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俄罗斯十年:政治 经济 外交(上卷)
9400800000103

第103章 顺利发展的中俄关系(6)

双方在激光、超导、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已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一些高技术领域,特别是在军转民领域,中俄双方也从单项合作向着引进技术和人才为主的全面合作发展。最近几年,中国购买了总金额达五亿多美元的十多项俄罗斯的现代化技术,用于航空工业、动力工业和金属加工工业。同样,俄罗斯对中国某些领域的技术设备,如轻纺、电子、建材、食品、医药等,也有广泛的需求。例如,1999年2月,中俄就中国的“TCL”在俄罗斯组装彩电也签署了协议。“春兰集团”也将开展同俄方的合作。中俄双方正在讨论在两国境内建立利用俄罗斯技术的技术开发区问题。中国决定在烟台市建立“中俄高新技术合作开发示范基地”。俄罗斯许多专家认为,把俄罗斯的技术同中国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和资金结合起来,共同创办集技(术)工(业)贸(易)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合营企业,有广阔的前景。

(三)技术协作

俄罗斯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建设、改造和现代化提供技术协作,是中俄经济合作的又一重要形式。据报道,中俄双方达成的技术协作合同涉及70个项目,到1996年,俄罗斯履行了对16个项目的义务。俄罗斯向佳木斯市纸浆造纸联合企业、鞍山钢厂干熄焦装置、上海市铁合金厂和马头市选煤厂提供了技术设备。

俄罗斯帮助中国建设热电站是中俄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内容。根据协议,俄罗斯向中国八个热电站提供16台发电机组的合同,总装机容量6100万千瓦,总价值为20亿美元。用俄罗斯技术设备建成的南京热电厂已于1994年交付使用。坐落在河北省蓟县的拥有两台功率各为5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的电站以及辽宁省的营口热电站也已投入使用。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市附近的伊敏电站,两台5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分别在1997年底和1998年交付使用。坐落在山海关以北的绥中电站,第一台80万千瓦机组于1998年底投入运营,第二台同等功率的机组的交付日期为1999年底。

中国、俄罗斯在贵金属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实际成果。根据1997年11月双方签署的协议,两国将在金刚石和贵重金属普查、勘探、选矿、开采、加工等方面,包括技术转让以及建立联合企业方面开展合作。协议规定了向中国长期稳定地供应各类金刚石原料、钻石、铂锭和铂金制品的渠道。中国、俄罗斯将在中国建立两个加工雅库特钻石的合资企业。

中国、俄罗斯正在进行或准备进行的合作项目还很多。例如,根据1992年12月18日签署的协定,俄罗斯援助建设兰州核能浓缩铀工厂三期工程,利用俄罗斯设备和工艺对铀进行浓缩。1996年10月,一期工程开始投产,二期工程也已经开始,三期工程将于2001年完成。

(四)在能源领域的长期和大规模合作在能源领域的长期和大规模合作是中俄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关键环节。在这一领域,中国、俄罗斯已经谈成或正在谈判的项目有:(1)根据1992年12月18日签订的关于俄罗斯向中国提供25亿美元货款的协定,俄罗斯帮助中国在江苏连云港市建设核电站。1997年双方签署了总合同。建设工程已经开始。核电站将安装两台功率各为100万千瓦的机组。第一台机组预计于2003年投入运营,第二台机组投入运营的时间定为2004年。1996~2005年,俄罗斯将向中国提供的成套设备可达约60亿美元。此外,中国、俄罗斯在中国辽宁省建设核电站的谈判和设计工作也在进行中。连云港田湾核电站的建设工作正在顺利进行。电站年发电量为140亿千瓦小时,于2004年和2005年投产。(2)架设从伊尔库茨克州经蒙古到中国东北的输电线路,把伊尔库茨克州和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的剩余电力输往中国。专家估计,在2010年以前每年可输送100亿~150亿度电。关于该项目的谈判已进行多年,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俄罗斯燃料动力部与中方伙伴成立联合工作委员会,对该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总造价为12亿美元。预计输电线路在2002年可交付使用。(3)铺设从伊尔库茨克州(科维克金斯克天然气凝析气田)到中国(山东半岛的日照港),然后到“潜在的第三国(即韩国、日本等)”的天然气管道工程。管道造价为100多亿美元。该项目的谈判始于1994年,1996年4月被正式提上外交谈判的日程。1999年2月,朱□基总理访问俄罗斯期间,双方签订了管道建设技术经济论证总协议。据报道,俄罗斯每年将向中国输送200亿立方米天然气,其中100亿立方米供应中国,另外100亿立方米供应第三国。供气时间不少于30年。中国、俄罗斯还在商谈,把雅库特天然气资源作为补充纳入该项工程。(4)根据中俄总理2001年9月签署的会晤公报,中俄输油管道将于2005年投入运营。管道从西伯利亚到中国东北,长达2400公里,投资17亿美元,每年可向中国输送2000万至3000万吨石油,从而会使两国贸易额每年增加100亿美元。两国总理还商定:

