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地里万千
9566400000018

第18章 高原、平原与盆地(1)

青藏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青藏高原历来有“世界屋脊”之称,她以其巍峨挺拔、地域辽阔、秀美壮丽的雄姿傲然屹立于地球之巅。正是由于它的海拔最高、面积巨大、地质年代最年轻,自然地理环境最为独特,故在全球环境变化中地位非常重要。各国地理学家和探险家将之称为地球的“第三极”。

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位于4700米以上,纵横分布的一列列巨大的山系构成了青藏高原的基本构架。青藏高原最西端始于喀喇昆仑山,东端抵达横断山,世界上最高的喜玛拉雅山脉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之势,位于高原南缘,俯瞰着印度次大陆的恒河和阿莎姆平原;高原北缘的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以4000~5000米高差与亚洲中部干旱荒漠区相接,高原总面积约为250万平方千米。

什么力量催生了“世界屋脊”

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是可追溯的有确切证据的青藏高原地质史。后来青藏高原地区的各个部分曾经经历过不同次数的地壳升降,或是下降被海水淹没,或是上升成为陆地。到了2.8亿年前,即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那时的青藏高原还是一片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今的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

2.4亿年以前,受板块运动作用的影响,印度板块分离而出,并快速向北部移动、挤压,导致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了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繁茂。高原的地貌格局也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青藏高原并非呈匀速运动抬升,也不是一次性的突然猛增,而是经过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高原地貌每抬升一次,都会得以演进。高原在距今1万年前,抬升速度变得更加地快,上升速度平均每年为7厘米,从而使青藏高原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现如今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

青藏高原的周围环境

青藏高原的周围有很多山脉,大多呈西北-东南走向。相对于高原外的地面,它们呈陡然上升之势,其中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的许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10位,特别是珠穆朗玛峰,更是世界上的最高峰。同时还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泽等分布于高原上。而亚洲的许多主要河流源头也在这里。

高原上集中了地球上中低纬度地区的主要冰川,青藏高原约有4.7万平方千米的冰川覆盖面积,在全国冰川总面积中占80%以上。以喜马拉雅现代冰川、念青唐古拉山现代冰川、昆仑山现代冰川、喀拉昆仑山现代冰川、横断山现代冰川、唐古山现代冰川、冈底斯山现代冰川、羌唐高原现代冰川和祁连山现代冰川等为主要冰川。此外,亚洲不少大江大河的源头,也都从此发源,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

由于地势较高,青藏高原的空气也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也比较强,气温比较低。并且受复杂多变的地形的影响,青藏高原上随地区不同,气候本身也随之变化很大。总的来说,高原上的降雨比较少。

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因素中,青藏高原是重要的一个因素。经过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考察,可知青藏高原的隆起造成了全球气候的巨大变化。作为一个高大的挡风屏障,它对北方大陆的寒冷气流进行了有效阻挡,使它们不能进入南亚。同时,喜马拉雅山脉还对南方温暖潮湿的空气北进进行了阻挡,南亚之所以会有雨季,这起一个重要因素。

新知博览——高原的类型

我们把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具有广阔的面积、开阔的地形,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叫做高原。其与平原的主要区别在于高原有较高的海拔。其余山地的区别在于高原有完整的大面积隆起。

以高原面的形态划分,可将高原分为几种类型:一种有较为平坦的顶面,如中国的内蒙古高原;一种是地面有较大起伏,顶面仍相当宽广,如中国青藏高原;一种是分割高原,如中国的云贵高原,流水切割较深,起伏大,顶面仍较宽广。

不同的高原类型是对不同的高原起源及其随后受到侵蚀的历史的反映。构造高原最为常见,非洲大部分地区均为这样的隆起的大陆块,阿拉伯半岛和印度次大陆的德干高原,地形也是如此。断层块和地垒是从规模上来说小得多的高原,它们沿着边缘的断层系统隆起,或相邻断块沉降时仍处于高处的部分,与比较大的断层块相比,地垒通常更易辨别。翘起断块是个变异,这样的高原有一个变较陡,还有一个徐缓倾斜的地面。

山间高原指的是包围在山系以内的高原。在美国,这种类型的景观在美国主要在内华达山脉和落矶山脉之间分布,常用来作为表示的术语是盆地和山脉。然而,盆地和山脉地形的分布具有世界性,包括中亚细亚的大部分、西藏、四川的一部分和蒙古。

其余类型高原多构成于坚固的岩石,许多高原主要由喷出大面积的玄武岩熔岩流的火山造就。如爱尔兰北部的安特里姆玄武岩高原、美国西北部的哥伦比亚-蛇河流域、衣索比亚以及印度德干高原的西北部。

地形复杂的黄土高原

地处中国中部偏北的黄土高原,海拔1000~1500米,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

高原上除少数石质山地以外,还有深且厚的黄土层覆盖于上,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处甚至有150~180米。黄土呈细颗粒细,松软土质,富含矿物质养分,有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有悠久的农垦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黄土高原的地貌类型

从整个地球上来看,黄土主要在从中亚到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一带分布,世界上最大的由黄土形成的高原就是位于我国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高原上的黄土覆盖厚度一般低于100米,黄土层最厚之处分布在陇东、陕北以及晋西,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200米之间,兰州最厚,达300米以上。高原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黄土高原的主体是三大地貌类型——山、原、川。耸立在黄土高原上的山地,就好像海洋中的孤岛一样,比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和黄龙山等。

