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60个你所不知道的《镜花缘》之谜:玩·镜花
9644100000049

第49章 技艺索考(6)

六、谜格与《镜花缘》灯谜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所有写到灯谜的小说中,应该说《镜花缘》是最为突出的一本,因为李汝珍不仅用灯谜来反映才女们的聪明才智,还要说明他自己对灯谜的研究。毕竟《镜花缘》是以反映游艺为主而不是以反映众才女艺术形象为主的小说,所以在谈到灯谜时,不能不谈谈书中所记载的关于灯谜的知识。

灯谜早在唐宋时就已经出现了,”灯谜”又名”灯虎”,是谜语中的一种娱乐活动。《文心雕龙·谐隐》记载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喻隐,化为谜语。”语言大多晦涩不明,就像老虎一样很难射中,所以把这项活动取名为”灯虎”。又由于谜面是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得,所以又称”灯谜”。

“灯谜”和普通谜语一样,统由谜面、谜底组合而成,多着眼于一个字、一句诗,一种器物或一种名称……有谜格二十四种,常用者有卷帘、秋千、徐妃、求凰等格。谜语原为民间口头文学,语言朴素生动,后成为文人游戏。

宋代是谜语形式最完善而又广泛盛行的时期,当时的著名文人王安石、苏东坡、秦少游、王吉甫等人也纷纷参与灯谜游戏,使灯谜的质量和身价增高,喜闻乐见,雅俗共赏。

明清两代,灯谜这项文字游戏的娱乐活动又有了新的内容和发展。明末扬州名士马苍山把诗歌格式移植到灯谜中,开创了《广陵十八格》的新形式,灯谜的发展开始成熟;其后,陶邦彦着的《灯谜》、冯梦龙着的《黄山谜》等相继问世,内容新颖、文雅,形式活泼生动,别开生面,深受欢迎。到清代中期,灯谜已经广为人知。与马苍山同是扬州人的冯天啸有《冰天谜虎集》,刊于乾隆八年(公元一七四三年),书中列出二十四谜格:解铃、系铃、移铃、卷帘、双钩、回文、徐妃、虾须、燕尾、落帽、脱靴、断桥、踢斗、落雁、梨花、皓首、素履、断锦、睡鸭、掉尾、鸳鸯、玉带、加冠、纳履。乾隆嘉庆年间的顾禄在《清嘉录》中也记载了二十四格,但和冯氏所记不完全相同:”考灯谜有二十四格,曹娥格为最,次莫如增损格,增损格即离合格也,孔北海始作离合体诗,其四言一篇合『鲁国孔融文举』六字。其它的还有苏黄、谐声、别字、拆字、皓首、雪帽、围棋、玉带、粉底、正冠、正履、分心、卷帘、登楼、素心、重门、闲珠、垂柳、锦屏风、滑头禅、无底囊诸格,要不及会心格为最古。”上述这些谜格只能说是清代最流行的谜格,远不是清代谜格的全部,如嘉庆间扬州新创造的昭阳、新赋两格就未包括进来,但可以从中窥见李汝珍时代灯谜的发展状况。

谜格大体分为三大类:一是字形变化的格,这一类又分为四小类。分读类:曹娥(又名碑阴)、虾须、燕尾、碎锦、增损(又名离合)、断锦等格属之。半读类:徐妃等格属之。谐读类:梨花(一名谐声)、皓首(又名寿星、雪帽)、素心(又名玉带)、粉底(又名素履)等格属之。变读类:解铃、系铃、移铃等格属之。二是字序变化的格,这一类又分为四小类。移字类:登楼(又名踢斗)、睡鸭、掉尾、双钩等格属之。倒读类:卷帘、回文、垂柳等格属之。加字类:加冠(一名正冠)、纳履(一名正履)等格属之。减字类:落帽、比干、脱靴等格属之。三是谜底与谜面对仗的格,鸳鸯(又名锦屏)等格属之。此外,还有比较特殊的如重门格等。所谓重门格,乃取”重门深锁”之意,就是在谜面与谜底中间还有一层”中间谜意”,从谜面不能直接猜出谜底。在所有谜格中,最常用的只有秋千、卷帘、徐妃等三、五格而已。

李汝珍虽然提到广陵十二格,但他最习惯采用的谜格只有今天不被认为是谜格的”会意”。其实这并不奇怪,他在小说中对谜语所作的评论,都有点”反谜格”的倾向。他借师兰言、蒋春辉之口说:”大凡做谜,自应贴切为主;因其贴切,所以易打。就如清潭月影,遥遥相映,谁人不见?若说易猜不为好谜,难道那『凌霄花』还不是绝妙的,又何尝见其难打?……那难猜的,不是失之浮泛,就是过于晦暗。即如此刻有人脚趾暗动,此惟自己明白,别人何得而知。所以灯谜不显豁、不贴切的,谓之『脚趾动』最妙。”正因为这种观点,《镜花缘》中的谜语才比较通俗易懂,传播也很广。许桂林《七嬉》中的《冰天谜虎第二》、《幻影山得冰天谜虎全本第七》,就引用了它的许多谜语,这些谜语又在梁章巨《归田琐记》卷七《灯谜》条中被转引。

考察一下《镜花缘》第八十、八十一两回众才女所制的五十二个谜语,我们可以看出几个鲜明特色。首先,谜底范围很广泛,计有地名三个,人名一个,花名一个,鸟名一个,药名二个,物名三个,曲牌名六个,其余皆为书谜,《孟子》最多,十八个,《西厢》谜九个,《论语》三个,《易经》、《诗经》、《老子》、《礼记》、《尔雅》各一个。有雅有俗,有难有易,适合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趣味的人的需要。

《镜花缘》的谜语反映的是文人趣味,在当时没文化的老百姓是不会感兴趣的,更不用说如今的普通读者了;但以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看,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还是会对它的谜语品味赞赏不已。事实上,无论古今,文化娱乐总在一定的文化圈子内开展,你不能指望看惯扭秧歌的人去欣赏芭蕾舞,听惯流行歌曲的人去欣赏交响乐。”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各有各的爱好者。但这里确也有时代的因素在起作用。如果说灯谜在过去的时代还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游艺,那么随着社会游艺项目的不断更新,灯谜的魅力也开始日渐减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