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老年医疗保健10000个为什么(下册)
9250300000006

第6章 临床检查篇(3)

血黏度是血液黏稠度的简称。而老年人更易出现高黏血症,这是因为老年人的血管壁弹性随着年龄不断的增大而逐渐减弱,管腔会慢慢变狭窄,细胞挨着细胞,密度增高,引起血黏度增高,导致血液流动速度减慢,易发生心血管疾病;同时老年人的血液黏稠度与血浆中所含蛋白质(如球蛋白、纤维蛋白)和脂质(如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增高有关;血脂异常者易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这一点已被证实。另外,当血液中含有较多的异物(如血管内壁脱落的上皮细胞,附着于血管壁内又脱落的类脂质等)时,纤维蛋白和血小板就聚集在异物周围,并把它们包裹起来,这样就容易引起血栓,从而影响血液正常运行的速度增加血液的黏稠度。这些血栓突然流入一根较细的动脉或栓子较大时,就会把血管堵塞,造成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梗塞性脉管炎等。

10.血黏度高了怎么办

首先,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一些抗凝,降低血黏度的药物,常用的有益心酮,肠溶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腹蛇抗栓酶等;也可选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复方丹参、当归片、绞股蓝等。

其次,每天饮水量不要少于2000ml,且要注意饮水时间,早晨起床前,晚上睡觉前及每餐饭前1小时要以少量多次的原则补水,以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的黏稠度。

再就是经常选用能降低血液黏稠度的食物,这些食物有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的形成,如黑木耳、香菇、洋葱、大蒜、柿子椒、山楂、草莓、菠萝、柠檬等;具有调节血脂作用的有山楂、玉米、芹菜、猕猴桃、紫菜、海带、胡萝卜、食用醋等;类似于阿司匹林作用的抗凝食物有红葡萄、橘子、西红柿、生姜等。戒烟限酒,进行合理的饮食搭配,以清淡素食为主,尽量少吃动物内脏及其脂肪和油炸食品;控制晚餐的量和少食晕腥;多食大豆及其制品、鱼类等;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及蔬菜,有利于改善血液黏稠度,使血栓不易形成。另外,要坚持锻炼身体,做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如慢跑、打太极拳、打羽毛球、爬山等促进血液循环,只要自己重视了,相信血黏度也会下降。

11.为什么血黏度会降低

从血黏度降低的原因来看,主要与红细胞比积的减少有关,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这两类。

生理性的血黏度降低,可出现于人体正常生理的某个阶段,如:妇女的月经期、妊娠期。妊娠期由于血液容量的增加,血液被稀释,相对来说血球间的间距增大,使血流速度加快,可使血黏度降低。

病理性的血黏度降低,主要是缺血性疾病引起(称出血性低血黏症),如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鼻子出血、出血性卒中等。这些疾病的特点是血黏度降低与红细胞比积的减少成平行关系,机体失血后,组织中的水分向血管内转移的结果,使血液得到了稀释。另外,还有一些被称做非出血性黏血症,这是疾病引起的低血黏度,与慢性消耗性病理过程有关,如尿毒症、贫血症、急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等。

12.为什么糖尿病病人酮体会增高

糖尿病代谢紊乱加重时,机体内的脂肪动员和分解加速,大量的脂肪酸在肝脏经过化学反应后,产生大量的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这些酸性物质,三者统称为酮体。当酮体生成量剧增,超过肝外组织处理的能力时,血和尿中的酮体会增高。血酮体增高称之为酮血症,尿酮体增高称之为酮尿症,两者统称为酮症。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均属于比较强的有机酸,大量消耗体内的储备碱,出现体内酸性物质积聚过多,造成体内酸碱不平衡。如不及时治疗,而代谢紊乱进一步加剧,血酮体继续升高,超过机体的处理能力,便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以至于危急生命。

13.为什么血糖会降低

血糖(GLU)的临床参考值:389~611mmol/L。血糖在33~39mmol/L为轻度低血糖;血糖在22~28mmol/L为中度低血糖;血糖<17mmol/L为重度(危急值)低血糖。

血糖高固然不好,血糖低也不好。因为血糖过低会造成休克,所以不能忽视。当你感觉饿得慌、头昏、眩晕时,应赶紧喝点糖水(饮料)、吃点糖果或饼干之类的点心;如果你所处位置离医院近的话,则宜及时去医院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

低血糖有生理性的,如饥饿、运动后、注射胰岛素(服降糖药)、妊娠、哺乳期等。

低血糖也有病理性的,如垂体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功能减退、胰岛B细胞瘤等均可引起。

