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张士诚的日子却越来越难过,再加上南面的方国珍的挤兑,更让他感到危机四伏。另外,南面还有元军也对他很警惕。
形势的发展很不如人意。这可咋办?
也就在这时,他心头一亮,突然想起了老弟九六的话来!投降元军也不能投降朱元璋这厮。对啊,既然都是我的对手,那何不跟威胁相对较小的元廷妥协呢,方国珍不就靠这招活得正滋润吗?
老张便跟兄弟们商量了一下,大伙也一致赞同。于是张家军再次向元廷投诚。
没料到这次选择对极了。南面的元军立马成了自己人,而一直挤兑自己的方国珍部也转眼成了“兄弟部队”,更有甚者,他甚至可以打着合法的旗号继续向南扩大地盘,而不遭到任何反对。
这样的好事,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
这年七月,朱家军这边也是捷报频传。
先是徐达率军到了宜兴地界,并对张士诚部所盘踞的常熟展开了攻势,结果张部再吃败仗,被缴获马五十匹,船三十艘,降兵甚众。不久,又传来消息说南线的元帅邓愈、胡大海等已取得绩溪。
接着,胡大海等又领兵拿下了徽商的老家徽州(徽商应该是明清以后才崛起的)。几天后,朱元璋下令改徽州路为兴安府,立雄峰翼元帅府,命邓愈守之。
接着,胡大海又率军攻克了著名的“状元县”休宁,并向婺源继续挺进。就在这时,元将杨完者率兵十万想要收复徽州,胡大海闻讯后立即回师,并与元军大战于徽州城下。结果大败敌军,杀其镇抚李才,主将杨完者遁逃。
关于这个杨完者,民间流传着一首民谣:“死不怨泰州张,生不谢宝庆杨。”
这里的“泰州张”说的是张士诚,因为老张贫民出身,其部下最初也多能爱护百姓,所以老百姓跟着他是虽死而无怨;可这个宝庆人杨完者,却是个残害百姓、无恶不作的家伙,老百姓恨死了他,就算是侥幸在他手上活下来,也不会领他的情。这就是民心、民意。
九月,婺源元帅汪同、元江浙平章夏章等分别来降。
十月,经过一番积极的准备,常遇春率廖永安等自铜陵进攻池州,而常遇春则率领水师直抵池州城下,两军互相配合,对池州展开了猛烈的围攻。
自早晨战至下午,池州北门终于被攻破了,朱家军随即杀入城内,守军见势败走。黄昏时分,从长江上游来了百余艘敌船增援,结果也同样被击溃。池州就这样被完全平定下来。
不久之后,镇江对岸的扬州也被元帅缪大亨率军攻克,青军元帅张明鉴领其部投降。
这张明鉴等人原来是啸聚于淮西,以青布为号,名“青军”,老百姓称他们“一片瓦”。
这张部的人马一向剽悍,专事打劫,喜欢流窜作案,一路上由含山、全椒转掠六合、天长,最后来到扬州,百姓让他们整苦了。后来元廷的镇南王孛罗普化奉命来镇守扬州,他成功招降了张明鉴部,这才稍稍遏止住了张部的暴行。
到了次年三月,扬州这座江北名城、繁华之地也出现了粮荒,于是张明鉴等人便又开始蠢蠢欲动,他们对镇南王软硬兼施地说:咱这正饿着肚子呢,朝廷却没派人来送点吃的。再说殿下您也是世祖皇帝(忽必烈)的后代,逢这样的乱世,何不自己做了皇帝,然后出兵向南打通(江浙的)粮道呢,我们绝对跟着您干!要不然,人心一变,话可就不好说了!
姓张的这伙人极力怂恿镇南王同元廷分家,镇南王当然不敢依,于是仰天大哭道:你等为何不知“大义”二字?若是我听了你们的话,将来还有何面目见世祖于地下?
张明鉴一看,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便把镇南王给赶出了城,自己做了一城之主。当镇南王走至淮安时,正巧碰上“老鼠屎”赵均用,结果被劫杀了——看来这个老赵的确是个活跃分子。
姓张的这伙人占了扬州城之后,因为没粮食,他们便吃起人来,“日屠城中居民以为食”,最后待到有人来统计户口时,城中竟只剩下了十八户。当然,这其中不全都是被吃掉了,也包括有逃亡外地的。
扬州城已近于一座空城,可悲的是二百多年后扬州再遭浩劫。
因此,当朱家军来攻时,张明鉴等人便放弃抵抗,直接投降了。
话说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不只一个老婆、一个儿子了,生于太平的长子朱标其生母可能是后来的李淑妃。
在打下扬州后,一干人等被招至朱老大帐下问话。当送出张明鉴后,张麾下有一个叫马世熊的人上前说:“屠戮百姓的,只是张明鉴一人,我等不敢为虎作伥,如果明公不相信,现有义女孙氏为证……”
既然已经来降,朱元璋就不打算再追究以前的事了。现在一听老马这话里有话,于是年当而立的朱老大含笑道:“既是将军家义女,不妨请来一见!”
