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诚这封信写得够可怜的了。尤其还是在死了亲弟弟的情况下,依照他的性格,能写到这么低姿态,绝对是因为发现:这一次是遇上真对手了,远甚于元朝的百万雄兵,若不服点软,可能真的就是死期不远了。人谁不怕死?
换了任何其他人,比如方国珍等,面对这样的信,或许都会罢手,做人厚道点嘛。毕竟都道上混的,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都有过不去的时候,何必逼人太甚呢?
但朱元璋可不这么想,他绝不能做今日的夫差。明摆着老张这是缓兵之计,存妇人之仁者必将养虎遗患。
所以,朱同志一面在书信中谴责了老张一番,一面又提出了苛刻的条件——他把粮食的数额提高到了五十万石,还批评老张没有真心,用些虚言来搪塞自己!
张士诚在看过朱元璋的回信之后,先是一惊,继之以暴跳:他娘的!没见过这么欺负人的!想斩草除根?那你娘的就放马过来吧!
这年的十一月,徐达等仍然在率部围困常州,为了能尽快啃下这块硬骨头,朱老大再次抽兵两万增援常州,这可都是从牙缝儿里硬挤出来的人马啊,朱元璋分明是准备孤注一掷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朱部的副元帅郑某在张士诚守将的引诱下,居然带着他的七千新附的长兴义兵叛变投敌了。
本来,朱家军已经形成了四面围攻常州的局面,这郑某一投敌,四面也就被去掉了一面,又出现了网开一面的态势。
当时,徐达驻守在城南,常遇春扎营于城东南三十里外。城内张家军伙同郑某带兵前往偷袭徐达、汤和的营垒,徐同志从容应敌,军队并未出现慌乱。接着,常遇春、廖永安、胡大海等率部来援,内外夹击,将敌人打了回去。
张家军龟缩进城,再也不敢出来了。对此,老张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他不得不又派出了自己的大将吕珍率小股部队偷偷驰入常州,以督兵拒守。徐同志等也只得加强围困,以期把敌人活活困死在常州。
十二月,朱元璋将江淮府又改称为镇江府。宁国路(今安徽南部)长枪元帅宁国玺率部攻打广兴府,元帅邓愈大败之。
到了次年(1357年)二月,朱元璋又派遣耿炳文等人攻取了位于浙江最北端、太湖西岸的长兴。三月,朱元璋又改长兴州为长安州,立永兴翼元帅府,以耿炳文为总兵都元帅。从此,耿炳文在此地一连驻守了十年之久,后被朱皇帝封为长兴侯。
当时,有个名叫温祥卿的儒士正避乱于长兴一带,他见朱家军还算靠谱儿,于是就携带着家眷来投奔耿炳文。小耿与这儒士交谈了一番,发现此人居然颇知兵事,于是便把他留在了营中做参谋。温先生指示耿炳文要如何分兵把住要害之地,又如何修设战具以备守城之用,结果小耿无不一一采纳。长兴能十年不失守,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现在,常州城里的张家军终于扛不住了。
先前,城内兵虽少,但粮食充足,故足可以坚守。但等到他们将一干叛军招引到城里后,作用不大,饭没少吃,反而成了累赘。外加朱家军攻之甚急,吕珍见大势已去,只得乘夜逃走。
主帅一逃,人心遂散。随后,常州便被徐同志等顺利攻克。
看来,张士诚的部下肯定是没读过《三国演义》了,曹操同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总结过:兵少粮多宜坚守,兵多粮少宜速攻。其实,如果常州守军不招纳那部分降兵入城,而是坚守下去,朱元璋部反可能因为人太多而粮草接济出问题。到那时,张士诚再伺机反扑,城内城外夹击之下,谁胜谁负还真不好说。
再说,此时朱部兵力也非常吃紧,小小的常州牵制了大部分兵力,张士诚完全可以腾出手来攻击朱元璋别的地方,来个围魏救赵也未尝不可。
所以说,不读书,用蠢人,张九四你活该着失败。
常州之战进行了八个月之久,朱家军也几乎倾尽了全力,好在结果是大胜。这次胜利,对于未来战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大大地巩固了朱家军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
待到后来朱家军又连取了几处关键的门户之后,张士诚部最终被卡死在了太湖以东一带,他再想向西有所图谋便很不容易了,未来的老张只得选择了向南北延伸。等到朱家军占领浙江金华后,老张就只能向北谋求发展,去欺负一下小明王了。
从常州之战不难看出,战争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朱元璋手里。张士诚除了消极防御,八个月的时间,几乎无所作为。朱部攻他就守,从没想到自己也能主动攻击对方。更没想到,攻击才是最好的防御。单从这点,就能看出他未来的命运。
要地一个都不能少
常州之战胜利后,廖永安被升为行枢密院同佥,俞通海升为行枢密院判官,常遇春升为中翼大元帅,胡大海升为右翼统军大元帅。
接着,朱元璋置毘陵翼,以汤和为枢密院同佥、总管,张赫为元帅,命镇抚孙继达疏浚治理城隍。
拿下常州后,虽然张士诚部已明显处于下风,但其实力仍在,所以朱家军的精力开始向西线转移。
这年三四月间,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等率兵前去攻取皖南的宁国,因为此城跟原来的和阳一样是“城小而坚”,所以,仓促之间居然强攻不下。
而且在攻城的过程中,常同志又被流矢射中,但他依然强忍着伤痛继续指挥作战。但一味强攻显然是不行的,即使最终胜了,所付出的代价也会太大。
朱元璋听到战事不利的消息后,便亲自前往督师。他来到宁国附近,登高远望查看敌情,发现这么点的小城都拿不下的话,往后更大的城怎么办?
