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杨力谈老年养生
9657100000026

第26章 用药安全篇--合理用药,治病而不是害命(1)

老年人用药要避免陷入误区

很多老年人患病后由于期望早日做到药到病除,往往容易产生某些错误的用药心态,从而盲目用药,不但没有发挥药物应有的治病作用,反而有可能因为用药不当,而导致病情加重或者诱发其他疾病的发生。老年人用药容易发生的误区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药安全。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有些中药如附子、草乌等,如过量服用会引起心律不齐,甚至心脏停搏等。

静脉输液比口服用药好。患病后应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用药方式,如果大病小病都静脉输注,很容易造成人为的依赖性。另外,静脉输注还容易发生输液反应和感染等。因此,要做到能口服的不肌注,能肌注的不静脉输注。

用药剂量越大越好。治病心切,用药量过大65岁以上的老年人,用药的剂量一般应小于成人剂量的1/2~3/4左右,尤其是胰岛素和某些抗生素。有的老年人治病心切,擅自加大剂量或增加服药次数,这是十分危险的,很容易发生中毒或其他不良反应。

迷信“名药”和贵重药。名药用之不当也会发生副作用,贵重药的疗效并非比一般药高。有些老年人一听说自己用的药价格较低,就认为它不是好药,对治疗不信任,服药不认真。

滥用抗生素、激素和维生素。据调查,老年人滥用“三大素”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导致严重后果的相当多见,应该引起重视。

新药效果更好。市场上和媒体上经常出现一些新药,其实很多产品只是包装或药名更新一下,而成分并没更新。即使真正的新药,老年人应用也要十分小心,因为老年人对药物很易产生过敏反应及不良反应。老年人用药应首选疗效确实,不良反应小,久经考验的老药,千万不要跟着广告走。一个新药上市,一般要经过3~5年,才能给予公正的评价。老年人不要轻易做新药的试验对象,因为你没有这个本钱。

慕名吃药,跟着广告走。不少老年人如果觉得某一种药对某种病疗效不错时,便对此药“情有独钟”,以后患上了症状类似的疾病时,都用这种药,一直用到药物的毒副作用出现时才去医院咨询,往往导致“亡羊补牢”的悲剧。有些老年人则很迷信医药广告上介绍的新药和“特效药”,有些医药广告的过誉之词往往成了误导老年人用药“赶时髦”的教唆犯。认为用药品种越多,效果越好。老年人患慢性病者居多,而且多数人还同时患有几种疾病,有的老年人为了使病好得快一些,往往要求医生开药时面面俱到,认为用药品种越多,效果就越好。其实用药治病和用兵打仗不同,多种药物不适当地同时应用,不但没有增加治疗效果的作用,反而有可能因药物之间的互相拮抗作用而降低疗效。有的还会因为违反配伍禁忌而出现副作用,增加药物的毒性,特别是静脉输液用药时,更是如此。

迷信补药、抗衰老药。近年来,老年人滥用补药和抗衰老药的现象日趋严重,许多老年人不相信医生而相信药品广告,以求滋补获长寿。其实,补药用之不当或不对症,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实践证明:不少老年人由于滥用抗衰老药,造成种种不良后果。

杨力谈养生:

屏弃“正月里不吃药”的偏见

生活中,有很多老年人都奉行“正月里不吃药”,这实在是一个传统偏见。从大年初一开始的整整一个月里,谁敢保证自己不得一点儿病呢?而对那些平素就有这样或那样慢性病的人,如果停药一个月,该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心脏功能不好和高血压患者,在春节期间及正月里不但应该加倍保重身体,还绝不能停药,否则容易诱发心脏疾病和血压异常所致的脑中风等疾患;因饮酒过量、食无节制而出现胃肠功能失调、消化不良的症状时,除饮食调养外,应及时服用一些如香砂平胃散、保和丸之类的中成药物,使病体及时得到恢复;正月里天气寒冷,患上感冒以后不能硬挺着,应该对症服用一些治疗感冒的药物,并注意多休息,以免加重病情;春节期间人来客往易致身心疲劳,老年人尤应多加留意,发现身体不适,应尽快去医院检查,并服用药物治疗,才不会贻误病情。

