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
9629500000016

第16章 打过长江去(4)

郭、张被除,朱元璋终于松了一口气,不想后面竟还有意外之喜:当陈野先带兵追袭郭、张余部至溧阳葛仙乡时,那里的民兵百户卢德茂,因为非常厌恶老陈反复无常的为人,于是设局杀了老陈。老陈死后,他的侄子陈兆先接了叔叔的班。

人算不如天算,没想到上天倒帮着安排了这出“一食二鸟”的好剧。老陈一死,真的叫死无对证了。剧本发展到这里,简直浑然天成,巧夺天工,朱老大非常满意。

自从两度攻打集庆失利后,朱元璋反倒显得不那么着急了,他暂时消停下来,以慢慢积蓄力量。其实并非他没有胜利的把握,而是他要争取万无一失。而此时,东面的张士诚也暂无实力西进,这就可以让朱元璋的布置更从容些。

这年的十二月,朱元璋把俘获的万户纳哈出放回去北边了。

这纳哈出系成吉思汗麾下“四杰”之一、太师国王木华黎的后裔,故而朱老大便高看此人一眼,待之甚厚。后来见纳哈出郁郁寡欢,他便派人去探其心思,纳哈出坦言:“幸蒙明公不杀之恩,在下难以为报,但而今一心只向着北方。”

那胡马尚且依恋北风呢,朱老大明白这个道理。既然这样,那就卖个人情,成全他吧。

徐达站出来表示反对,对这样纯正蒙古贵族血统的人,指望通过放归来收买其人心,基本等于做梦。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然而朱老大主意已定,他甚至资助了不少路费,这才打发纳哈出北去。

有人或许要迷惑了:朱老大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其实,这件事也展示了千古一帝朱元璋复杂迷人的一面。

元末大乱,宰相脱脱死后,军阀王保保逐渐崛起。为了减少王保保的敌意,朱元璋一直都是对他“卑辞事之”,生怕触犯了他。同样,这纳哈出也是有势力、有影响的人物,虽然他暂时落魄了,但保不准他将来会成为元廷的实权派人物。如果今天送他个人情,不指望他将来能对自己有多少好感,但也不至于过分敌视自己,留个转圜的余地。这些才是朱元璋的真实想法。

可惜徐同志还没有想到这一层,看来,他的目光究竟不及朱老大深远。

果然,元亡后,纳哈出一路升迁为丞相,继封太尉,拥兵数十万,成为了割据辽东的一大势力。及至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大军来攻,顽抗了多年的纳哈出终于再次归降。

而且,纳哈出也不是个别现象,朱老大在对待蒙古上层人士方面,可谓是做足了功夫,堪称民族和解政策的优秀执行者。后来他对王保保的百般怀柔,简直可以媲美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七擒孟获”。

综观朱元璋的这些行为,既有诸多现实的考量,而在很多时候,则纯粹是出于对一种气节和情操的折服,所谓“惺惺惜惺惺”。《明史·太祖本纪》就说他“雅尚志节”,其实并非吹捧之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朱元璋这个人,其内心深处一直都在追寻着一种理想化的人格并钦佩于这种人格。

就在朱元璋按兵不动时,蛮子海牙率水师扼守住了采石江面,以阻绝南北,并伺机攻打太平。

朱老大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赶紧命人铸造了一批火砲,并将它们装备到一些大船上,用来对付敌人。

其实,纵观大明一朝,老朱家的人都很重视火器等新技术的运用,戚继光的部队甚至组建了专门的火器营,不像后来的满清退化到只会耍大刀片子,给“八国联军”当活靶。

随即,朱元璋便亲率常遇春等人前往攻打蛮子海牙。

当时敌船在江上互相往来,彼此支援,势力甚大。于是朱老大便命常遇春布设一支疑兵以分散敌人兵力,然后则以主力逼近敌人猛攻之。

此战中,仍是常同志一马当先,他率领着一股部队将敌人拦腰截为两段,其余部队则“左右纵击”,分歼敌军。而那些火炮的威力奇大,只要打到敌船上,就准保元军船翻桨烂。

激战从早晨持续到中午。最终,元军大败,被俘上万之众,其余舟舰也几乎全被缴获,而蛮子海牙则侥幸逃生,只带了些散兵游勇狼狈逃往集庆。

此战不仅鼓舞了士气,也相当关键。因为它既扫除了攻打集庆的最后一个担忧,解除了元军可能从江面上发动的进攻,也恢复了与江北老根据地的联系,家属们的安全因而得到了保证,将士们便更加安心了。此外,朱家军也因此取得了水上的优势,掌握了制江权。

