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生命的菩提
9605800000005

第5章 身:简朴、空灵、明朗、自在(4)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湖水太清澈了,就没有鱼儿可以栖身了,因为那会变得非常不安全;对人体察得太清楚,就不容易和对方建立信任关系了。

人与人之间,对待各种事情,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神秘感,这样才容易给对方留下腾挪的余地,否则让彼此关系紧张,做人做事都会失去人情味和弹性,容易把关系搞砸。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国人在为人处世过程中,坚持含混的沟通方式,在模糊中把握人和事的远近、轻重,并由此形成了善于包容一切的行为习惯。因此,和人打交道,一定要学会委婉表达,善于给人留面子,有些东西不能言明,凡事留有余地。

平常心首先要的是一种心境,不仅是对待周围的环境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要对周围的人和事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有一份平静和谐。其次,平常心也是一种境界。

“平常心”虽是简单的三个字,但在生活中,却是人人都难超越的一道坎。因为我们并不懂得何为真正的平常心,也不懂得怎样来保持自己的平常心,更不懂得怎样来利用平常心。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教一向以戒为规范的生活,而百丈禅师改进制度,以农禅为生活了,甚至有人批评他为外道。

因他所住持的丛林在百丈山的绝顶,故又号百丈禅师。他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对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尤不肯假手他人。

渐渐地,百丈禅师年纪老了,但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

弟子们毕竟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大众恳请他不要随众出坡(劳动服务),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道:“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服务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圣严法师认为,禅者可以发现内心世界广大无限。只要深入去开发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自身置于禅境,就能达成目标。而开发内心世界的方法,是放下自私的立场,可以发现心量之在,包容无限,开悟之后即能体会到超越一切的无限。

真正的平常心就是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简单。只要能把心态放平稳,不被外界的动乱干扰,就是拥有一颗真正的平常心。《法句经》中有这样一句名言:“要如大磐石般,不被八风吹动,即使遭到非难或赞美,也不能动摇自己的心志。”意思就是要我们坚定不移,泰然自若。

有限的生命历程中,我们要学会善待生命,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走好每一步。静静地思考生活,细细地品味生活,淡然豁达中享受生活,让我们的生命活得精致而有意义。

六、善用生命的低潮,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

圣严法师有一句名言:“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这句话,在人心浮躁不安的当下,在人生处于困境的时候,默默为人起着心理镇静剂的作用。法师认为,逆境当前未必不好,顺境当前也未必真好,但看我们如何面对、如何运用而定。

低潮是考验你的心性、考验你觉悟能力和承受力的。你承受的有多大,给你的福报就有多大。睿智的人则会抓住这一点历练自己的心智,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的本身就是一种承受。除了承受幸福与快乐之外,还要承受痛苦和平淡。做到了承受,我们就会变得坚强而自信。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说:“像我这样的人,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用呢?”释圆听后什么也不说,只是吩咐小和尚:“施主远途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少顷,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释圆老僧抓了一把茶叶放进杯子里,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年轻人面前说:“施主,请用茶。”

年轻人呷了两口,摇摇头说:“这是什么茶?一点儿茶香也没有呀。”释圆笑笑说:“这是名茶铁观音啊,怎么会没有茶香?”

释圆又吩咐小和尚说:“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沸水送来后,释圆起身,又取一个杯子,撮了把茶叶放进去,稍稍朝杯子里注了些沸水。

年轻人俯首去看,只见那些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一丝细微的清香袅袅溢出来。年轻人禁不住欲去端那杯子,释圆忙微微一笑说:“施主稍候。”说着便提起水壶朝杯子里又注了一缕沸水。

年轻人再俯首看杯子,见那些茶叶沉沉浮浮得更杂乱了,同时,一缕更醇更醉人的茶香在禅房里轻轻弥漫。释圆如是地注了五次水,那一杯茶水沁得满屋生香。

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同是铁观音,却为什么茶味迥异吗?”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冲沏,一杯用沸水冲沏。”

释圆笑笑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同。用温水沏的茶,茶叶轻轻地浮在水之上,没有沉浮,怎么会散逸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冲沏的茶,冲沏了一次又一次,茶叶沉沉浮浮,就释出了它春雨的清幽,夏阳的炽烈,秋风的醇厚,冬霜的清冽。”

是的,浮生若茶。我们何尝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而命运又何尝不是一壶温水或炽热的沸水呢?茶叶因为沸水才释放了深蕴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的挫折和坎坷,才能留下我们一脉脉人生的幽香!

