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第一贪官:和珅
9646000000011

第11章 乾隆让位嘉庆登基

乾隆帝即位之初,就有一个打算,如果上天保佑他能做六十年皇帝,那他就把皇位禅让给嗣子,自己当太上皇帝。再则乾隆帝觉得在位多年,各项事业成就伟大,功绩卓著。他自己也可以说是德高望重,功德无量,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帝王在文治武功方面没有人可与他相比。乾隆帝对自己评价很高,认为自己上可以对得起祖宗,下有德于万民,功德比天高,恩情比海深。他自己是中国自古以来少有的一位圣君,是一位十全十美的天子。他已做满了六十年皇帝,以后就该实行训政,再过一过太上皇的生活。

提起太上皇,这是中国历史上早已就有的一种制度。但因为实际情况不同,其境遇也就各有差异,有的太上皇仍操持朝政;有的则悠然自得,颐养天年;有的则如同阶下囚,毫无自由可言。

在历史上明确出现“太上皇”的名称,是汉高祖刘邦尊其父刘太公为太上皇。以后各个朝代也不时出现太上皇,但他们成为太上皇的情况却是各不相同。

有的是老皇帝主动让位给其嗣子,如宋高宗赵构传位给宋孝宗赵昚;而清高宗弘历让位给清仁宗颙琰也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有的是自己的儿子或兄弟已南面称帝,逼得前皇帝不得不引退。比如,唐肃宗灵武即位后,唐玄宗在这种既成事实面前,不得不退位;土木之变后,明代宗登位,明英宗只有退位,等待时机复辟。此外,由于形势逼迫,老皇帝不得不把皇位勉强让给儿子。如唐朝“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传位给李世民;诛杀韦氏集团后的唐睿宗,让位给唐玄宗;在金兵进攻下,宋徽宗传位于宋钦宗;在母后扶持下魏献文帝让位于魏孝文帝;北齐武成帝因天变而传位后主高纬等,都是由于外力的干涉,不得已才成为太上皇的。

乾隆帝把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太上皇都考察了一遍。思来想去,他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既有尊位又掌实权的太上皇。早在1775年前后,年过花甲的乾隆帝看到张廷玉、傅恒等一批老臣,一个个死的死,告老还乡的也都归老田园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感触很大。他下决心做满六十年皇帝后,一定把皇位传给嗣子,以实现原来的誓言,自己要做一个真正的太上皇。他认为前代的那些太上皇,如唐玄宗、宋徽宗以至明英宗这些人,都是余生失败,不足以和自己比较。只有宋高宗赵构即位三十六年后,让位给宋孝宗而成为太上皇,又二十六年居德寿宫,享年81岁而去世,还勉强可以仿照。因此,乾隆帝在位晚年,便开始在皇宫的东北部大兴土木,修建了宁寿全宫。这组建筑包括有宁寿门、九龙壁、皇极殿、宁寿宫、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和乾隆花园等,以备自己做太上皇时居住。他还刻了“太上皇帝之宝”的玉玺。自称为“古稀老人”“十全老人”。

1795年,乾隆帝已经85岁高龄。一切准备妥当,即将举行让位大典。那年秋天,老皇帝乾隆把皇位传给皇十五子颙琰的事,跟和珅说了。和珅心里有自己的想法。他是不愿意老皇帝把皇位传给儿子的,因为他还不知新皇帝到底对他有什么看法,万一弄不好就要前功尽弃,自己的地位就保不住了。可是“禅位”是主子乾隆帝的决定,是不好反驳的。尽管乾隆帝宠信他,但如执意反对这件事,万一激怒了龙颜,在老皇帝、新皇帝面前都要失宠。他也想到乾隆帝虽已经85岁,可身体还很结实,要是能再长寿些,也就是自己的福分。在此期间,他只要好好巩固自己的基础,把文武百官上上下下地控制好,多用私人,狠狠打击政敌;在新皇帝面前,既以传达乾隆帝命的身份出现,以示自己地位特殊,同时他也要尽可能向新皇帝献媚取宠,也许会成为两朝的肱骨之臣。

乾隆帝规定九月初三日举行册封皇太子的仪式,但九月初二日和珅就偷偷地送了一个如意给皇十五子颙琰,示意他即将成为新皇帝。就是因为传递如意这件事,嘉庆帝亲政后把它算作和珅的第一大罪。

乾隆帝把他要做太上皇的来龙去脉、让位的步骤和训政的意图一并表达出来。表示他只是把皇位让出来,但决不交出实权。他说得很明白,凡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等大权牢牢握在手中,丝毫不让,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太上皇,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威的太上皇。嘉庆帝名颙琰,是乾隆帝第十五子。1760年11月13日出生,其母为孝仪纯皇后魏佳氏。颙琰1795年被册封为皇太子,当时他已经36岁。这一年的十月初十日移居到毓庆宫居住。乾隆帝本拟于那年冬至传位,但因为这一年的十二月初一日发生了日食,再加上湘黔等省爆发了苗民起义,于是决定第二年元旦举行归政典礼。同时还决定归政前后要在宁寿宫皇极殿举行千叟宴,招待全国70岁以上的官员、缙绅和耆庶人等。

正如乾隆帝所说,让位后的他,并未颐养天年,而是孜孜训政,毫不倦勤。太上皇并没有到宁寿宫居住,而是依然住在养心殿中,宫中的人们均称他为“万万岁爷”。他的谕旨被称为敕旨。一切政务,乃至生活琐事,乾隆帝仍要多方干预,嘉庆帝的权力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嘉庆帝没有行政权,没有用人权,更不能单独接见外藩和贡使,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儿皇帝。

