于夫妻间的真诚相处也埋下了有害的种子,特别是当你把它诉诸语言时,会严重损伤对方的自尊心。要避免这样情况的发生,在于你要消除对离婚者的偏见。从你爱人那一方来说,也有个消除离婚不良心理的影响问题。社会上对离婚的偏见,常使离婚者不敢向新的恋人如实袒露离婚的真实原因,往往把造成离异的责任全盘推给原配偶的一方。这样即使取得新的恋人的同情,但同时也给未来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实际上,造成离婚的当事人双方都有责任,离婚者将自己缺点如实告诉再婚配偶,就能避免出现波折。

如果是初婚者与再婚者结合,就要克服“再婚贬值”和“追前嫉妒”的两种不良心理。要相信现有的感情,不要老是强行让配偶忘掉以前的配偶,以免激发逆反心理。你表现出高度信任,他(她)就会感到你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他(她)就会以更强烈的新感情冲淡已经逝去的旧感情。

二是个性习惯的相容。一般说来,再婚者年龄较大,个性早就形成,两种个性的人搞到一起,往往产生相互顶撞和各不相让的现象。再婚夫妻在生活习惯上也难适应,矛盾较多,当然初婚夫妻也有这些矛盾。由于再婚者经历过初婚生活,而且年龄一般也比初婚者要大,所以在个性、习惯方面形成了固定模式,各行其是,不肯迁就,你习惯于这样,而他(她)却热衷于那样,各自都认为自己的习惯好,而看不惯对方的习惯,很小的矛盾逐步升级,影响夫妻感情。

一般说来,除了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有害的习惯如赌博、嗜酒等以外,都不是什么大问题,生活上的小节更不值得斤斤计较。夫妻要主动去适应对方,做到个性习惯方面的相互包容。特别是老年再婚者更应注意这个问题。大半辈子形成的个性习惯很难改变,改变自己适应对方又会觉得伤害了自尊,而婚姻生活又需要他们的高度相容,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又是一个十分必要的做法。

老年夫妻分居不利养生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需要得到异性的关心和体贴,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语言、爱好、兴趣和生活习惯。夫妻共同生活的时间越长,越有助于健康长寿。据美国的一项研究证实,凡是孤独和夫妻长期不和的人容易衰老。那么老夫老妻共同生活有什么好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