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生命的菩提
9605800000004

第4章 身:简朴、空灵、明朗、自在(3)

魔鬼看那老和尚还不怕,于是,又变成一个没有手的怪物。老和尚看了,仍然平静地说:“没有手也很好,没有手以后就不会去打牌、不会乱打人了。”

魔鬼这样那样地变来变去,老和尚都无动于衷,最后干脆变成一个只有上半身、没有腿的魔鬼。

老和尚看了,又说道:“咦!怎么没有腿呢?没有腿也好,没有腿就不会乱跑,以后也不随便上酒家了。”

无论魔鬼如何变化,老和尚看了都不为所动。人的身体好比一座村庄,五根是门户,而心则是村庄的盗贼,常胡思乱想使我们身败名裂。王阳明先生曾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驯服心中的盗贼,才能行善积德。自己的敌人在自己的心中。心外的敌人容易对付,心中的敌人不容易降服,所以,《金刚经》要我们“降伏其心”。能够“降伏其心”,才能降伏自己的敌人,也就是我们自己!一个人除了修身以外,还要修心,人的心好像盗贼一般,难以捉摸,难以把握。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过去所讲的“本来无一物”,就是心是清净的,心是空寂的,心里头确确实实没有东西。《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把宇宙的真相一语道破!所以心要空,空就灵了,灵就是智慧。智慧是你自己本有的,不是从外头来的,只要你心清净。

这里的“不动心”,就是清净的佛心。佛说:人人都有佛性,只是被俗世蒙蔽而已。世间人克服欲望靠安心修行,修行能够让人不断反省,识破种种障,还原本寂心。

圣严法师认为,当人专注的向内心观照时,会发现心是专注而不会流动的,如果可以用专注来做任何事,不去想过去、也不忧虑未来,专注地活在当下,心就会平安。法师也指出,要心安住的另一个方法,就是遇到问题时“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把逆境当做自我成长的力量,最少心不会觉得苦。可是,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每天奔忙为房子、票子、车子,总是患得患失,无暇关照自己的内心,当这一切都得到时,哪儿还有清净的佛心呢?

一个网友,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在上海工作,年收入30万,这个数目让我特别羡慕。前不久,他在网上碰到我,跟我诉苦说“压力很大,很不快乐”。问他原因,他也说出什么,并说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那什么是他所要的生活呢?他自己也不知道。

我叔的一个孩子,家在农村,靠着自己努力拼搏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毕业后又在上海一家航空公司工作,属于高级白领阶层,是许多人羡慕的对象。但他却常常对家人里说,“在外面打工,压力实在太大,我都快承受不住了”。还有一个安徽老乡,他在一家出版社工作,年收入在10万左右,在我看来已经不错了。他却常常对我说:“压力很大,每天只要一坐到办公桌前就一直忙到下班,85%还要加班,这样下去会得过劳死。”许多人都像上述二人一样,身体早已经透支,还在追逐。

看透时事、粗茶淡饭、与世无争,宁静致远、清心寡欲,这些说说容易,做起来难。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来,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要生存,就必然遇到竞争;有竞争,就必然有压力。所以,只要你选择活着,就注定要承受生存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升学、就业、晋职等,不胜枚举,不一而足。

我大学毕业后在中小城市工作,上上班,业余写写文章,大家都觉得我逍遥自在,有双休日,但收入有些拮据。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视野很狭窄,梦想着去北京发展。最近几年来,我在北京,薪水提高了,可是工作节奏十分紧凑,平时连娱乐的时间都没有。我的压力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重重地落在我的双肩上,除了勇敢地挑起担子,我别无选择。基本的生存条件:教育、房子和医疗,足够中国老百姓奋斗一生。这样说并不表明让人不去积极奋斗。勇于正视压力,学会承受压力,才能在日趋激烈乃至残酷的生存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自然正确的,可是,一定要抽出时间,多给自己的心灵放假。要说压力,哪儿都有,关键在于你的心态。心——一旦清除了所有的束缚,便从此是自由的了。如果实在没有办法改变环境,就极力加以利用;或者,改变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消极方面包括心情容易烦躁,说话无所顾忌,容易忧郁、失眠,容易受激惹,不愿意花精力注意做事的方式方法,不愿意考虑别人的情绪,因此会影响人际关系。

