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爱情 矢志不渝
谢和赓与白崇禧夫人马佩璋的表妹杜荣结婚,博得了白崇禧更深的信任,但却牺牲了自己的感情。由于两人志不同道不合,结婚不到一年就同屋分居了。但为了党的事业,却仍在维持着婚姻关系。白崇禧较为开明,理解谢和赓感情上的尴尬,也没过多责怪他。一直渴望得到真正爱情的谢和赓,就这样等待着。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以后,桂林就成了较为安全的后方,许多著名的文化界人士纷纷集合到这里。不久,上世纪三十年代活跃于我国剧坛、影坛、文坛的当红明星兼作家王莹与她的救亡演剧二队也来到了桂林。王莹,原名喻志华,1915年3月出生在安徽芜湖一个洋职员的家庭里。母亲是音乐教师,受母亲的影响,她从小就喜欢上了音乐和文学,天生圆润嘹亮的好嗓子,被周围的人们称为“小歌星”。9岁那年,母亲病故,父亲再婚。后母对王莹百般虐待,不幸的她在11岁时,就被卖到一家店铺的老板家里当了童养媳。为了抗争,她摆脱了残酷命运的折磨,在13岁逃出虎口,投奔到在汉口办学的舅母家里。后来,她以王克勤之名进入长沙湘雅医院护士学校学习。在此期间,她接触到了不少进步的文艺作品,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联想到自身所受的封建压迫,使她的思想逐渐倾向革命,国文老师共产党员钱杏村(阿英)把她引向革命道路。她亲眼看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反动派残酷地屠杀大批革命者的罪行,激起了她无比深切的仇恨。她以参加文艺宣传演出活动作掩护,为地下党传递情报,遭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通缉。为了王莹的人身安全,地下党送王莹到上海,参加党的外围组织“济难会”的工作。在这里,她认识了女作家谢冰莹,并结为挚友。谢冰莹把自己名字中的“莹”字赠给她,从此,她改名王莹。1930年5月1日,15岁的王莹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组织送她到上海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后来又到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公学学习,还到日本留过学。先后加入了上海艺术剧社、联合剧社、复旦剧社。她主演《酒后》、《约翰曼利》、《爱与死的角逐》等剧,曾获得冯乃超、阿英、夏衍、阳翰笙等老师的赏识。她因主演夏衍创作的国防戏剧《赛金花》而名噪上海滩,被誉为中国戏剧界不可多得的人才,“女星之英杰”。当时曾流传“若是看话剧而不看王莹的戏,真是平生的一件憾事”。谢和赓自然知道王莹,平日爱看王莹主演的电影,喜欢她纯真、朴实而又含蓄深沉的表演风格;还爱读她写的作品,喜欢她常见诸报端的以清新隽永的文笔撰写的大量散文、游记和影评。抗战开始,由洪深,金山率领的“上海抗战演剧二队”根据地下党的指示,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指挥的第五战区宣传抗日救亡。当他们到南京后,李宗仁、白崇禧派谢和赓前去探望慰问。王莹是“二队”的队委兼台柱,这样谢和赓第一次见到崇拜的明星王莹。
也许共同的文艺爱好,是他们深入交往的基础。两人似乎心有灵犀:谢和赓猜想她可能是自己党内的同志。王莹对谢和赓的爱国热情、正派和直爽颇有好感,也欣赏谢和赓的写作才华和文学修养,但又对他的国民党军官身份感到惋惜。过后,二人在公务上有了来往,彼此间了解渐深,更觉投缘。她还不知道谢和赓的身份,只觉得谢和赓除了有才能外,又热情、直爽、爱国,没有国民党军官的种种恶习。谢和赓还坦率向王莹倾诉了自己不幸的婚姻,博得了她的同情……抗战以来,“抗敌演剧二队”和桂系关系一直很好。1939年春天,李宗仁与夫人郭德洁邀请金山、王莹率领“二队”到桂林演出,打算由广西省政府资助他们赴南洋演出,向华侨宣传抗战,募集抗日救国的资金和物资。到桂林后,演剧二队改名为“中国救亡剧团”。