继续开展天然气领域的相互协作,包括建设天然气管道和俄罗斯参与发展中国的天然气工业;支持两国公司合作勘探开发俄罗斯境内油气田以及中方参与俄罗斯境内油气田的开发;继续支持两国公司开展石油贸易。(5)在两国政府的推动下,俄罗斯客机重返中国市场,2001年9月两国总理会晤时签署了《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与俄罗斯航空出口公司关于购买五架俄制图204~120型飞机的合同》。

(五)军事技术合作

军事技术合作是中俄合作的重要内容。1992年以来,中国、俄罗斯实现了军事部门最高领导人的互访。而且各军种、兵种首长也相互访问。中俄双方在军事领域发展交往和合作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在不打破亚太地区军事力量平衡的情况下,俄罗斯把中国作为它的军火出口市场。根据俄罗斯方面透露的材料,中国、俄罗斯在军事技术合作方面的主要内容有:

1992~1995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了48架苏—27作战飞机,其中36架苏—27CK型,12架苏—27уъК型,每架飞机价值3000万美元。1996年4月,中俄两国签署了授权中国生产苏—27飞机的合同。根据这项合同,中国可以得到在五年内生产200架苏—27CK飞机的许可证,但无权向第三国出口。据俄罗斯空军领导人所说,许可证期限约为十年,合同价值为25亿美元。俄罗斯还向中国提供了四艘“基洛夫”级潜艇和两艘“现代”级驱逐舰。此外,中国还向俄罗斯购买了地对空导弹系统,等等。中俄双方还达成了俄罗斯用苏—27УБ战斗机偿还(原苏联)所欠中国债务的协议。2001年中国收到1999年订购的30架苏—30战斗机。2002年1月,中国又向俄罗斯订购了两艘改良型“现代”级956EM驱逐舰。

(六)中俄边境和地区合作

中俄边境贸易由来已久。前面已经提及,20世纪90年代初中俄贸易额的80%是通过边境贸易(亦称“边贸”)和地方贸易(亦称“地贸”)实现的。近年来,中俄边境地区的经贸关系已从简单的贸易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合作,例如创办合资企业、实行生产合作、工程承包、劳务合作、技术引进和旅游贸易等,尽管规模不是很大。双方决定,在满洲里市—后贝加尔市,黑河市—布拉格维申斯克市,同江市—下列宁斯阔耶市之间以及绥芬河及其对面建立自由贸易区,其中有的已开始投入使用,有的尚处在建设之中。

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以后,双方就讨论过两国地方之间和部门之间建立直接经贸联系的问题。1988年6月,在北京签署了《中国政府和苏联政府关于中国的省、自治区、市同苏联的加盟共和国、部、主管部门、联合公司、企业之间建立和发展经济贸易联系的协定》。苏联解体以后,中俄两国地方之间的联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为了使两国地方之间的联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1997年11月中俄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政府和俄罗斯联邦主体政府之间合作原则的协定》,对两国地方政府之间发展关系的一系列法律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1999年2月,上海市政府和阿穆尔州政府,辽宁省政府和巴什基尔政府,吉林省政府和滨海边疆区政府,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和赤塔州政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和阿尔泰边疆区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两国地方之间(除边境省区)直接建立经济贸易关系,开展经贸活动,这是中苏两国经贸史上的首创。