圣严法师说:“人之所以内心不安的原因,归结起来不外是嫉妒心、担心、嗔恨心、愤怒心、贪心,以及种种矛盾冲突。这冲突包括自己与自己,或自己与他人之间,以及现实和想像或期待之间的落差。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天堂或是地狱,都将取决于自己的心境。《心经》云: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真正意义的独处,并非离群索居,孑然一身。而是在内心的世界里,对过去无悔,对未来无忧,这颗心明明白白活在当下。不和贪、嗔、痴为伍,不和财、色、名、食、睡结党,不和烦恼同行,不和妄想共处,是为独处的智慧。

“安心自有处,求人无有人。”人身既为大幻,根本就是虚无不实的,那么当然也就无人可求了。“安心自有处”,安心,即心期待于某一点,而安住于此,确定不动谓之安心。这里的安心,便是指空净的境界。

求人既不可得,也就用不着再想求人的事情了。所以,一颗心也便安定不动,不再产生求人的妄念,以无心为最高境界,以不变随缘的态度去从容地面对一切。如果要想提升生活的境界,就要先提升认知的境界。

桂琛禅师去参访玄沙禅师。

玄沙问:“三界唯心,你是怎么体会的?”

桂琛指着椅子问:“你叫这个是什么?”

玄沙回答:“椅子。”

桂琛说:“那你还没有领会三界唯心的真义。”

玄沙于是改口说:“我叫它作竹木,那你叫它什么?”

桂琛说:“我也叫它竹木。”

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最初仅止于表象或名相,譬如说那是“椅子”或“床铺”,这是第一境界。但椅子和床铺即使外观、功能有别,却都是竹木所造,能看出事物表象背后的共通本质,是认知的第二个境界。如果我们再继续追问下去,竹木之前又是什么?如此一来,我们就不会老停留在对椅子的执著了。

人的心中有善恶两面。“心魔”就是人心里的恶魔。也可以理解为精神上的缺陷。仇恨心、贪念、妄念、执念、怨念等都属于心魔。心魔可以一直存在,可以突然产生,可以隐匿,可以成长,可以吞噬人,也可以历练人。不动心是一种喜悦安详、从容快乐的禅悦心态,这样的心态对于我们来说,可以减缓压力,树立自信,激发潜能,包容世界。

《心经》道:不增不减。每个人的本来面目,本来真实个体,是不会被尘埃遮盖的,不会因为恶念、恶习而变脏,也不会因为洒多了香水而增香。这个人人都有的“如来藏”,一旦获得,那就如莲花绽放,成正等正觉。每一个众生本性都是清静的。所有的众生都有能力自我解脱。你面临问题,不需费力去争执,只要沉静下来,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计较,心境自然平静。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我们只要把心沉静下来,你的困扰自然就消失不见。

五、以平常心看待一切,时常做点心灵环保

从平常事中解脱出来,随心任运,潇洒自如,可以成为一个完全自由的生命。所谓平常心,不过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周围事情的一种心态。那就是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的心境。穿衣吃饭,行住坐卧,言谈举止,起心动念,一切应机接物都是道。

有个小和尚,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庙院子里的落叶。

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际。每次起风时,树叶总会随风飞舞落下。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能摇落的叶子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

小和尚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猛摇树,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的落叶满地。老和尚得知此事后,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小和尚忽然省悟,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惟有认真地活在当下,以平常心对待生活,才是真正应该具有的生活态度。保持平常心,并随心任运,人就与道合一,与清净的生命本原合一,也就摆脱了烦恼束缚,涤除了无明污染,证成无上菩提。

平常心是“无为、无争、不贪、知足”等观念的汇合。它是一种处世态度。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南泉所谓“平常心是道”,是将人拉回到生活的真实中的真理。道就在平常心中,人依赖于平常心的悟道而重新回到生命的真实,回到永恒的存在中。像百丈怀海的“佛只是人”,像黄檗希运的“无心是道”,像临济义玄的“平常无事”,都是马祖“平常心是道”的延续完善。

圣严法师认为,常人总是向心外的环境追求和抗争。然而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只存活在自己的心外,而不是心内;能够生活在自己心内的人极少。因为生活所需多半来自身外,误以为所有的烦恼困扰也都来自外界,所以不停地向心外的环境追求和抗争。

心动了,就有了好坏的分别。今天你说他好,明天他就会变得不好。其实他只是本性难移,枉费了你许多欢喜悲伤。

真正的快乐不是泉源于外界,而是来源于我们的自身和内心。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太在意自己的感觉了,把自己搞得敏感兮兮的。生活是由许多琐碎的人、事、物所组成。“万物静观皆自得”,能用心生活在当下,时时体会不同的人、事、物之间的更替与交会,便会有不同的收获。

有僧人问:“什么是平常心?”