岁自元月起。在万象更新的新一年里,身体状况如何,全在于自己的保养和适当锻炼,与正月不服药没有一点关系。若在正月里有病也坚持不服药,日后病情有了变化就后悔莫及了。

老年人应掌握一定的用药原则

人步入老年,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的衰退,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及安全幅度均明显下降。据有关资料统计,在41~50岁的病人中,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率是12%,80岁以上的病人上升到25%。同时,老年人用药不仅出现ADR发生率较年轻人为高,而且一旦出现,其严重程度亦较年轻人为高,甚至导致死亡。因此,老年人用药,首先应掌握一定的用药原则,预防ADR的发生。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用药要少而精。老年人由于生理衰老、病理变化,病情往往复杂多变,若药物使用不当可使病情急转直下,甚至无法挽救。因此,老年人用药要十分小心,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到既往疾病及各器官的功能情况,慎重用药。对有些病症可以不用药物治疗的就不要滥用药物。如刚退休的老年人,由于不适应生活环境的骤然变化,会出现头痛、失眠、焦虑、轻度高血压、浮肿、畏食、乏力、烦躁等多种症状,这在医学上称为“退休综合征”。上述症状中焦虑可能是主要矛盾,针对这一主要矛盾,予以心理疏导劝慰,再加用点镇静剂或安慰剂就可能取得很好效果。老年人有些疾病是由于滥用药物或用药不当造成的。据调查,在住院的老年病人中,患医源性或药源性疾病的高达20%~30%。因此,老年人用药一定要掌握少而精的原则,对于那些可用可不用和疗效不肯定的药物一律不用。

用药种类应尽量少。用药多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据统计用1种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而同时用6种药时,不良反应发生率可增至27%,所以用药种类应尽量少。

了解药物性能。同样一类药,其作用原理可能不一样,所以,用药前一定要了解其性能,才能既发挥效能,又减少不利影响。

掌握最佳用药剂量。由于老年人对药物耐受能力差,个体差异增大,半衰期延长,因此,对老年人用药剂量必须十分慎重。有人主张,从50岁开始,每增加一岁应减少成年人用量的10%。也有人主张60岁以上用成年用量的1/3,70岁用1/4,80岁用1/5。我们的体会是,对老年人的用药剂量,应根据年龄,体重和体质情况而定。对年龄较大,体重较轻,一般情况较差的老年病人应从“最小剂量”开始。如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则可更准确地根据个体差异调整用药剂量。

熟悉药物的副作用。许多药物在应用的过程中常会产生一些副作用,老年人则更容易发生。如老年人因肌力的减退或肠蠕动功能低下,容易发生习惯性便秘而长期使用泻药。泻药都有一些副作用,如酚酞可导致吸收不良综合征;硫酸镁有20%的镁会被吸收而从肾脏排泄,可以影响肾功能。所以,选药时都应有所考虑。

掌握好用药最佳时间。不同的药物均有各自的最佳吸收和作用时间,若能按此规律给药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疗效。如洋地黄、胰岛素在凌晨4时给药,其效果比其他时间要大几倍。皮质激素在上午6~8时给药,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而且还可以减少激素的不良反应。有些药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大,如铁剂、某些抗生素、抗肿瘤药等,放在饭后服就会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另一些药则要求在饭前服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如健胃药、收敛药、抗酸药、胃肠解痉止痛药、降糖药、利胆药等。许多药为了维持长久的疗效,必须相应地维持血内一定的有效浓度,因此,必须根据各种药物在体内代谢、排泄速度的快慢(即半衰期),每隔6、8、12或24小时给一次药,不能随意缩短或延长间隔给药时间。

不断提高自我保健知识水平,加强用药的自我监护。据调查,老年人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中,有2/3是可以预防的。因此,老年病人在选择用药时,要根据自己以往用药有无药物过敏史,慎重选择用药,详细咨询了解药物名称、特性、药效、用法、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处理方法、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贮藏方法等。若家庭备用的药品,必须注意药物有无变色、变质及有无过期失效。老年人服用地高辛、抗心律失常药、抗高血压药、抗糖尿病药、利尿药、抗凝药、抗肿瘤药、抗精神病药、抗生素、β-受体阻断剂等,应密切监视药物不良反应,定期到医院做血药浓度监测或其池有关检查,如心电图,血钾、血钠、血氯检测,肝、肾功能检查,血糖、血脂测定,测量血压等,以准确指导、合理用药。因为上述各类药品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被认为是“高危药物”,必须密切监视用药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及时进行合理的调整。老年人选择用药应注意选用疗效高,能改善远期预后,提高生命质量,加快康复,不良反应小,价格便宜,患者能长期坚持服用且服用方便的药物,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在用药前注意一下。从整体出发,慎重考虑,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发病后要到医院确诊,防止滥用药与长程用药,用药剂量应为成人剂量的1/3~1/4;多种慢性疾病综合治疗时,用药品种宜简单,一般不超过5种;烟、酒、浓茶、浓咖啡、刺激性大的食物等不良嗜好应劝其戒除或克制;对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很接近的药物,如氨茶碱、狄高辛等,最好进行血液浓度监测,根据测定参数调整给药方案;服用对肝、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应注意病情变化,及时检查肝、肾功能;补药虽好,但也不可随意服用,应按医嘱,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老年人因肝肾功能减退,导致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能力减退,所以其不良反应率要比年轻人高2~3倍,只有充分认识这一问题,合理用药,方能达到用药安全有效和防病治病之目的。