接着,孙氏就被引入帐中。有书上八卦孙氏的容貌道:“弓鞋细碎,冉冉而前,面如出水芙蓉,腰似迎风杨柳。美固美矣,然未必永年。一道神采,映入众目,都不禁为之暗羡……”
能让众人眼前一亮,想必是位大美人,朱元璋也不能不动心。大美人“既至案下,敛神屈膝,低声称是‘难女孙氏禀见’”。
这老马也算是个精明人,原来这孙美人是战乱中被他收养的一大家闺秀,显然老马是看中了人家的容貌,但自己不敢糟蹋,是期待着将来可以派上大用场。
朱老大抑制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和颜悦色地询问了一番孙氏的身世。
原来这孙氏的父亲本是元廷的常州府判,祖籍陈州(属今河南),后父兄双亡,从二哥避难于扬州。后又遭乱兵所掠,与二哥失散,便被老马收为义女,得以保全至今。
经过仔细询问后,朱元璋内心非常满意,既然这老马要贿赂自己,那就“将计就计”吧。
最后,孙美人自此留在了应天,陪侍朱元璋。
毕竟不是一般小户人家出身,这孙氏也是有些见识的。有一次应天告急,朱老大准备将四郊百姓组织起来作为民兵,又准备将城外居民的积蓄悉数运进城来。可是孙氏却反对这样做,她劝丈夫说:“倘有不测,府库所藏之金银有何用处?”朱老大一想是这个理儿,于是便安顿居民,又将府库中剩余的金银全部分赏了将士们,部队士气本来就高,现在得了封赏,因而更加奋勇了。
后来,朱同志一直都非常宠幸孙氏。美女固然难得,有内涵的美女则更是难得。这就说明:无论何时,有内涵的女子才备受男人垂青,才可永葆魅力。
爱屋及乌,老马也因此得以食禄终生,他的投资得到了大回报。朱同志称帝后,孙氏被册封为贵妃,仅次于马皇后。后来,她的二哥也被找到,还被朱皇帝授予了行省参政一职。
可惜的是,孙美女红颜薄命,洪武七年就病死了,年仅三十多岁。她一辈子只生了四个女儿,于是众庶子受命为她戴孝一年。
后来,孙氏被附葬于孝陵,这当也是朱皇帝的意思。
“英雄难过美人关”,但朱老大心里也清楚,有一有二,不能再有三:如果人人都像老马一样,那不就乱套了?所以,当再有人向他进献美女时,他就不得不仔细考量一番了。
后来,在婺源被攻下后,又有人给他送来了一位妙龄女子,而且才貌两全,是个会写诗的“解语花”。然而朱老大这回却恼了,拍案而起道:“取天下者,岂以女色为心!”结果,他下令将这位女子杀掉,以绝进献——虽然辣手摧花是过分了点,但由此也可见出他的决心。
另外,对于像张明鉴之流反复无常、恶贯满盈的小人,本该一杀了之,可是现阶段杀了就会影响大局,所以只得暂且忍耐一下。不过,朱老大也不能让他们太安逸,得想法子防范点。于是,张明鉴及部下的妻子儿女们都被送至应天作为人质。
其实,这个办法最早实行于渡江之时,攻占应天后,朱元璋就规定:“总兵官妻子俱要在京住,不许出外……将官正妻留于京城居住……”此外,就是用他的养子去各地做监军。
后来,扣押将士的家属作为人质,也就成了朱老大控驭前线诸将的主要手段之一,不过,这么做也有一定的副作用,那就是激起了一些将领的不满。比如,几年后大将邵荣和赵继祖的谋反可能就与此有直接关系。因为他们眼看着朱老大自己在应天城里享天伦,但自己却长期不得与家人团聚。难过之余,自然心理就会很不平衡。
有人也许要问:内心不平衡的人肯定不在少数,为什么单单就邵荣和赵继祖谋反了?很明显,这只是他们谋反的一个触发因素而已,并非全部原因。
邵荣本是郭子兴的旧部,其人有勇有谋,也是个难得的将才。按照《明史·常遇春传》中的记载:“先是,太祖所任将帅最著者,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遇春为三。”在朱老大麾下,邵荣与徐、常并称“三杰”,可见其地位之重要。但为什么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很少呢?很明显,是被有意屏蔽掉了,本该他的功绩也会被算到了别人头上。历来政治斗争中落败的人,大抵都会遭此命运。
不管怎么说,以家属作人质的行为毕竟是有弊端的。
不仅如此,朱元璋也不许将领私自结交读书人,更不许儒士私自干政。他曾规定:“所克城池,令将官守之,勿令儒者在左右议论古今。止设一吏,管办文书,有差失,罪独坐吏。”
当然,偶尔也有破例的时候,那是经他亲自考查后方准任用,但“禁诸将擅用”,甚至连骨肉至亲也不例外。有一回文忠在婺州(今浙江金华),用儒士屠性、孙履、许元、王天锡、王祎等辅助办公事。朱老大把他们带到应天,两人被充发书吏,其余则被干脆处死了。
朱元璋这么做是有其目的的:将领们但执行自己的命令即可,不需要过多地听从身边谋士的看法。如果留读书人在诸将身边,轻的会给将帅们做参谋和心腹,结成利益共同体,重的可能会鼓噪甚至激起将帅们的政治野心。比如重八同志自己,后来的谋士刘基就反复鼓动他弃小明王而自立。当然,他是老大,被鼓噪是没问题的,但手下诸将被鼓噪那就麻烦了。
这么做当然也有弊端,将领身边没个参谋,他本人属于有勇有谋倒还好,要不然,一旦上级指挥失当或者对前敌情况把握不准,那可就要吃大亏了。
但世上绝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任何制度都会有其欠缺,兴一利必生一弊,只能两害相较取其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