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俄罗斯十年:政治 经济 外交(上卷)
9400800000102

第102章 顺利发展的中俄关系(5)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俄罗斯不仅在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民族尊严和两国在国际上合法权益方面相互支持,而且就世界战略问题其中包括地区安全和合作问题积极对话。在联合国,中国、俄罗斯为提高联合国的效率和行动能力,就裁军、解决地区冲突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问题,进行有效的合作。为了加强在国际领域的合作,中国、俄罗斯不仅在高层,而且在外交和军事部门建立了对话和磋商渠道和机制。

中国新闻媒体评论说:“中俄是多极化格局中独立的、重要的两极,这是当之无愧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有利于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总之,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3.中俄在抑制美国冷战思维方面有共同利益。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冷战思维进一步回潮。为了建立它们的一统天下,开始强化冷战时期的工具。在欧洲,它们把俄罗斯视为潜在威胁和对手,以加强北约而加以遏制;在亚洲,把中国视为潜在的威胁和对手,以加强美日联盟而加以遏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实际上把中俄推进相同的战略处境。在这种情况下,中俄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更需要实行战略协作,在国际上相互借助。

五、高层领导会晤制度化、机制化

中俄关系得以顺利发展,这同两国始终保持各个层次、各种渠道的经常对话直接有关,特别是领导人之间的高层接触和磋商对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深化和加强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起了决定性作用。两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已经多次举行会晤。关于这一点前面已经作了许多介绍,这里勿需赘述。中俄高层领导会晤制度化和机制化,这既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实践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保障。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定期会晤不仅有利于促进和巩固两个国家和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而且可以从长远的战略高度共同考虑和规划两国关系的发展问题。江泽民在谈到两国总理定期会晤制度时就曾说过,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很好。可以着眼长远统筹规划,扎扎实实地推动双边合作,包括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这符合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要求和方向。

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方针。

1.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两国的共同选择。

这主要是由赖以建立这种关系的客观基础决定的。首先是国家安全利益。中国、俄罗斯都面临国内改革和发展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需要和平和稳定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和平和稳定的周边环境。中俄作为拥有漫长共同边界的两大邻国,如果没有良好的相互关系,那就谈不上和平和稳定的周边环境。

其次是对外开放的需要。为了加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俄两国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并把对方视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在国际上,中俄都面临西方的压力,需要相互借助。所有这些都是长期起作用的因素。1997年11月,中国、俄罗斯国家元首在莫斯科举行第五次会晤,曾对两国关系的发展进行了总结。江泽民主席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中俄世代的睦邻友好不仅仅是两国政治家的抉择,也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叶利钦总统说,俄罗斯同中国睦邻友好关系“具有长期的战略性质,不受一时的政治因素的影响”。他还说,“两国都在解决一项共同的任务:带着强盛、繁荣和经过改革的经济进入下一个世纪,为本国人民谋求美满幸福的生活”。由此可见,中国、俄罗斯各自的国家利益都要求保持和发展长期和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对于两个相邻的大国来说,这是惟一明智的选择。

2.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着眼于未来。

如前所述,早在1994年,两国高层领导就开始考虑和讨论,如何使中俄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的关系具有长期稳定的性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长期稳定的性质,这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这种关系不是着眼于当前,而是着眼于21世纪,着眼于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其二,这种关系不受两国国内和国际局势的影响,也就是说,不因两国国内局势和国际局势的变化而变化。目前,中俄两国领导人都一再表示,将努力使两国年轻一代继承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坚持发展两国关系的战略,并使之世代相传。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已经得到实践的证明。过去十来年,俄罗斯国内政治变化多端,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中俄关系的发展不仅没有受到阻碍,而且顺利地向前推进。

