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朱老大又把大家召集到了一起,商量再次攻打金陵的事。但这一次会议基本没什么进展。
有人也许会问:攻打金陵的行动,不一直是朱元璋在策划并操盘的吗?怎么临到最后他不亲自带队前往,去的却是张天祐等人?
其实,这是朱老大打的小算盘,因为以当时的情形来看,即使他想去,老张等人也会争这头功,毕竟人家名义上也是个副帅,跟朱元璋是平级的——郭、张二人的地位也是龙凤朝廷正式承认的。
事实上,滁州义军内部,早就分成两大派系,即郭、张派与朱派。两派如今虽在一个战壕里,但彼此猜忌、貌合神离,难保将来不分道扬镳。而且以朱老大的能力之强,坐上适当的位置很重要——但偏偏他的能力与权威发生了错位。
也就是说,如今朱元璋名义上还是在给老郭的儿子小郭等人打工,只算个职业经理人,顺带有点小股份。而实际上,他最适当的位置只能是老板,而且必须是老板。
那怎么扭转这种错位的局面呢?两条路:要么他拉出去单干;要么他把小郭、老张等人给做了,然后自己翻身做老板。至于那个借来的傀儡盟主“小明王”,则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朱老大准备采取第二种方法。这样至少在大面上不会分裂队伍,不至于削弱自身的实力。而如果走第一条路,将来的命运未必不是复制后世石达开的绝路。
外部,面临着战略选择和元军的虎视;内部,郭天叙和张天祐等人对自己构成了严重的掣肘,随着蛋糕的持续做大,队伍也必然会因此更加分化。这些问题,朱老大必须解决。
但是,眼下是先解决外部,还是先肃清内部,着实需要考量一番。
为此,朱元璋处心积虑地设计了一个“局”,并导演了一出好戏。
为了能把这出戏演得真实,需要搭上几千条无辜群众演员的性命。计策是毒了点,但现在不牺牲点人,将来革命阵营闹大分裂,牺牲得只会更多。他朱元璋需要紧紧抓住的只是——未来。
这里不妨做个类比:在太平天国初期,东王杨秀清的地位就基本相当于此刻的朱元璋,而天王洪秀全的位置则对应郭天叙等。杨秀清能力强,慢慢地军政大权基本由他操纵,但洪秀全仍有自己的势力与影响,如此一来,就为后来“天京变乱”埋下了隐患。
在能力与权威错位的情况下,野心膨胀的杨秀清最终与洪秀全之间发生严重内讧。而杨秀清一死,太平天国则被极大削弱,“天京变乱”因此成为了太平天国的盛衰转折点。
但朱老大的能力远在杨秀清辈之上,小郭等人的声望则远不及老谋深算的洪秀全,于是,这场较量一开始就不对等。不过,朱元璋不想做得太绝,那样,将有违故主老郭的托付不说,还会给自己带来不义的名声。
内斗的大戏即将拉开,只不过这次的导演因为是朱元璋,所以,尽管残忍了点,但绝对精彩。
局内人
在朱老大作激烈思想斗争的同时,有个人也在辗转反侧,夜不能寐,那就是陈野先。
其实,老陈投降时打的小算盘是:明里以书信招降旧部,暗里是拿话刺激大伙,想让他们坚定立场,坚守待援。孰料最后弄巧成拙,老部下都听话地“变节”了。
莫不是自己的语文没学好,表达不够清晰准确?陈野先气得差点没吐血。
老陈的这些小九九,朱元璋其实早看在眼里,只是没有明说。为保险计,朱老大很快就改编了老陈的队伍。
一段时间后,老陈见朱老大待自己并无异样,心下也就安定了许多,看来潜伏有望。
当听说朱老大正谋划着再攻集庆时,老陈便私招亲信说道:“你等再攻集庆时,千万别真出力,待我从这里脱身,他日咱们还得跟政府再度合作呢。”
这样的私会早有人把报告打到了朱元璋那里,朱元璋倒很平静,只是跟几个心腹说:“我早知道这家伙脑后有反骨,但若这样草草杀了他,怕寒了天下豪杰的心,以后谁还敢来投奔咱?先忍忍吧。”
其实,朱老大正想利用老陈这棵葱来做盘大菜,只是这点,他不会跟任何人说。
不久,他派人把陈野先叫来,当着众人,朱元璋掏心窝子似的说了一通话,大致意思:咱也明白自己庙小,老兄你投靠我是委屈了点。这样吧,我给你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你愿意留下也好,愿意回去继续跟着元朝干也行,我绝不阻拦。
老陈心想:你老小子莫不是试探我?于是他便赌咒发誓道:“若背明公再生之恩,神人共诛之!”