根皮苷可引起肾小管中毒性糖尿,造成血糖损失过多;注射胰岛素过量、胸腺淋巴体进行性萎缩、甲状腺切术后等;组织对糖的利用增加,如长期营养不良、急性黄色肝萎缩、肝炎(坏死)、肝癌、磷及砒霜中毒、糖原累积病等;血糖来源减少;肝糖原贮量不足等,均可造成低血糖,对此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14.为什么总胆固醇会增高

长期的高胆固醇饮食(如动物内脏、蛋黄)、高饱和脂肪饮食(如肥肉)、高能量饮食(如糖、各类碳酸饮料),均可使血清总胆固醇(TC)增高;从年龄与性别来看,总胆固醇水平随年龄而上升(但到70岁以后有所下降),青年期女性低于男性,50岁以后女性高于男性;遗传因素相关研究表明,总胆固醇高是有一定遗传性的;其他如长期缺少运动(脑力劳动者、公交车司机等)使体内脂肪堆积,以及长期精神紧张等,也可使总胆固醇增高。

§§§第四节与疾病相关的检测

1.为什么原发性肝癌要做甲胎蛋白测定

甲胎蛋白(AFP)的临床参考值:<20ng/ml或<20KIU/L。

甲胎蛋白是肝癌敏感而特异性高的标志物,因为甲胎蛋白被认为是和肝细胞相似的幼稚细胞所产生的。在肝癌症状出现半年前就可能在其血清中检测到,血清甲胎蛋白上升要早于影像诊断,也就是说要比B超和CT等早,故具有早期诊断,列为肝癌的首选指标。

甲胎蛋白对于肝癌的检出率约为80%(铁蛋白的检出率约为97%,有条件的话,联合检测更佳)。肝癌病人甲胎蛋白多数>500ng/ml,平均值约为1000ng/ml。良性肝脏疾病者甲胎蛋白可轻度增高,如肝硬化、肝炎等,极个别也可>1000ng/ml。甲胎蛋白浓度越高,预后越差。术后及肝移植后甲胎蛋白水平会急剧下降,如果甲胎蛋白水平未降至正常,说明有小肿瘤残余可能;如果甲胎蛋白水平下降后又升高,提示肿瘤复发。当然,有时也可见到甲胎蛋白升高但肿瘤未复发的情况。

2.为什么肝硬化病人要做单胺氧化酶测定

单胺氧化酶(MAO)的临床参考值:<36KU/L。

临床上测定单胺氧化酶主要用于肝硬化的诊断,因肝硬化时单胺氧化酶明显增高,阳性率可达80%以上。单胺氧化酶增高的程度与组织学检查的肝脏结缔组织增生或肝脏小叶结构的扭曲有密切的关系,其活力与用腹腔镜观察到的肝脏表面结节形成的过程同步。

酶活力大致正常,可见于纤维化仅存在于肝汇管区或中央静脉区;纤维化向肝实质侵入时,约半数病例酶活力增高;当汇管区之间或汇管区与中央静脉区之间结缔组织相连时,约80%病例的单胺氧化酶增高;当肝假小叶形成时,几乎所有病例的单胺氧化酶增高,而且增高幅度较大。

急性重型肝炎由于单胺氧化酶从坏死的肝细胞内逸出,可增高;慢性肝炎活动时,单胺氧化酶显示增高的倾向;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心衰引起的肝淤血等疾病,其单胺氧化酶也可升高。

3.为什么糖尿病病人要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GHb)是血红蛋白A组分的某些特殊分子部分和葡萄糖,经过缓慢而不可逆的非促酶反应的产物结合而成的。

糖化血红蛋白是一种糖基化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反映了1~2个月前体内血糖的平均水平,并可能是造成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可反映之前较长时间段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不受短期血糖波动的影响。因此,糖化血红蛋白主要用于评估血糖控制的效果,也反映糖尿病病人的微血管病变,对判断糖尿病病人的病情有重要价值。糖尿病病人要定期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4.为什么有些疾病要测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CRP)的临床参考值:0.068~8.2mg/L。

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所谓急性时相蛋白,是一种被称为“损伤诱发的、肝脏产生的血清糖蛋白”。在炎症组织损伤后,C-反应蛋白迅速增加,并随损伤的下降而恢复,它具有激活机体内一种被称之为补体的物质,并具有促进吞噬的功能。因此,在不是特异性的抗感染方面可能起重要作用。但病毒感染时,C-反应蛋白一般小于7mg/L,细菌感染时一般大于8mg/L。当高于100mg/L可认为白血病病人有感染。此外,在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心肌梗死、溃疡性结肠炎、风湿病、各种细菌病原体感染等,C-反应蛋白都可增高。

5.为什么肝脏疾病要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两酶的临床参考值均为<40U/L;危急值为>9000U/L。