人生有悲欢离合,有高潮起落,也有顺境逆境。面对顺境,我们要心存感激,遭逢逆境,我们要学会善用。必须相信,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不论顺境、逆境,都是命运和自然对我们最好的安排。以人非我不菲的心态在烦恼的火焰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在逆境中磨炼自己的道心,消除自己的业障,增长自己的智慧,升华自己的人格,这样你才能处逆境而不退心。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境中感恩,微笑着面对生命。

人生,没有永远的伤痛,再深的痛,在切之时,伤口总会痊愈。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你不可以坐在坎边等它消失,你只能想办法穿过它。把生命看成是学习,把挫折看成是成长,把一切的泥泞坎坷,都当做是看不见的手,它推动着你,展翅翱翔。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人活着,无非名和利,不过一碗饭!在没有条件选择那碗饭的情况下,你不妨委曲求全,静待时机,想一想“不过一碗饭”、“不过一念间”的道理。佛祖说:“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面对失败、挫折、被嘲笑、被忽视、受委屈、被欺骗、生离死别、感情伤害、财物损失,最好的方式就是接受与面对。若是不懂得如何接纳和面对,把问题掩饰和痛苦情绪隐藏起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扭曲。在觉知中你会体验到一个内心宁静、柔和的空间,把伤痛丢进去,让记忆重现,宁静与柔和会融化任何的惊恐、愤恨、自怜,赫然发现一切都已过去、如幻如梦,惟有当下是真的。排除心理障碍、抚平心灵伤痛,身心获得平衡、敏锐而有活力,这就是身心康复之道。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以提醒,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圣严法师经常劝勉大家,处理棘手的问题时,应该坦然地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也就是说,遇到任何困难、艰辛、不平的情况,都不逃避,因为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用智慧把责任担负起来,才能真正从困扰的问题中获得解脱。面对烦恼的方法如何面对问题?即是告诉自己:任何事物、现象的发生,都有它一定的原因。我们不须追究原因,也无暇追究原因,惟有面对它、改善它,才是最直接、最要紧的。

生命的低潮让我们沉重,而沉重却提升我们让我们思考;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完全没有了担负的重担,生命将会是怎样的?正如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所说的,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每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如意,经不起逆境的困难,就会被打败,伤痕累累。这时,他希望事实可以改变,按自己的思路发展,就不知换个心态,换个角度面对,慢慢地会成为一个坚强的人,若不如此,他的人生比乐观者的人生活得痛苦。

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是踏上人生旅途最重要的一步,环境本身并不能使我们快乐或不快乐,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应该能忍受灾难和悲剧,甚至战胜它们。我们的内在力量是如此的坚强,只要我们愿意利用,它就能帮助我们克服一切困难。总之,不要为自身所不能及的事情而忧虑。对不可避免的事,不可改变的事,勇敢地去承受,为自己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明天,让自己幸福地过完这宝贵的一生。

人对生死、得失、荣辱、富贵、贫贱等等不要看得过重,要克制、忍耐人性中的缺点,豁达地对待这些问题。懂得笑看得失、淡观荣辱的人,才是智者。

学者于丹在一次讲演中提到了她的一次特殊的“留学经历”,我们来看看她是如何度过生命的低潮时期的:

从1989年一直到1991年,我在中文系研究生毕业之后曾经带着户口的下放锻炼,到一个叫柳村的地方下放锻炼。

当时,我正值风花雪月的年龄,心理反差很大,从6岁上小学,上到24岁研究生毕业,18年没有离开过校园,陡然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确实没有心理准备。住在孤单单的四间小房里,在印刷厂里工作,男人是倒纸毛子,女人擦地下的油墨。白天的日子很苦,期间经历了很多坎坷,也经历了很多心灵上压抑甚至迷惑的时候。夜里面没有电,我和其他同学在黑暗中用老式砖头的录音机放崔健的摇滚。然而,这种生活让我终身受益,改变了我的生活坐标系,转换了价值体系和学习方法。那一段岁月给了我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对我来说有三个阶段,第一是迅速地接受它;第二,改变它,你跟他一起调试出一种价值;第三,在价值之外建立快乐的生活方式。