这个态表得很好!于是朱老大当众宣布,拨部分原班人马给老陈,让他回老家待命,伺机帮着拿下集庆。
不久,又有好消息传来:溧阳县、芜湖县等相继被攻克。集庆的外围已基本被扫清,下一步就只等拿下集庆了。
陈野先领着一干弟兄,如脱笼之鸟,心情愉快地回到老地盘,屯驻于板桥一带。明里是在为攻打集庆做准备,暗里却派人与近邻的元将福寿取得了联系。
一日,老陈向朱老大报告说:近日与元军小股部队遭遇,我军斩获不少,计生擒五人,获马数十匹。
借着这次虚报功劳的机会,老陈又以书信的形式向朱老大进言道:“集庆城池,右环大江,左枕崇冈,三面据水,以山为郭,以江为池,地势险阻,不利于步战……想那当初西晋的王浑、王濬为平灭东吴,仅仅修造战船、进行一干准备工作就花了好多年……元军又与苗军联络勾通,连寨三十余里,若是强攻,他们将阻断了我们的后路,若是逐次攻拔这些寨子,又会耽误时日以至粮运不济。依在下看来,莫不如长久围困之。假以时日,集庆不攻而自破。”
朱老大明知这是老陈玩的缓兵之计,想拖延时日以待生变。但单从字面上看,老陈的提议还是有一番堂皇道理的。
所以,朱元璋便装出认真的模样,以一番雄辩的大道理驳斥了老陈。
这戏还等着你唱主角呢,你丫若不想进兵,咱设计的戏可就唱不下去了。
朱元璋的回复如下:“历代之克江南者,如晋之殄灭东吴、隋之平陈、北宋曹彬之取南唐,皆因有长江天堑限隔南北,故必会集舟师,以供渡江作战之需。然今时不同,大军既已渡江,天险已越,据集庆上游,扼咽喉要塞之地,只需步进,即足以克捷。自与晋、隋势殊事异。奈何舍全胜之策而为迂回之计哉?”那意思是:你别兜圈子拖延时间了,给我赶快放马攻打集庆吧!
这番话既是跟老陈演戏,也是说的实情,因为如果真的拖延下去,难保不会给元军喘息的机会,更有可能会让东面急剧扩张的张士诚等捡了大便宜。如果集庆被老张抢去,那金陵这个大果子就等于拱手送人了。
此时已是九月光景,老陈眼瞅着如意算盘要落空,竟又另生一计:他密约了元将左答纳识里到了他的营地,却诈称是自己俘获的,想忽悠朱元璋到他那里受降,便可趁机拿住他。
自然,他这点鬼把戏也只配博朱元璋一笑,随便找个借口就糊弄过去了。
过了几天,朱元璋请郭天叙、张天祐再率领所部二攻集庆,并令老陈从旁助攻。
苦心经营良久的好戏终于开演了——戏名“借刀杀人”。主角郭、张舅甥二人,另一主角陈野先。群众演员若干,包括陈野先旧部数万人,郭、张带去的攻城部队万余人。
话说郭、张这次带去的还是老郭濠州的旧底子,里面不少人都跟朱老大曾是同生共死过的兄弟,实话说,朱元璋也有点不忍,但为了明天,这本钱只能舍出去了。
郭、张二人率军首攻方山地区,大破元将左答纳识里的营地。
助攻的陈野先看准时机,开始反水,他与元将福寿合兵来攻打郭、张所部,双方大战于秦淮河畔——把如此风花雪月之地当战场,实在是辱没了千古的浪漫风雅!
但战争没了残酷血腥的本性,也就不称其为战争了。没办法。
此刻的秦淮河,只能秋水共长天一色,脂粉兼血水并流了。
由于事发突然,结果郭、张部失利,最后也真的如朱氏剧本事先的安排——郭、张“皆战死”。
也许有人要怀疑:这结局真够神奇的,偏偏两位主帅一起阵亡?他们所带领的可都是滁州义军的精锐啊,能顶不住陈野先的民团杂牌军?难道说此战真的那么激烈吗?
的确,这“皆战死”只不过是史书的记载,而这史书是后来朱皇帝父子主持下编撰的,事实的真相我想就不需多说了。反正朱老大既然事先都这么安排了,事后史书也是他老人家钦定,那两位主角郭天叙、张天佑就只能“皆战死”。至于为什么弄成这样的结果,那就不是你该知道的了。
据一些野史记载,真实的情形大约是这样的:当左答纳识里被郭、张部战败之后,他二人乘胜直趋集庆城下,攻打东门。老陈这时从板桥领兵赶到,徉装攻打集庆南门,以骗取郭、张二人的信任。然后老陈设宴请郭、张二帅去他那里吃酒,郭、张二人于是带领少数随从前往,席间老陈乘二帅不备,率伏兵杀了小郭,并生擒了老张,老张不久被送到福寿那里,结果也被杀了。
总之的确是死了。换现在上司常爱对下属说的话:我只要结果,不看过程。朱总经理看到了一个他满意的结果,这就够了。
补充一点老郭家的后话:老郭本有三个嫡出的儿子,老大先前已经战死,老二就是天叙,老三叫郭天爵(当时还小),后来老三参与了对朱老大的谋逆,最终伏诛。另外,老郭还有一个庶出的儿子,名叫郭老舍。明洪武年间时,朱皇帝令他回乡守祖陵,后因一件案子的牵连,这郭老舍遂出逃,从此竟没了下落。
总之,直接或间接地,朱总把前任老板兼丈人一家(男丁)全送到另一世界团聚去了。
或许,成大事者,会有诸多身不由己之处。但在特定的历史抉择中,小善非大谋,他只能如此了。
但相信老朱在半夜醒来时,也会有良心不安的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