肝脏内进行的多种代谢,是靠细胞富含的多种酶进行的。当肝细胞受损或破坏后,那些酶包括血清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就释放到血液中去,我们就能在血清中检测到,正常血清中这种酶的含量是不高的。检查肝脏疾病最常用的转氨酶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这两种酶的测定是弥漫性肝细胞受损害的敏感指标,因为它们的活性增高,所以肝细胞受损后,首先反映的就是这两种酶。但不足之处是缺乏器官的特异性,换句话说,也就是其他器官有病变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也会增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反映的肝实质损害的特异性比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高,其血清测定值>400U/ml,提示急性肝细胞受到损害,如病毒性肝炎、药物等,也可见于肝外胆管阻塞,但较少见。

6.为什么疑有心肌梗死的病人要做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广泛地分布在人体各组织器官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在体内分布的量由多至少依次是:心脏≥肝脏>肌肉>肾脏。当心肌受损时,这种酶就释放到血液中去,使其含量超过参考值。心肌梗死发病后6~12小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显著增高,增高的程度和受损的程度成正比,严重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可>200U/L,发作后3~5天恢复正常。当然,发生心肌梗死时还有其他的指标要检测,如血清醛缩酶(ALD)、血清肌红蛋白(Mb)等。

7.为什么用阴道上皮及脱落细胞的形态可推测卵巢功能

阴道的发育和周期性改变,受卵巢内分泌的影响,阴道上皮的改变受成熟期卵泡产生的激情素(又称卵泡素)所影响,底层细胞的增生渐渐演变为中层细胞,再演变为表层细胞,继而整个上皮层变厚,并产生角化,此时角化的细胞变的很薄,细胞层的厚度与激情素的水平成正比。年轻妇女由于卵巢功能处在旺盛期,表层细胞以微密核为主,且细胞层较厚,激情素水平自然就高,而绝经期的妇女由于卵巢功能已衰退,细胞不再演变,以低层细胞尤以内底层的细胞为主,此时的激情素水平呈低落或极度低落状态。

8.为什么冠心病病人要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临床参考值:>1.04mmol/L(400mg/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好胆固醇,它是对抗动脉硬化的。若其增高,可以限制动脉壁胆固醇沉积的速度并促进其清除;如果降低,则是临床冠心病的先兆,且能促进动脉壁粥样硬化的发展。已有资料证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心病的关系: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冠心病发病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冠心病发病率就高。有很多研究者还报告冠心病病人即使血清总胆固醇正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降低,因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近年来倍受重视。

9.为什么冠心病病人要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临床参考值:<3.12mmol/L(1200mg/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它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若其增高,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就加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通常是同时测定的。过去只测血清总胆固醇用来估计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但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也受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影响,因此现在建议最好采用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替血清总胆固醇,以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指标。

10.为什么多种癌要检测癌胚抗原

癌胚抗原(CEA)的临床参考值:不吸烟者CEA≤2.5mg/ml;吸烟者<5.0mg/ml。

癌胚抗原是一种糖蛋白,存在于胎儿的消化系统,如肝、胃肠道、胰腺等组织内,由细胞膜脱落进入血液,出生后下降。正常人血清中癌胚抗原的含量很低,发生癌变时含量增高,对结肠癌(大多数结肠癌也能合成癌胚抗原)、直肠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等有一定的检出率。癌症晚期病人或肝转移病人,癌胚抗原浓度可逐步增高。直肠息肉者的癌胚抗原可呈一过性增高,息肉摘除后,可自行降低。癌胚抗原也存在于体液中,有恶性肿瘤时,可先于血清出现高值。许多早期胃癌病人的胃液中,癌胚抗原可异常增高。癌胚抗原在判断恶性肿瘤方面比较有价值,如乳腺、生殖系统患有恶性肿瘤时,癌胚抗原>20mg/ml。晚期结肠癌病人癌胚抗原可增高,无早期诊断价值。在癌症术后或化疗后,癌胚抗原可降至正常;如癌胚抗原正常之后又增高,预示癌的复发或有转移的可能,因此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要注意的是,癌胚抗原还是一种广谱的肿瘤标志物。

11.为什么肺癌病人要做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

肺癌病人除应进行X线、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外,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因取材方便、成本低及对人体无损伤,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检查方法。其阳性率可高达85%左右,假阳性率不及1%。其阳性率与选择标本有关,标本取得好(要从深部咳出痰),阳性率随检查次数而增加。第一次痰的阳性率可达41%左右,至第4次时高达85%左右,因而建议对可疑的肺癌病人应多做几次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至少不要<3次,当然能做6~7次则更好。此检查适用于体检筛查,可先于X线检查而确诊。痰细胞学诊断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符合程度高,小细胞未分化肺癌约为79%,腺癌为80%~95%,鳞癌约为91%;接近较大支气管和与其相通部位的中央型肺癌(特别是伴有血痰)及周围型肺癌伴空洞者,痰中找到癌细胞的机会更多。

12.聚合酶链反应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