七、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

不结盟和不针对任何第三国,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1.中俄无意结成针对第三国的联盟。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自我保护的性质,所以中国、俄罗斯一再声明,两国在国际领域加强对话和磋商,决不意味着两国结成反对第三国的联盟。中国、俄罗斯在强调双方战略协作的不结盟性质的同时,明确表示,反对强化作为冷战工具的军事联盟。在科索沃战争期间,中俄两国外长发表了这样的声明:“中俄双方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目标是,致力于建立多极化和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安全,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双方重申,中俄无意结成针对第三国或国家集团的军事政治联盟,并反对当前在世界一些地区扩大和强化军事联盟的倾向。”2.两国不结成针对第三国的联盟是由中俄各自的国家利益和对外政策的性质所决定的。

中国、俄罗斯一方面要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利益;另一方面为了给国内的改革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都要实行全方位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同西方建立和平与合作的关系。先前,俄罗斯推进亲西方的外交政策,力图尽快加入西方“文明世界大家庭”,当然不存在联合中国反对西方的问题。后来俄罗斯推行独立自主的大国外交,所追求的目标并不是同西方对抗,而是要同西方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因此也不需要联合中国反对西方。中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明确规定,不同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中国对其他世界大国的政策原则还是像邓小平所说的,“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谁也不怕”就是说,“不容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尊严和主权,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自己的苦果”,“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界和平”。“谁也不得罪”就是说,“中国对外政策独立自主,是真正的不结盟”,“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关系”。因此,对中国来说,不存在同俄罗斯结成反对西方联盟的问题。总之,中俄结盟或联合起来反对第三国,这既不符合各自的国家利益,也不符合冷战后的时代潮流。中国、俄罗斯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不影响它们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其中包括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所以,《中俄联合公报》指出:“中俄建立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有利于促进世界局势和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多极化世界的形成。”当然,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还包含其他一些内容和特点,这里只是择其主要之点。从上述各点可以看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核心是:两国在相互信任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民族尊严以及在国际上应有的地位和正当利益,为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密切协作。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全方位”的,协作的范围不仅包括双边关系,而且也包括地区和世界范围内的问题;不仅涉及政治、经济,而且也涉及外交和国际安全。这种关系不是出于暂时的需要,而是着眼于长远,面向21世纪。

(第四节)中俄贸易和经济合作

中俄经贸关系是两国关系的基本内容。两国政府对此都非常重视,并采取各种措施推动其发展。不过,同两国政治关系相比,经贸关系处于滞后状态。但是,如果考虑到中俄经贸关系发生的背景,即两国都处在经贸体制改革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特别是俄罗斯又处在持续的经济危机之中,那么不难看出,两国经贸关系还是取得了重要成绩。

一、中俄贸易关系的发展进程

1992~1999年八年间,中俄贸易关系的发展是不稳定的,但近两年呈现快速上升势头(见表6—1)。

在这期间,中俄贸易大体上经历了迅速发展、滑坡与调整提高三个阶段。

(一)1992~1993年的迅速发展

苏联解体以后,两国政府对发展经贸关系持非常积极的态度。在中俄双方的努力下,两国贸易形成了国家、地方和企业一起上的多渠道和多层次的局面。一时间出现了“千军万马搞边贸”的现象。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生产连年下滑,对外贸易也大幅度下降。而1992年中俄两国的贸易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大幅度地增长,贸易额达到58.62亿美元,比1991年中国同苏联的贸易额高出50.2%。1993年,中俄两国贸易额进一步增长,达到76.79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31%。

1992~1993年中俄贸易突破了中苏时期以政府间协定贸易为主的格局,边境贸易占的比重愈来愈大。1992年边境贸易占中俄贸易总额的40%以上,而1993年80%的贸易额是通过边境贸易、地方贸易和企业之间直接贸易联系实现的。

中俄经贸大发展的同时,潜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示出来。其一,促使中俄贸易增长的因素多是一些偶然和暂时的因素,例如,俄罗斯市场商品严重短缺;其二,贸易主体良莠不齐,许多参与贸易的单位和个人不具备从事国际贸易的素质;其三,国家调控不力,市场秩序混乱;其四,贸易方式原始,大部分为易货贸易。这种自发的、带有很大盲目性和仓促上阵的贸易不可能持续很久。因此到1994年两国贸易额出现下滑便不可避免。