有一次,李克农与金山、王莹站在公路边谈出国演出的事。看见谢和赓坐车过来,李克农大声招呼:“谢和赓!”谢和赓和李克农是单线联系,有第三人在场,是绝不允许交往的。谢和赓开始不想吱声,因为有第三人在场。但若不吭声的话,更容易出纰漏。所以,谢和赓回答了一声。可再仔细看,李克农身边站着的是金山与王莹。谢和庚此次乘车出来,是奉白崇禧之命给剧团送演出经费的。犹豫片刻,谢和赓还是下车与李克农相见了。这下,王莹恍然大悟。她惊喜地叫了一声:“同志!”谢和赓看了她一眼,没敢吭声就上车走了。过后,周恩来将李克农狠狠批评了一顿。知道对方是自己的同志后,谢和赓与王莹的关系更密切了,不久他们成了一对恋人。
1942年桂林沦陷后,大家都到了重庆。重庆文化人士对王莹和谢和赓谈恋爱坚决反对,其中包括郭沫若、田汉、范长江等一大批进步文化人士。他们说:“谢和赓是国民党上校军官,又是白崇禧的机要秘书,王莹却热恋着他,令人无法容忍。”人们对王莹施加压力,要求她尽快和谢和赓断绝关系。有人甚至责骂王莹“甘当军阀走狗的侍妾”;有人直接找周恩来,希望他来制止王莹。周恩来早从党内有关人士那里知道了王莹在和谢和赓恋爱,也知道谢和赓原来的妻子是白夫人马佩璋的表妹。他请大家“要相信王莹,不要随便说三道四,不要干涉她的私事”。
说来很有趣,国民党方面也有人向白崇禧告状,要他警惕共党对谢和赓施美人计。但王莹与“中国救亡剧团”到南洋演出为桂系募集得大量抗战资金,因此白崇禧对谢和赓与王莹的亲近从来没有过片言指责。
美国历练 艰难回国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为了争取美国支持中国的抗战,国共两党都向美国派遣了一批留学生,以在美国各界开展外交和统战宣传。谢和赓和王莹,都被推荐到这批留学人员名单里。二人分别以国民政府海外部海外视察员、学习员的身份赴美留学,实际上是受党指派到美国做秘密统战工作。谢和赓和王莹此次赴美,从挤进名单到在美国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周恩来的亲自安排下进行的,是中国共产党扩大国际反法西斯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行前,周恩来分别找谢和赓、王莹谈话表示:“你们的恋爱完全正当。到美国后,希望你们相依为命,互相学习、真诚相爱。但为了工作,小谢还不能解除旧的婚约,在旧关系解除之前,暂不能结婚,也不能同居。这是中央的规定。”周恩来的这个要求,显然考虑到为以后与白崇禧打交道留下伏笔。
王莹对周恩来说:“就是中央没有这样的规定,我们也绝不会结婚的,我们一定会遵照你的意见来处理这个问题的。”周恩来说:“到美国后,你们在生活上要互相关心,相依为命,学好本领,作好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工作,为当争光,为国争光。”1942年7月,谢和赓和王莹从上海起航,搭乘一艘美国海军运货船驶向大洋彼岸的美国。此后,他再没有见过白崇禧。1966年12月1日,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新“桂系”的第二号人物白崇禧在台北寓所突然暴毙。这是后话。
在长达50多天的行程中,两人在船上恶补英文。到达纽约之后,谢和赓先后进美国世界事务学院和美国西北大学费城州立大学研究院学习。谢和赓接办了华侨报纸《纽约新报》,任代总编辑,负责翻译和撰写社论的工作;利用这个舆论阵地宣传中共的抗日救国方针政策。争取广大爱国华侨和美国人民支持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