鉴于中国、俄罗斯有漫长的共同边界和两国国土辽阔,两国边境地区和地方之间的直接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

(第五节)潜力和前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和中国作为欧亚大陆两个最大的国家,它们的相互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一直决定着欧亚大陆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状况的变化,甚至带动整个国际关系的分化和改组。因此,中苏关系一直是战后世界注意的一个重点。

1991年底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尽管同苏联相比力量遭到削弱,但仍然是世界大国,是军事上的“超级大国”。所以,中国和俄罗斯关系的状况和性质不仅对两国的安全和发展是生命攸关的,而且对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中俄关系的状况及其发展前景,像原来的中苏关系一样,也成了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同过去的中苏关系相比,中俄关系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地缘政治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两个国家的内部来看,两国都在发生历史性的变革,都在对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深刻的改造,力求建立更能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但是,两国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改革道路和目标模式,因此两国之间不存在争当“意识形态领袖”的问题。

在国际上,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彻底改变了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和战略环境,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再加上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国际关系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从主观因素来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91年苏联解体,中苏关系经历了从结盟到对抗和最后又实现关系正常化的曲折过程。现在,中俄两国的政治家和广大人民已从认真总结中苏关系的经验和教训中得出了应有的结论。过去几年的实践证明,中俄两国的政治家和人民有足够的智慧,把中苏关系中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冷静和理智地处理好在两国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和麻烦,避免中苏关系疏远和对抗的历史重演。

过去十来年,俄罗斯对华政策是成功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苏)俄关系经过几十年的起伏跌荡和风风雨雨,终于走上了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中俄关系已经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平等和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睦邻友好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两国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阶段。中俄关系已经有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这就是通过各项联合声明以及其他文件确定的相互尊重、平等信任、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等各项原则。中俄关系已经有了有效的机制保证,这就是两国元首、总理、外长建立的定期会晤机制。同中国建立和发展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是俄罗斯各派政治势力的共识。随着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的成立和运作,两国各界人民交往的增加,中俄友好合作关系的社会基础将会进一步加强。总之,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俄关系有良好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俄关系得以顺利发展是同两国最高领导人——江泽民和叶利钦的关注和积极推动密不可分的。两国国家元首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叶利钦尽管已于1999年12月31日宣布辞去总统职务,但是他在发展对华关系方面的业绩是有目共睹的。叶利钦在发展对华关系方面,至少有以下三点值得称颂:第一,当俄罗斯还在推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对外政策,热衷于加入“西方文明世界大家庭”时,在俄罗斯领导人中,叶利钦最早提出把对华关系列入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优先方面”。第二,在中俄关系出现困难时,例如,当亲西方势力和极端民族主义势力围绕边界、“移民”等问题,掀起反华逆流,散布“中国威胁论”时,叶利钦总是能够不顾困难和阻力,坚定地把中俄关系推向前进。第三,自1992年底叶利钦第一次访华到1996年,中俄关系连续上了三个台阶,即从“友好国家”发展为“建设性伙伴关系”,然后又上升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要知道,“建设性伙伴关系”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都是叶利钦首倡的,这对中俄关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当然,叶利钦作为俄罗斯最高领导人,他在发展对华关系时,追求的还是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俄关系得以顺利发展,是同叶利钦个人的贡献分不开的。普京总统继承了叶利钦对华友好政策,并为推动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努力。

中俄关系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要把这些潜力充分挖掘出来,绝非易事,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阻碍中俄关系潜力发挥的因素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俄罗斯持续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以及中俄双方能够满足对方需求的可能性的限度,制约着中俄关系在各个领域快速和卓有成效地向前发展。俄罗斯走向稳定和复苏,中国进一步繁荣和强大,都将有利于中俄关系的发展。

中俄关系的发展是稳步和健康的,但是这种发展同时又是不平衡的。例如,中俄政治关系发展顺利,但是经济关系发展滞后。中俄关系在中央一级的发展非常顺利和成功,但是在地区一级的发展水平不能令人满意。由于中苏关系有过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疏远时期,再加上某些俄罗斯媒体对中国情况的歪曲报道,俄罗斯地方以及人民对中国还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误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俄关系在各个水平上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