原(或塬),意为黄土高原的平坦的地面,以位于甘肃东部的董志塬,位于陕西北部的洛川塬较为出名。塬面比较宽阔,适合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也容易受到流水的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的塬地,成为山梁,叫做“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就叫做“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大都高出附近沟底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

川,意为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露出地面,汇流形成小河,河水携裹而来的泥沙就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这就是“川”。川的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不同于条状分布的杖地。

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支离破碎,暴雨频繁发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尤其是黄河河口镇至潼关这一河段,黄河在穿越这一段黄土高原的过程中,众多支流汇入,把黄河“染成”了黄色。据测定,这一河段进入黄河的泥沙占全河沙量的90%。

高原上的黄土从哪里来

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对黄土的来源都有不同的争论。其中,最为流行的是“风成说”。

“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来的。位于这些地区的岩石,由于在白天受热后膨胀,夜间冷却后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等;同时,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这些地区就会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粗大的石块在原地残留下来渐渐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则降落于附近的地区,会聚而成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就会纷纷向东南方向飞扬,当风力减弱或遇到秦岭山地的阻拦时,便会停积下来,再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形成了广袤的黄土高原。

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比如,黄土中的粗粉沙的含量呈现出西北——东南方向的递减状态,黏土的含量却呈现出西北——东南方向的递增状态,这种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而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

为了对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进行做一番深入的了解,专家们特地到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静宁县、秦安县、定西县等地对黄土高原的6个典型地质剖面的黄土标本进行采集,从中获得了700余块孢粉样本和209块表土孢粉样本。这些孢粉样本,大约记录了公元前4.6万年至今黄土高原植被的变迁过程。通过对碳14的测量,在6个典型剖面中共测得年代34个。经分析,专家们发现,从黄土高原采集的20克样品中,最多的分离出孢粉颗粒达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则不足50粒。这表明,4万多年来,黄土高原的环境和植被曾出现过巨大的变化过程,很可能经历过多次快速的“变脸”——历经过草原、森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转换。

黄土高原的形成以及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抬升,使得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加快了,在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有大量的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堆积。每当大风骤起,在西部地区便会形成飞沙走石、沙尘弥漫的现象。被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了一条荒凉的地带。

我们知道,印度板块向北移动和亚欧板块发生碰撞后,亚洲大陆的地壳便被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其下,并被顶托起来,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由此一来便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逐渐升高,青藏高原也早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之下,逐渐隆起。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将来自印度洋的北移的暖湿气团阻挡住了。长此以往,使得中国西北部地区变得愈发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加,宽度约占西风带的1/3,将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

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便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沙为患”

黄河在世界上所有的河流中,输沙量是最大的。“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危害在泥沙”。黄河每年向下游输送的泥沙,数量达16亿吨。假如把这些泥沙堆成宽、高各1米的土堆,可以绕地球27圈多。

黄河中的携带的泥沙,有80%都来自处于中游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气候干旱,暴雨集中,植被覆盖稀少疏松,土壤具有较差的抗蚀性;再加上长期以来乱垦滥伐等人为的破坏,导致这里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据有关资料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达45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0.9%,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而1500多年前的黄河中游,也曾有“临广泽而带清流”,森林繁茂,群羊遍地的胜景。正是人类掠夺性的开发掠走了植被,带来了风沙,使黄土高原被水土流失刻画得满目疮痍。

水土流失得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黄土高原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水土流失面积广,水土流失现象在全区普遍存在;流失程度严重,有27万多条大小沟道;流失量大(黄河水的含沙量为多年平均每立方米35千克,居世界之首;水土流失类型复杂,具有较大的治理难度。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具体有很大危害,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泥沙淤积下游河床,威胁黄河防洪安全:多年来,这里平均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沉积在下游河床的约有4亿吨,致使河床每年有8~10厘米的抬高。现在,黄河河床已平均高出地面4~6米。其中河南开封市黄河河床已经高出市区13米,形成了着名的“地上悬河”,对下游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直接威胁。

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该地区的水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总量仅占全国的1/8,年降雨量也只有200~700毫米,而蒸发量则高达300~1800毫米。同时,为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损失,每年还需200~300亿立方米的水用于冲沙入海,降低河床,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加紧张。

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当地土壤质量下降,粮食产量降低。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开荒种地,这又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恶化了生态环境:水土流失会破坏原有植被,恶化生态环境,从而加剧土地和小气候的干旱程度及其它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大范围的地表裸露,形成沙漠。历史上,因地表植被破坏而形成的沙漠,造成陕西北部的榆林城3次被迫搬迁。

国家近年来对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高度重视,治理工作也陆续进行。相信通过各种治理措施的实施,必将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

延伸阅读——对黄土高原的治理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在治理和开发黄土高原上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由于在生产方针和治理措施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黄土高原的面貌有着较慢的变化。国家有关部门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初步提出了在西北黄土高原建设上所要采取的方针。对于丘陵沟壑地区,这一占黄土高原相当大的面积、水土流失又最严重地区,应该以林牧为主,全面发展农林牧业,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并按照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把黄土高原划分为4个不同类型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