王莹进入了贝满学院和耶鲁大学去学习,另外还在邓肯舞蹈学院学舞蹈。苏、美、英等反法西斯阵线的国家在华盛顿筹备召开了世界青年学生代表大会,王莹被推选为中国代表参加这次大会,她用谢和赓为她撰写的讲稿登台演讲,向美国和世界各国人民宣传中国抗战情况。谢和赓为王莹撰写的演讲稿获得很大成功,振奋人心。她还慷慨激昂地用英文演唱中国的抗战歌曲,美国的许多报纸在显著位置报道这位“中国抗日战士”的热情和她的演讲内容。
谢和赓虽然没有和王莹到美国各地的工厂、学校去演讲,但是,他从那些报道中看到了王莹演讲和表演的成功,感到欣慰和高兴。当王莹结束演讲回到纽约他的身边时,他高兴地说:“我以前做地下工作时,给冯玉祥、白崇禧等人当过八任秘书,我是第一次为你撰写讲演稿,就获得极大的成功,看来我当你的秘书比给任何一个人当秘书更合格。”王莹还组织中国剧团,首先应美国罗斯福总统夫妇邀请,到白宫演出;随后,又率剧团到美国各地巡回演出。他们的国际统战工作,受到罗斯福总统和夫人的高度评价。他们遵照党的指示,在美国以未婚夫妇、朋友关系共同工作战斗了八年。1948年6月下旬,冯玉祥将军从美国回国前,挥笔画了一幅写意国画《牛》,赠送给因需要仍留在美国的谢和赓。冯将军赞扬谢和赓像老黄牛一样,他说:“我给谢先生画的《牛》,是根据鲁迅先生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而画的,希望谢先生永远做一头为民众工作的‘牛’。”
新中国成立前夕,谢和赓收到姐姐寄来的与前妻离婚的判决书及登有前妻与他离婚通告的《桂林日报》,才在1950年2月22日和王莹正式结婚了。这时,他俩年龄都已过了三十岁。
1954年,美国兴起麦卡锡主义狂潮,共产主义思潮在美国受到严重打击。凡是与共产党有关系的人士一概受到迫害。谢和赓与王莹的政治身份也暴露了,两人先是被美国中情局逮捕,当谢和赓、王莹准备回国时,又遭到美国移民局的迫害。美国移民局要求谢和赓和王莹加入美国国籍,谢和赓、王莹严正地说:“我们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绝不加入美国籍!”遭到他们的拒绝后,美国移民局竟先后把谢和赓、王莹投入了拘留所,而后又关进了监狱。已担任总理的周恩来得知后,马上指示外交部,通过第三国向美国进行交涉,并决定以朝鲜战场上的美军战俘交换,一定要让谢和赓夫妇回国。1954年底,谢和赓、王莹冲破麦卡锡主义的迫害和反动势力的重重阻挠,乘威尔逊总统游船,从檀香山被“驱除出境”,后经横滨、马尼拉、香港于1955年回到了祖国。周恩来总理说:“你们夫妇光荣地完成了党交给你们的使命,对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二人回到北京后,谢和赓夫妇从事文化事业工作。谢和赓曾任《世界知识》高级编辑兼欧美组组长等职。因“鸣放”期间提了“中南海应向老百姓开放”的意见,1957年被打成“右派分子”,下放到北大荒劳改。因周恩来和董必武相继出面干预,谢和赓一年后得以重返北京。“文革”开始后,两人被以“美蒋特务”的罪名于1967年7月1日被捕入狱。当“蓝苹”摇身一变成为江青时,以往的历史是需要掩盖的。她怕人知道自己的过去,凡是与她共过事的人,她都想办法置对方于死地。而与她争过《赛金花》女主角的王莹因争演成功而得罪了江青,后来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1974年,谢和赓当得知王莹被迫害至死的消息后一下子精神失常。1975年春,重病在身的周恩来得知谢和赓的情况后,立即指示有关部门释放谢和赓出狱治病。同年5月15日,谢和赓总算重见天日。1976年10月,听到“四人帮”被粉碎的特大喜讯后,他竟神奇地恢复了正常,脸上露出了难得的欣慰的笑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被平反,后在外交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