杨力谈养生:

有些药不能同时服用

老年人常患有多种疾病,因而采用多种药物治疗。有些药物合并服用不影响疗效;有些可取长补短,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用量和不良反应。但是,也有一些药物合用后,可出现毒性增加,下面就是一些常见的不能同时服用的药物: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胃舒平与酵母片不能同服;乳酶生与抗生素不能同服;与药用炭、次碳酸铋等肠道吸附剂不能同服;与胃舒平、氢氧化铝、小苏打等不能同服。

维生素类药。维生素B2与四环素类药、林可霉素、制霉菌素不宜同服;维生素C不宜与红霉素合用;维生素E不宜与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类解热止痛药同服。如必须同服,应间隔24小时分别服用。维生素类对青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有一定影响,也不宜同用。

不宜与安定同用的药物。治疗老年人失眠的安定与维拉帕米同用可造成肝炎;与哌替啶同用可引起呼吸停止;与利眠宁合用可引起遗尿;与苯巴比妥合用可引起精神错乱。四环素类药:包括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金霉素等,不能与氧化铝、胃舒平、各种钙片、硫酸亚铁同服不能与苯妥英钠、氯丙嗪同服,不能与青霉素同服。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不能与速尿、利尿酸钠同服。

磺胺类药不能与乌洛托品同服,也不能与酵母片、普鲁卡因同服。

地高辛与利尿剂联合使用时需补钾,否则易出现洋地黄毒性反应。

老年人应掌握的用药须知

老年人用药必须既要考虑到患者的病情、体质、营养状况等,又要考虑到药物的性质、疗效、剂型及毒副反应等,从而筛选适宜的药物种类、剂型、剂量和用药时限。老年人用药时应掌握如下用药须知:

发觉某药物有副作用时应及时停服。有些药物,中青年人服用效果很好,但有些老年人服用时会出现许多副作用,严重时甚至死亡。例如氨茶碱,老年人用来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和气喘功效卓着,故常被率先应用,但是有些老人服用后很快出现氨茶碱中毒,表现出烦躁、呕吐、忧郁、记忆力减退、定向力差、心律紊乱、血压急骤下降,乃至死亡。因此老人服用氨茶碱一定要慎重。开始用药一定要小剂量试用,一旦发现有胃部不适或兴奋、失眠等不良反应,宜赶快停药。

由于老年人体质弱,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开始使用的剂量应适当小些,然后据治疗需要和身体状况逐渐增加。

不能因年老而不用药,但也应该知道没有什么药物是可以保持长生不老的。

用一种药去治疗因另一种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只有在极少情况下是合理的。

老年人用药除主药外,联用药物品种应尽量减少,并注意掌握用药时限,视症状情况及时停用或更换他药。有些药物对某些疾病只能达到缓解,却不能治愈,故应规定合理的用药时限,避免长期用药,造成药物蓄积中毒。

重视药物的相互作用。尽量避免同时联合应用中西药,以减少相互之间的拮抗等副作用。

在治疗期间用药需注意水及电解质代谢、血液pH值等,并注意补充维生素及微量金属元素,保持足够的营养物质。

在未明确诊断之前,应继续注意观察,不应轻易使用药物,以免误投引起不良后果。

老年患者用药还应适当选择剂型。老年人在都脾胃虚弱,不大耐受片剂或胶囊剂,一般耐受颗粒剂(冲剂)或口服液体制剂,如口服液、糖浆、合剂等,尽量避免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

有严重躯体和精神障碍患者(最好有家属或监护人陪同),最适宜用简单治疗方案,便于执行,装药容器(服药瓶)要特别标明清楚(品名、剂量、服用次数等),并且易开合。

杨力谈养生:

老年人用药讲究精专平和

老年人要想合理用药,总的来说,老年病用药宜精专平和,所谓“精专”,是指用药味少而力专;“平和”是指用药性平而量少。原因是老年人所患多为慢性、衰弱性疾病,加之数病共存,五脏虚弱,因而自我不适的症状较多,常常造成患者滥用药物。不少患者治疗老年病,往往是一病即投一方,多一症又加一药,多种药物长期合用,味多而力散,不但不能愈病,反会戕伤脾胃,甚至药物与药物之间发生了配伍禁忌,还会产生药性反应,危害身体。有鉴于此,老年人用药物时,注意并非老年人出现的任何不适都要用药,如果没有明确疾病及指征,更切忌随便用药,除了急性病要及时用药外,在慢性病缓解期一般应尽量少用药或不用药。

另外,老年人用药一定要注意平和,原因是老年人脾胃虚薄,不堪峻药之猛,不禁毒药之害,凡峻猛有毒,泻下之品无论寒热均需慎重用药。至于发散、清热、理气等祛邪之药,亦应轻剂小量,慎而勿过,中病即止,总以勿伤正气为度。

服药期间要注意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