景岑禅师答:“想喝就喝,想吃就吃。”

僧人说:“这我不懂了,这是什么意思?”

禅师说:“热了就乘凉,冷了就烤火。”

什么是平常心?平常心就是热了乘凉,冷了烤火,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更简单地说,就是说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道理虽然简单,但要做一个有平常心的人,却很难。难就难在丢舍不下凡人的架子、面子、虚荣、虚贵,摆脱不了世俗条条框框的束缚。丢下了,就能做一个轻轻松松的平常人了。有平常心的人是很幸福的。

人类最大的烦恼不是做人,而是想“我能够变成什么样的人。”踏进社会后,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更多了。成为医生的,想做最好的医生;成为商人的,要赚比别人更多的钱。连本来养性怡情做学问的,都心里紧张焦躁:“为什么某某比我出名?”“为什么某某的书销量比我好?”......人到底还想变成什么呢?

活得累,一少半来自于生存,一多半来自于攀比。想想这又何必呢?与其在别人的天空下自寻烦恼,倒不如在自己的天空下守候心灵。真正领悟和学会了这一点,生活中会减少许多无谓的烦恼。佛祖说:“不幸往往源于自己,烦恼往往源于比较,痛苦往往源于不知足。”心无杂念才是真正的平常心。可是,并非人人都有这样的定力。

慧明禅师是一个内心淡定禅功深厚的禅师,许多人都不知道原因。

有和尚问:“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明禅师答:“有。”

“是什么呢?”

慧明禅师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

慧明禅师答:“当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

慧明禅师答:“他们吃饭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明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心好一切都好,心美一切都美,心快乐一切都快乐,心幸福一切都幸福!当你拥有了一颗愿意发现美好、快乐和幸福的心时,你就拥有了一双从纷乱的世界中找到幸福的佛眼,你就会是一个幸福的人,你的幸福就能像花儿一样绽放!

“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简单生活才能幸福生活,人要知足常乐,宽容大度,什么事情都不能想繁杂,心灵的负荷重了,就会怨天尤人。当我们在得与失之间徘徊的时候,只要以一种平常心的心境去思考得失、去衡量利弊,心里便不会再产生那么多的苦恼与惆怅了。

圣严法师认为,以佛法的立场讲心灵环保,必须双管齐下:一是净化人心,少欲知足;二是净化社会,关怀他人。少欲知足,便会珍惜天然资源,养成惜福的习惯,等于推动环保。关怀他人,便不会因了一己之利而造成整体环境的破坏。解决痛苦的方法就是,不妨先将执著的心放下,并且放下、放下、再放下,如此坚持下去,痛苦的力度就会减轻;反之,就无法解脱。

佛教有这样一种说法,“持平常心处于世,永立于不败之地。顺其自然,即可得静,宁静而致远。”平常心的世界是无限的,应有尽有。平常心即是八风不动的境界。这种超脱物外、超越自我的境界正是对平常心最好的解释。这不是消极遁世,相反所要表现的却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无时不乐,无时有忧。

持平常心处理人际关系,就会减少很多麻烦。处理好人际关系需要把握好下面几点:

(1)善解人意

在日常生活中,察言观色,揣摩人心,必须做到“善解人意”,能够“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比如,别人说了上半句话,你要准确无误地说出后半句话。此外,你还要善于替对方着想,甚至连对方想不到的地方也能想到,让人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

(2)良性互动

察言观色,需要在双方之间形成某种互动,从而让对方流露出自己的偏好、意见。这样一来,你才能更全面地“认识”接触的对象。

(3)痛陈利害

规劝别人要有技巧,不要说教与灌输,适得其反。显然,把利害关系说清、说透,才能引导对方做出正确选择。

(4)模糊哲学符合变化的世界趋势

对某件事情态度“模棱两可”,其实是一种特有的模糊哲学。生活中充满了变数,对人和事的把握,需要以变化的思维来考虑,而不采取僵化、机械的方法,这符合模糊哲学的辩证理论。中国人处理各种关系也秉承了模糊哲学的智慧,在不确定中建立自己的判断、逻辑,其实是最符合现实的。

(5)太清楚了,就失去了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