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溪穴:“太”是“大”的意思,“太溪”即“大的河流”,是人体的“蓄水池”,“开闸放水,滋养全身”。阴虚火旺也是失眠的原因,可按揉太溪穴。太溪穴属足少阴肾经经穴,部位在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是一个大补穴。每天按揉3~4次,每次3~5分钟。
(2)有失眠的人睡前揉几分钟照海穴,不仅能滋阴降火、补肾益气,而且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个好觉。照海穴属足少阴肾经经穴,部位在内踝下缘的凹陷中。坐在床上,将两脚心相对,找到照海穴,用大拇指用力往下摁,摁时不要讲话,等感觉到口腔里有唾液时,即把它咽下去,揉摁3~5分钟。
(3)对于偏阴虚体质(如手足虚热、感觉烦热)的失眠者,按摩太冲穴大有好处。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经穴。用大拇指在大脚趾和第2脚趾之间往上移动,摸到有脉搏跳动感觉的部位即是太冲穴,以有酸胀麻之感为佳。每次睡前按摩10分钟,对睡眠大有帮助。
16.为什么高血脂病人睡前要“五忌”
高血脂极易引起动脉硬化、高血压、脑梗死、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等病症。因此,患有高血脂的病人除控制饮食降血脂外,还要注意睡前五忌:
一忌枕头太高。头部铺垫过高,颈部肌肉和韧带过度牵拉,会挤压颈部血管,阻断血流,造成供血不足,容易导致脑梗死。
二忌吃得过饱。饱餐后胃肠道内过多的食物会导致全身血流集中在胃肠道,心脑血流则相对减少,容易引起脑梗死、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三忌服用大剂量安眠药、较强的降压药或血管扩张药。这些药物会减缓血流,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容易引起大脑灌注障碍,导致缺血性脑卒中。
四忌酗酒。酗酒后,血浆及尿中儿茶酚胺含量迅速增加,因儿茶酚胺是升高血压的元凶,加之高血脂病人容易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这样血压迅速升高,就可能导致卒中甚至猝死。
五忌大量抽烟。烟毒可使血管痉挛收缩,血压升高,使血小板易于聚集形成栓塞,会引起冠心病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第二节四季养生
1.老年人春季怎么进行养生保健
中医学认为,春季是生发的季节,天气由寒转暖,气候冷热变化较大,各种生物萌生发育,显出勃勃生机。老年人春季的养生保健要根据春令之气升发舒展的特点,宜导春阳之气,以保障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慎防感冒春天气候多变,乍暖乍寒,尤其是早春时节,常有寒潮侵袭,气温骤降;再加上人体的皮肤已开始变得疏泄,对寒邪抵御能力有所减弱,老年人很容易伤风感冒,并由此引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疾病。因此老年人要随时注意增减衣被,出门要戴口罩,切忌过早脱去冬衣。
(2)注意饮食调养春季,老年人极易上火,表现为小便赤黄、便秘、舌苔发黄等。肝火上升,致使肺阴更虚,肺结核等病容易乘虚而入。因此老年人饮食宜清淡,可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如春笋、菠菜、荠菜、芹菜等。另外,用鸭梨、荸荠去皮煮水喝,可清热、润肺;胃肠消化不良者,可多吃萝卜,以理气、化痰、和胃。
(3)睡眠充足春季,老年人常有困倦之感,早晨不易睡醒,白天则昏昏欲睡。这是因为春季气温回升,人体活动量增加,体表末梢血管开始舒张,体表血流量增大,使脑部的供氧量显得不足,从而产生“春困”现象。为此,老年人要积极做好身体的协调适应工作,每天宜早起,到空气新鲜的户外进行锻炼。每天最好午睡1个小时左右,以补春困睡眠之不足。
(4)调适心情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一派生机,最有利于人体吐故纳新。老年人要适应春生之气,调适心情,保持恬静、愉悦、舒畅的精神,避免恼怒之念,使肝气保持正常的生发,这对夏季防病养生也极为有利。
2.老年人夏季怎么进行养生保健