终于,时间到了至正十六年(1356年)的三月,一切准备就绪,朱元璋于是亲率诸军自太平水陆并进,要三攻集庆。

钟山风雨起苍黄

一转眼,距离大军渡江已经八九个月了。当朱家军进逼集庆城时,外围府县皆已被扫清,而东面大部又已是张士诚的势力范围,元军的增援无形之中被其隔断,金陵近于孤城。

在到达金陵附近的江宁镇后,朱家军猛攻驻守于此地的陈兆先部,结果陈军被打得满地找牙,陈兆先本人也被生擒,其余众人再次投降朱元璋,总计得兵三万六千余人。

为了让这支叛而复降的军队人心迅速安定下来,朱老大特从其中挑选出了骁勇者五百人置于麾下,并令他们跟随自己左右。

不管怎么说,这五百人也算是戴罪之身,所以大家都疑惧不安,今见朱老大这般安排,心底里都更加发虚了,不知将被如何发落。岂不知这朱老大高人之处,他这是在学“唐太宗纵囚”的法子。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贞观六年十二月,李世民与近四百死囚之间订“君子协定”,出于怜悯之心,放他们回家跟亲人道个别,然后来年秋天到京城受死。结果他们如数还京,无一人逃跑。最终全都被大赦。

朱元璋也要展示一下自己的大仁大义,尤其大勇大智。

到了这天夜晚,他让那五百人皆依自己的大帐护卫,而从前的随从则都被打发走了,独留冯国用一人侍奉在卧榻之旁。

只见朱老大坦然解甲酣寝,与往日无异。

到了次日黎明时分,那五百同志才终于明白了领导坦诚相见的意思,被感动得不行,于是疑惧顿消,纷纷向朱老大表了忠心。

等到攻打集庆城时,这五百同志无不奋勇争先,冲锋陷阵。

实话说,朱元璋之所以敢这么做,与其说是他心胸坦荡,倒不如说是基于一种精确判断后的合理举动:对于这批降卒来说,他们投靠谁都是一样的。既然朱元璋更看得起自己,不给自己小鞋穿,那么他就更值得自己死心塌地地追随——朱元璋此举,目的也就在这里!

当然,无论是唐太宗还是朱氏父子,他们这套举动里面,都大致有现在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任用别人,就应该相信别人,并且给其传达一种积极的期望,结果很可能就会按照你期望的方向发展。

江宁既已拿下,于是朱元璋挥师直指集庆。

在至城池还有四五里处,士气高涨的朱家军便开始鼓噪而进,大造声势,而城中元军先前已经一败再败,今又见势单援绝,早已毫无斗志。等大兵压城时,几乎都被吓得龟缩在城中不敢动弹了。

行台御史大夫的福寿却是个坚定的抵抗分子,他督师出战,结果被朱家军顶了回去,只得闭城拒守。

朱元璋可不想陪着福寿浪费时间,他命令将士们以云梯火速登城,城下又配合以大批弓箭、火器增援,城上的元军被打得晕头转向。同时,水军也加强了攻势,在两路大军的夹击下,元军顾此失彼,时间不长,城就被攻破了。

号称“龙盘虎踞”的金陵这么容易就被攻破了,大跌历史的眼镜!但要仔细想想,也就不难明白:金陵之战只是整个金陵大战役的收官之作而已,没有前面耗时近一年的金陵外围城镇廓清战,金陵这条苍龙可就没那么好降伏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蚕食远比鲸吞更可怕。而朱元璋终其一生,都是精于蚕食战的高手。这种人天生就是战略家。

当朱家军杀入金陵城后,福寿还在负隅顽抗,督兵巷战,他的部将都劝他赶快逃走,结果愤极的福寿竟对他们“叱而射之”,谁劝就跟谁拼命。

最终,力战不退的福寿为乱兵所杀。

另外,元平章阿鲁厌、参政伯家奴及集庆路达鲁花赤、达尼达思等,皆战死。也算是为国尽忠了。

朱家军俘获了御史王稷、元帅李宁等三百余人,惟独跑了蛮子海牙,不久他投靠了张士诚。而水寨元帅康茂才,苗军元帅寻朝佐等,水军元帅叶撒及阿鲁厌部将完都等,则各率部投降,计军民五十余万人。

这是朱家军未来命运的关键一战,也是一次空前的大胜利!小小的鲤鱼终于纵身跃过了龙门。

从至正十四年,冯国用向朱元璋初提出占领金陵的构想起,到至正十六年三月成功占领金陵止,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朱元璋便完成了自己创业工程的伟大奠基。

这一年,重八同志虚岁才不过二十九。人言“三十而立”,他是足以当之了。

为了迅速安定人心,入城后的朱元璋迅速晓谕全城:“元失其政,故天下纷扰,以至兵戈并起、生民涂炭。尔等身处危城之中,朝夕惴惴不能自保。而今义军至此,正是为民除乱!乱既已平,故宜各安职业,各守本分,毋须惊扰……”

金陵的百姓知道了,又见市井肃然,心里才稍稍安定了些。

为了有别于旧治,同时赋予金陵城一种恢弘远大的意蕴,朱元璋又下令将集庆路为应天府,其意在“顺天应人”以成大业。

另外,还设置了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军事分支机构),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赵忠为兴国翼元帅,镇守太平。

不久,儒士夏煜、孙炎(饱学之士)、杨宪(未来的风云人物)等十余人来投,朱元璋皆录用之。

后来,又设置了上元、江宁二县,作为应天府的属县。

几天后,朱元璋带领徐达等人巡览了一番应天的城郭。等登临钟山后,面对长江天堑,金陵形胜,众人不由感慨良久。

此刻的朱元璋,在踌躇满志的同时,想必已是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