(二)1994~1995年的滑坡

在这期间,俄罗斯和中国国内以及中俄经贸关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对两国贸易产生了消极影响:从1993年下半年起,俄罗斯政府开始限制易货贸易;从1994年1月28日起,中国、俄罗斯开始实行签证制度,这对改善出入境制度、整顿边境秩序是必要的,但给双方从事直接贸易同时又缺乏现代化通信手段的企业和公司的交往造成了困难;俄罗斯经济下降,影响了出口能力,出口商品价格提高;俄罗斯进口途径多元化,市场商品充裕,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结构已不能适应俄罗斯消费市场的变化;大量低劣中国商品涌入俄罗斯市场,严重损害了中国商品在俄罗斯市场上的信誉;中国国内为防止经济“过热”,采取紧缩政策,也影响了对俄罗斯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的需求,俄罗斯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不稳定,这一方面影响了俄方执行协议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中国大的企业和公司对俄罗斯开展大规模贸易和投资的兴趣和信心。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中俄贸易经过1992~1993两年的大发展以后,1994年贸易额大幅度下降至50.76亿美元,与1993年相比下降33.9%。1995年贸易额为54.6亿美元,仅比上一年增长7.6%,同1993年的贸易额仍有很大的差距。

(三)1996年以来的调整和提高

1996年中俄贸易额达到68.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25.3%。当时双方对两国经贸发展前景比较乐观。1996~1997年,两国领导人都强调,争取到2000年把两国贸易额提高到200亿美元。实际上,这只是良好的愿望而已。1997年,中俄贸易额为61.2亿美元。1998年8月俄罗斯发生金融危机后,卢布贬值75%,居民购买力大幅度下降,使中国出口更加困难,对中俄经贸关系造成沉重打击,当年的贸易额只达到54.8亿美元,同比下降10.5%。

经贸发展滞后引起两国领导人的极大关注,双方采取重要措施,力争改变这种局面。除了对现有经贸秩序进行整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特别注重实行新的合作方式,开辟新的合作领域,尤其是开展大型项目的合作。

由于双方的共同努力,中俄经贸关系从传统的低水平合作逐渐向符合国际规范的经贸关系过渡。两国贸易和经济合作的档次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进入2000年后,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好转,中俄经贸关系得到快速发展,当年两国贸易额已达到80亿美元,比1999年的57.2亿美元增长39.9%,2001年两国贸易额为106.7亿美元,又比上年增长33.3%。

二、两国的经济和科技合作

过去几年,中国、俄罗斯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合作也有了重大发展,而且形式也是多样的。

(一)投资合作

中俄两国在相互投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至1997年初,中国在俄罗斯境内建立了1500多家合资公司,投资总额约为1.92亿美元。中国、俄罗斯共建合资企业多数集中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以及莫斯科等城市。合资项目涉及进出口贸易、餐饮业、通信、轻纺产品加工、家用电器组装、微电子技术、木材加工以及农业种植等十多个领域。据估计,到1997年年中,俄罗斯在中国的投资总额约2亿美元,所建立的企业基本上属于小型企业。由此可见,尽管投资是最有前途的合作领域,受到两国政府的鼓励,但是总的来说,尚未取得显著成绩。

2001年9月中俄两国总理在圣彼得堡举行了第六次定期会晤,重点讨论了两国经贸关系中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双方都表示,要为对方加深参与本国市场创造条件,并将采取一些切实措施来促进双边经贸关系平稳发展。

(二)科学技术合作

1992年叶利钦总统访华期间,两国签订了中俄科技合作协定。两国政府鼓励国家科研院所在技术创新领域进行长期合作。两国科技合作已朝着高新技术和技贸相结合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