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甲午战争:120周年祭
9365200000017

第17章 甲午、中法与抗美援朝战争比较分析(2)

尽管冯子材年过七旬,但是,这位老将却老骥伏枥,胸怀一腔报国之心。接到朝廷任命后,他不负众望,抱病出征,肩负起保卫祖国南大门的重任。他不但自己亲赴前线,而且还带领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参加战斗,保家卫国。

在前线,他整顿军队,稳定军心,积极调整军事部署,认真研究一线防御工事。他选择镇南关关内5公里处的关前隘口为战场,在东、西山岭上修建堡垒,布置重兵在左右两翼把守。同时,还在隘口处抢筑了一条1.5公里长的长墙,自己亲自率领军队担任正面防御。

1885年3月23日早晨8点钟,法国侵略军分3路向镇南关扑来,两路军队进攻东岭炮台,一路军队直扑关前隘口长墙。冯子材率领军队奋起迎战,誓死保卫长墙,他向将士们大呼:“法再入关,有何面目见粤民,何以为生!”士兵们在爱国热情的激励之下,殊死抵抗,战斗十分激烈,在各路将士的英勇抗击下,打退了侵略者的疯狂进攻。

3月24日黎明,法军又分3路大军卷土重来,还配备了上千门炸炮,战事更加激烈。尽管清军用开花大炮猛烈还击,法军还是用主力部队向中路的长墙进犯,有些法国士兵甚至爬上了长墙。在这紧急关头,冯子材不顾个人生命的安危,当机立断,手持大刀,一声呼喊“杀呀”,带头冲出长墙,杀向敌军阵营,他的两个儿子也随父亲杀出。全军将士在主帅的带领下,个个奋不顾身,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了敌军阵营,与法军展开了生死的大搏斗,法军四处溃散,一败涂地。

25日,冯子材下令发起总攻,法军丧魂落魄,望风而逃,统帅尼格里被击成重伤,两名法军将领被擒,1000多名法军被歼灭,镇南关之战取得重大胜利。各路大军还乘胜追击,接连攻克了文渊、谅山、长庆等地。

镇南关大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一仗彻底扭转了整个战局,使得清军在陆地战场上转败为胜,转守为攻,它不仅打败了法国殖民主义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而且也粉碎了法国妄图从中越边境直接北上、威胁我国南部边境的美梦,保卫了中国南大门的安全!

法军战败的消息传到巴黎,法国民众纷纷声讨政府无能,茹费理内阁在一片骂声中被迫辞职。

镇南关大捷的战例和力挽狂澜于既倒的重大意义,再一次证明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国难思良将!在涉及到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键时刻,挑选、起用和任命一名懂军事与战略的将军是何等的重要,他是整个战场的灵魂和主心骨,是决定战场布局、谋划、运作的核心。如果一支军队没有一个好的将领指挥,那么,这支军队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和方向,最终也失去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威慑力。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镇南关之战,选用像叶志超这样贪生怕死的将军来打阻击战,像他这样的逃跑将军带领军队,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3.抗美援朝战争为什么新中国会赢得胜利

更不可思议的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刚刚成立,还没有来得及医治战争的创伤,国家可谓千疮百孔、百废待兴、贫穷落后,用一穷二白来形容当时的中国一点也不过分。新中国的经济实力、军事装备、军事实力远远不如美国以及由它撮合的所谓联合国军,如果单纯按照兵棋推演来判断一场战争的胜负的话,按照武器装备先进与优劣来进行技术上的可行性论证的话,新中国和朝鲜的军事实力根本不堪一击,也绝不是一个技术层面的战争对手,能打赢一个世界头号超级大国,那简直就是一个神话!

可是,******却是怎样改写了这样的神话、续写了他的传奇故事呢?这就是******高超的军事战略和军事思想:人民战争的理论和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思想,把这种思想和理论具体运用到朝鲜战争中,就是******提出的“零敲牛皮糖”的战略战术,用坚硬的刀子一小块一小块

地敲吃坚硬的“牛皮糖”,最终达到分割包围的战略目标。

实践证明,******的这种军事思想是极其高明的,我们对美军的作战不要贪图打大仗,而是要量力而行,打好小歼灭战,“我们一个军消灭不了一个师,就消灭一个团,消灭不了一个团,就消灭一个营”,日积月累,不断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从而瓦解敌人的斗志。

在朝鲜战争初期,美军和联合国军队就跟日本当初侵略朝鲜一样,尽管旗开得胜,势若破竹,并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可是,志愿军在彭德怀元帅的指挥下,按照******的军事路线,与朝鲜军民一道,从1950年10月25日到1951年7月10日,中朝军队5战5捷,一共歼灭敌人23万,把狂妄的美国侵略者赶到了三八线以南,美国总统杜鲁门一气之下,免去了麦克阿瑟总司令的指挥权,被迫接受停战谈判。

尽管美军不服输,他们的将领在谈判桌上还依然叫嚣:“让我们的大炮去讲理吧!”彭德怀元帅则十分客气地回答道:“那就战场上见吧,我们将奉陪到底!”

1953年上半年,中朝军队发动夏季反击战役,一共歼灭敌人10多万人,彻底打垮了美国和联合国军的斗志。7月27日,中国、朝鲜、美国在板门店谈判,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

战争结束后,在总结这场战争的经验和教训时,美国精辟地概括道:朝鲜战争是在错误的地点,跟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彭德怀在总结这场战争的时候精辟地指出,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者的那种以为在中国的海岸上架设几门大炮,就可以为所欲为地侵略中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4.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在抗击沙俄侵略新疆、镇南关大捷、抗美援朝战争中,装备劣势的清朝军队、新中国军队为什么能够抗击和战胜不可一世的俄国、法国、美国以及联合国军队呢?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性因素是什么呢?

不是武器装备,而是人!是一支具有高度战斗力的军队以及直接指挥这支军队的将军!

从以上这些战争案例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中日甲午战争为什么失败?那就是大清朝选择了错误的军事统帅李鸿章、任命了错误的前线总指挥叶志超、采取了李鸿章错误的战略战术,最终导致这场战争的全面失败!

就是懂军事的海军提督丁汝昌,最终也被李鸿章错误的战略战术和避战保船的消极防御思想,彻底束缚住了手脚,不能放开手来,主动防御,从而错失了在丰岛海战、旅顺海战、威海卫保卫战中的很多次良机,导致了整个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

如果清朝政府倾听了主战派的声音,当初选择主战派的刘锦棠带领湘军,奔赴朝鲜一线指挥对日作战,那么,成欢之战、平壤之战、鸭绿江保卫战的历史就有可能被改写!

至少从新疆抗击沙俄侵略者的保卫战中,我们知道刘锦棠绝不是一个逃跑将军,因此,在这些战争中日本就不会轻易获胜,在朝鲜的陆路战争就不会燃烧到鸭绿江边。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选择主和派的李鸿章担任整个战争的统帅是一大致命性的失误、而任命贪生怕死的叶志超去朝鲜担任一线的军事总指挥则是另一大根本性的错误。

中日甲午战争以血淋淋的失败和惨痛的教训,告诫我们后人:在今后的战争中,我们是绝对不能任命主和派的将领去前线带兵打仗的,也绝对不能寄希望于主和派的军队去取得战争的胜利,因为贪生怕死的将领和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也是不能打胜仗的。

这也可能是中日甲午战争带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