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60个你所不知道的《镜花缘》之谜:玩·镜花
9644100000048

第48章 技艺索考(5)

五、从米兰芬的算法看小说中”智佳国”的寓意

李汝珍对算法极为重视,书中三次谈到,显示了他的算学知识。第七十九回写智佳国随父来天朝的才女米兰芬算桌面圆周,套杯、玛瑙重量,落雷距离,第九十三回写米兰芬计算灯数。这些算术几何题在今天看来都没什么大不了,就是对古人来说,也都是书上记载过的,并不是什么新发现。有趣的是,在今人看来是一门科学的算术,在李汝珍眼里只是”解闷”之具,与游戏同等,这里面实际反映着一个很顽固的观念,此时暂且按下不表。

先说唐敖、多九公、林之洋三人到智佳国访问素精筹算之人,居然”访来访去,虽有几人,不过略知大概,都不甚精。只有一个姓米的精于此技”,而这个人已经带着女儿∣∣也就是米兰芬∣∣到天朝投奔亲戚去了,结果只在那儿猜了一些灯谜。三人在君子国听君子论风俗,在黑齿国听才女谈学问,在歧舌国搞了一张珍贵的字母表,在智佳国却扑了个空,虽然得了一些赠物,但总有点身入宝山空手而回的意思。

到智佳国没有遇到胜于自己的学者,只猜了几则在家乡也能够猜到的灯谜,为了能让猜灯谜也富有趣味性,作者还特地将智佳国的中秋节改为元宵节,为唐敖等人猜谜创造条件。作者之所以这样写,绝非是要将算法安排到后半部去写,即便安排在后半部写,前面也完全可以先写一点,就像在”学问之国”黑齿国谈学问,到天朝依旧可以谈学问一样。

如果考虑到作者笔下的智佳国不仅是《镜花缘》里惟一不见于古书记载的国家,也是书中人物经过的所有国家中,惟一没有目睹奇风异俗的国家;而这个国家中的风俗如元宵节、猜灯谜、”春社候教”等等,原本都是中国的特产,我们从这里就应该意识到作者虚构出这个特别国家的特别含义。而且我们注意到,对知识充满兴趣、以博学自诩的李汝珍,对智慧之国智佳国却持一种贬义的态度,这是否有些矛盾呢?智佳国里”个个儒巾素服,斯文一脉”,国人”素精筹算”,”最好天文、卜筮、勾股算法,诸样奇巧,百般技艺,无一不精”,这个杜撰的国家与”百般技艺,无一不精”的李汝珍何等相似。也许这是作者为自己所设计的一个国家。可是,即便是作者出于自嘲,也不至于要贬低这个国家。唐敖等人到智佳国寻访善于筹算之人,居然”访来访去,虽有几人,不过略知大概,都不甚精”,那么这个所谓的”智佳国”岂不是徒有虚名吗?

正因为徒有虚名,作者对它的贬低才是自然的,才不至于与他一贯重视才学的观点背道而驰。如果考虑到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洋的理解,我们是否可以将智佳国理解为作者对西方国家的一个浅薄印象?一方面承认他们中间确实有善于筹算之人,如米氏∣∣我们可以这样推测,米字暗切英国的米字旗和美国在当时的称呼米国∣∣当时到中国的传教士肯定给了传统儒生这个印象,天文地理算法在当时乃西洋所长;满清所用的历书也是西洋人所制定的。而米兰芬父女来天朝,似乎也正暗示西方来华的传教士之类,他们中许多还在清廷做官。另一方面则对西洋诸国的”智佳”程度表示怀疑,对西人对待知识的态度不以为然,认为他们都是”彼此争强赌胜,用尽心机,苦思恶想,愈出愈奇,必要出人头地。……只顾终日构思,久而久之,心血耗尽,不到三十岁,鬓已如霜;到了四十岁,就如我们古稀之外,因此无长寿之人。”这种执着的追求,自然是古代性命双修的中国人所不许的。所以李汝珍虽然也是”百般技艺,无一不精”,但他却将这一切都视为游戏,身外之物。在这一点上,将善于算法的能力赋予才女们便很自然了。

也正因为对西洋诸国天然的排斥,所以李汝珍虽表彰才学技艺,却对与西洋国家很相像的智佳国不以为然。他似乎认为做学问如果做到这种程度,一定会得不偿失,活都活不到三、四十岁,还谈什么别的呢?李汝珍之所以将今天视为科学的算学当作游戏,其原因就在于此。

现在来看,李汝珍的这种态度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由于游戏的态度,人们便消除了探索的勇气,而仅仅以记诵为能,所谓的观点也不过是拾取他人的余唾。由于游戏的性质,决定了大家所知道的东西必须在同一个领域之内,而限制了人们向新领域迈出一步的尝试。因为过去的知识虽然还没有达到大爆炸的程度,但由于不分科,其总量是非常巨大的。要掌握这些庞杂的知识,要读完这些艰涩的著作,想来人的一生已经浪费大半,还怎能向未知的领域走一步呢?再说古人大都有古胜于今的观点,现在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记录历史或者对经典的诠释,也就是因为有了这种社会思潮作背景,李汝珍对智佳国的贬低才可以解释得清楚。

但不论怎么说,李汝珍创造了一个智佳国,还是给海外诸国增添了一点新的亮色,毕竟从《山海经》、《博物志》到李汝珍的时代,人们可以看到海外世界还是在发展进步的。尽管李汝珍转而又否定了这个国度,但它毕竟存在着,是天朝人士应该学习的、可与”学问之国”黑齿国并称的”技艺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