经过一番仔细的观察后,他发现问题的关键出在攻城技术上,于是,赶紧命人打造攻城所用的“飞车”。结果,“前编竹为重蔽,数道并进攻之”,从多个位置向城内实施攻击。这一招果然奏效,城内守军眼见守不住了,便开门请降。
那么,这“飞车”究竟是啥玩意儿,竟如此厉害?
史书上的记载也不甚明了,估计是一种借助风力的攻城器械吧,可能有点类似大型的风筝,只是上面多了些防护。因为宁国城墙矮小,可能就方便飞跃进去。
此战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擒住了一位悍将,他就是朱亮祖。虽然这小子不久之后又叛投元军而去,但终于又被朱家军给逮了回来,从此死心塌地追随朱老大南征北战。
之后,朱家军还招降了朱亮祖等人麾下的军士十余万,马二千余匹,一时实力大增。同时,宁国周围的一干县城也很快被拿下。
这年五月,张九四为报一箭之仇,趁朱家军主力转战西线之际,便在东线挑起了战事。
老张派兵想夺取长兴,遭到了守将耿炳文的痛击。与此同时,朱家军攻克长江北岸的泰兴(今江苏)。
宁国附近的铜陵县尹罗德泰来降朱元璋。随后,常遇春率部驻扎于铜陵,刚入城,附近的池州路总管陶起祖又来降,陶起祖还带来消息说:“池州城中守备薄弱,可以轻易拿下。”
于是常遇春一面派人向朱元璋请示,一面就开始谋划起攻打池州城的事来。
不过有些特殊的是,位于长江南岸的池州如今已不是元廷的地盘,而是西系红巾军徐寿辉的势力范围,名义上大家都是友军了。
但这也没什么,天下大乱之际,所谓“友军”基本都是挂名,发生冲突是常有的事,朱元璋不就正跟张士诚斗个你死我活吗?
很快,常同志便开始作些试探性进攻。他派遣部将赵忠、王敬祖等率军攻打池州所辖的青阳县。就在这时,一位老熟人出来了,他就是当年在巢湖弃朱同志而去的“双刀赵”,当时他正奉大帅徐寿辉之命,驻守在池州附近的靳州。
老赵闻讯后率兵来援青阳,中途与王敬祖部交上了手,也许是老赵来得太匆忙,也许是有些轻敌,结果被王部的数十骑一冲,就阵脚大乱,以致被打得溃不成军。
最后,朱家军乘胜攻克了青阳。
再继续说东线这边,朱老大早就在思考一个问题:目前,全歼张部的实力还不具备,当自己的主力西征、北上乃至南下,或者这三个方向同时出现紧急情况时,必然造成东线防守空虚,那么如何防住张九四趁机偷袭呢?应天的安全如何才能得到保障?
所以,建立一个稳固的东线防御体系,就是下一步的重中之重了。
不久,小将俞通海领命出征,带领水师攻打太湖中的马迹山。他们先是降服了老张的部将钮津等,接着又进占洞庭(东)山。就在立足未稳之时,老张的大将吕珍突然带兵杀来,仓促之间,诸将想要回撤。
但是俞通海却认为不可,因为如今大伙是在人家的地盘上,敌众我寡,一旦我军后撤,实力不足就会暴露,那么沿途敌军再来阻截或者夹击,形势就危险了。所以,不妨拼死一战,打退敌人。
俞通海便身先士卒,带着众人迎了上去。仗打得正激烈,突然一个不防备,流矢竟射中了俞同志右颧骨,他顾不得疼痛,带着箭伤继续指挥作战。直到最后,终于疼得快撑不住了,才命人穿上自己的盔甲立在船头督战。
领导的精神深深感召了部下,朱家军玩了命地冲杀向前。吕珍见形势不利,便带兵退走了。
这年的六月,朱老大又命赵继祖等人夺取了作为长江南岸要地的江阴。至此,各要地已入朱家军掌握中,整个东线的“门户战略”也就算落实到位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长兴、江阴两地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长兴据太湖口,陆路走广德诸郡;江阴枕大江,扼姑苏、南通济渡之处。
对此,朱老大在阶段性的总结报告会上是这样说的:咱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一个都不能少”,这很好!既得了长兴,那么他张九四的步骑兵就不敢再出广德以南下窥视(安徽的)宣州、翕县一带;得了江阴,那么张九四的水师就不敢再逆流而上窥视镇江一带的金山、焦山这些要地了。从此以后,他张九四再想图谋咱们,那就很不容易了。
整个东线的防御体系至此完全建立。
烟花三月下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