所以,柳村的经历告诉我,到任何一个地方用最快的时间告诉自己,这就是我当下的生活,就是我的坐标,来建立价值。为此,在艰苦的环境里,非但没有颓唐,而且获得了一份悠然。大家想一想,以我这样一个读着风花雪月长大的女孩子,如果没有这样一段“留学”岁月,我怎么能有今天这种解读方式和这样一种骨子里唤醒的草根情怀?我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去讲中国国学呢?是的,人间的一切冷暖炎凉这是靠我们自己亲身历练。什么是体验?体验真是一份以心体之、以血验之的经历,这样经历了生命的低潮之后,人会出现一个大的格局。

人忙忙碌碌地生活在这个世上,每一天都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圣严法师一生经历走得比一般人辛苦。小时候,同年龄的孩子们可以上学,他却没有这样的机会。之后,他就读佛学院,没多久爆发国共战争,寺院遭受破坏,许多同学还俗去做工,而他为了日后能够继续出家,只好选择暂时离开寺庙去从军。他再度出家后,终于有了进修的机会。他到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却没有经济支援,日子依旧苦闷。取得学位后他到了美国,时运不济,他便在美国街头流浪,这也算是人生过程中的又一个低潮。法师就在低潮之中,运用那些低潮时期,不断地学习,大量地阅读,以见识、学问、心性的成长来充实自己。他已经习惯了面对逆境,如此一来,纵然有点挫折感,却不会觉得是倒霉。

人如果有了精神的力量,就会变得很强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豁达地处理。那么,你是选择一味地埋怨生活,从此消沉沮丧、萎靡不振,还是对生活充满感激,跌倒了再爬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一个人的失败,往往不是由于缺少选择,而是由于缺乏正视生命的低潮。成功者都是具有强烈自主意志的人,而选择是具有自主意志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存在主义者甚至还进一步强调:“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然而,选择的基点在哪儿?难道不是在作出决策前,对问题有所真正的认识吗?

要对问题有真正的认识,首先就必须对问题进行正视。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责任。一个软弱的人往往用逃避作为自己应对的举措,结果使自己丧失了自我超越、改变命运、突破困境的机会。

2000年底,互联网业进入了低潮,马云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他带领他的团队将战线拉回国内,并把总部迁回浙江老家杭州。

面对前所未有的低潮,马云没有退却,而是正视苦难,迎难而上。“我们坚信网络一定会火起来,只要我们活着,不死就有希望。”近乎偏执的执著精神让马云和他的团队干劲十足。

在一次谈话节目中,马云说:“我们阿里巴巴那时候做的主要工作第一是‘整风运动’,统一对互联网的看法,加强信心。第二是成立了‘抗日军政大学’,主要培养干部队伍。第三是‘南泥湾开荒’,就是不能靠别人,要靠自己创造财富。”

正是这种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帮助马云度过了互联网的寒冬。

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劳而获的,选择不逃避可能会使我们有所付出,但是逃避可能会得到一时的安逸,从长远来看却使我们失去得更多。面对种种困境,我们要培养自己勇敢面对、不逃避的心态。其实,只要正视,你会发现使你害怕的事并不那么可怕。所谓“人有三分怕虎,虎有七分怕人”,只要敢正视,人在面临机会时,就不会感到机会那样渺茫或“吓人”。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可能会遇见困难,要你来直面。你无须逃避,要冷静地设法解决难题,这正是为什么需要你的原因。遇到困难是不能逃避的,是责无旁贷的,要把它视为自己的使命。人总是在不肯面对事实、不愿意去承担摆在眼前的责任时,才会溃败下来。

有一句话叫做:“在生活的耳光中长大。”因为人的力量有限,而困难却层出不穷,战胜了旧的,新的更大的困难又会冒出来。但是,挫折并不是永远不可战胜。相反,如果你战胜了眼前的挫折,你会因祸得福,得到提升与进步。几乎任何一个进步都是挫折与创伤所带来的。当你受到创伤,你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缺憾和不足在何处,才能知道从哪里进行提高,也才能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