乾隆帝每日召对大臣,处理政事像以前一样。对于太上皇,嘉庆帝是百依百顺,看乾隆帝的眼色行事。这时满朝文武百官心里也都一清二楚,大权还是操在太上皇手里。表面上虽是“两圣同堂”,实际上嘉庆帝只不过是个傀儡。乾隆帝在接见朝鲜使臣后,派和珅宣旨说:“我虽然已经让位,但大事还是我办。”这也就是说,嘉庆生活在乾隆的阴影之中,处处受压制,无法展开手脚。

对嘉庆皇帝来说,一方面要接受太上皇的训政,接受太上皇的旨意,不能有任何个人见解;另一方面,也不能表现出对权力有任何干预的嫌疑,更不能同朝中大臣有任何蛛丝马迹的联系,否则就会在太上皇敏感而多疑的心中,形成一个虚幻的皇帝党的威胁。事实上,嘉庆帝的担心绝不是多余的,乾隆帝对此是十分敏感的。

按常理,乾隆帝应像历史上有些太上皇那样表面上不统领天下。但乾隆帝非要做一个名实相符,君临皇帝之上的太上皇。因为长期居于权力的最高峰,习惯于独断专行,时时关心的就是怕大权旁落,害怕权力一失,自己就有被冷落的危险,所以他要控制住神圣的皇权。事实上他所享有的是皇帝、太上皇都有的权力。这时和珅则乘机大做手脚,他成为传达太上皇意旨的人,常以自己的主意作为太上皇的旨意传达下去,不但控制了内政大权,而且也控制了外交权,从而进一步加重了自己的权力。此时太上皇记忆力日衰,视力和听力也愈来愈弱。

此时,各地起义频发,起义的烈火以燎原之势迅猛地向前发展。乾隆没有办法,甚至采取了背后诅咒的方法,也就是用一种统治阶级惯用的荒唐、虚幻的巫蛊术——“镇魔术”。传说,一天乾隆帝训政完毕后,只召见了和珅一人。和珅来到后,只见乾隆帝向南面坐着,嘉庆帝坐在身边,和珅跪了很久,只见太上皇闭目了很久,像是熟睡了一样,但口中还喃喃自语。嘉庆帝极力分辨着,但居然还是听不懂一个字。很久之后,乾隆帝忽然睁开眼睛问道:“他们叫什么?”和珅立刻应声回答:“高天德、苟文明!”于是乾隆帝又闭上了眼睛,诵读不止,不久之后就让和珅回去了,再没问他一个问题。嘉庆帝十分惊异,过了几天他秘密地召见了和珅,询问他:“前几天你被太上皇召见,太上皇说了什么话,你又为什么回答两个人名呢?”和珅得意地说:“您有所不知啊!太上皇说的是西域秘密的咒语,心里想着厌恶的人再读这个咒,你所厌恶的人即使没有疾病也会因为这个咒语而死去。我听到皇上诵读这个咒语,所诅咒的人一定是那两个白莲教的首领,所以把这两个人的名字告诉了圣上!”嘉庆听说之后十分惊奇害怕,知道和珅也了解这个法术,万一拿它来对付自己,那不是太可怕了吗!所以等到乾隆帝去世之后,没过几天就立即诛杀了和珅。

从和珅的内心来说,他当然是十分痛恨白莲教大起义的。他知道,如果清政权垮台,他的家业也保不住。但另一方面,他也想左右嘉庆帝,发战争财,就要趁时局不安,在混乱中增大自己的权势,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家业。

当时,和珅为军机处首辅,是乾隆帝唯一信任和宠荣的大臣。他凭着可以为皇帝起草圣旨等各种掌握军事大权的机会,欺上瞒下,竭力捞取钱财。他不断向太上皇乾隆及皇帝嘉庆推荐私人,以出任镇压起义军的指挥官。事实正是这样:只要他的亲信身赴军营,就可以利用多报兵员、冒领军饷、虚报战功的手段达到升迁。

嘉庆帝即位时已经37岁,他吸取了曾祖父康熙时期立而复废、废而复立太子的教训,小心翼翼地侍奉太上皇。虽然他有时对乾隆帝做的决定不满,但也不露声色。对于和珅,嘉庆帝虽然心里不满,看不惯他飞扬跋扈、揽权专政的行为,但深知他是乾隆帝的耳目和影子,也在时时注意和提防自己。为了不让和珅在乾隆帝面前说自己的坏话,更主要的是为了巩固皇位,嘉庆帝决定顺水推舟,得过且过,任和珅放纵行事、专横跋扈,等待时机铲除他。

和珅此时正踌躇满志,得意忘形。和珅虽然聪明过人,却没有把嘉庆的心理活动摸透。他一方面采取拉拢、靠近的方法,如在嘉庆即位前先呈递如意,表示自己有拥戴之功,又向皇帝讨好说,皇上的衣食都由他们贡献,没有动用国库资金,以唤起嘉庆的感激之情;另一方面,他又在嘉庆帝周围布置了一些亲信,以窥伺嘉庆的动向。他让自己的老师吴省兰以帮助嘉庆审阅诗稿为名,了解皇帝的想法和活动。嘉庆对和珅一句不满的话也不说,从而瞒过了和珅,为日后迅速击垮和珅创造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