夏季是一年四季中气温最高的季节,也是老年人感觉最不好过的季节。按照中医的观点,夏季人体温度趋向体表,形成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这时,人体生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往往容易遭到破坏,从而引起多种疾病。老年人夏季养生保健要注意以下几点:
(1)起居有规律夏季,气候炎热,阳气旺盛,人体消耗增大。在高温天气的影响下,人的反应变得迟钝,注意力不易集中,精神变得委靡。年老体弱者更觉得无精打采,懒散贪睡。此时,要注意保持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做到“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清晨早起后,到户外做适当的运动锻炼,以振奋体内阳气,促使气血运行通畅;午后要适当休息,以保持充沛精力。
(2)讲究饮食卫生夏季因气温高、湿度大,各类病菌容易滋生繁殖,造成食物污染。老年人饮食要清洁卫生、清淡可口,宜少吃大鱼大肉和辛辣食物,同时要忌食生冷食物。夏令冷饮品种多,可适量饮用,但不宜过量。
(3)降温防湿,谨防中暑夏季暑湿并袭,人易出汗,外出时要戴好草帽或打晴雨伞,避免烈日暴晒,出汗后的湿衣服也不可长时间穿着。老年人夜间纳凉时不可在电风扇前久吹,也不要在露天阳台上乘凉过夜,夜卧一定要用遮盖物,以防风邪侵袭,出现头痛、腹痛、腹泻、关节不适等症。
(4)保持精神愉快暑热季节,热气蒸人,人体节律、气血运行都要与环境相协调。此时,老年人宜静心、养神,避免情绪激动,生发肝火。如肝气过盛,轻则影响脾胃,使食欲不振,重则全身气血上涌,出现头晕、目赤、耳鸣,甚至会引起昏迷。
3.怎么看待夏季养生中的“君、臣、使”
中医认为“心气通于夏”,也就是说在炎炎夏季,人体的心火会很旺。用现代的观点解释是,夏季人体的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心脏负担加重,再加上大量出汗,血液黏稠度升高,容易导致缺血或心脑血管堵塞,出现胸闷、胸痛、气短和眩晕等症状。这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以养心为“君”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大怒、大喜和大悲。
(2)以饮食为“臣”中医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统一,因人、因地、因时地保持膳食习惯。夏季可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和适量水果,增加含钾、钙的食物和豆类制品的摄入量。
(3)以运动为“使”根据个人情况,保持适度的运动。例如,坚持每天晚饭后散步1.5小时左右,对于调节血脂、血压和血糖都大有裨益。
4.夏季怎么预防血液黏稠度增高
心肌缺血、脑缺血、脑血管堵塞、心肌梗死等疾病与血液黏稠度(简称血黏度)增高有关,这一类疾病最容易在天热时发生,特别是7~8月份是该病的高发季节。当血黏度增高时,血液流动缓慢,机体组织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相对减少;当血黏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血液会出现凝集块,造成血管栓塞,从而引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防止天热血黏度增高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早、中、晚多饮淡茶水或凉开水。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病人来说,除了饮凉水之外,还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药物,坚持在夏季使用,以预防缺血性心脑疾病的发生。
5.为什么要拍“窝”防夏病?怎么进行
炎炎夏季,人们容易出现头晕、口渴、恶心等症状。为了预防夏季高温病,可多拍打拍打身体的“窝”,因为“窝”往往是气血运行的枢纽处。
(1)腋窝俗称“胳肢窝”,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穴位,叫极泉,位于腋窝顶点有脉搏的地方。拍打的具体方法是:左臂上提,手掌向上,用右手手掌拍打左腋下;再上提右臂,用左手手掌拍打右腋下。每次拍打30~50次,反复5遍。
(2)腘窝位于膝关节后方正中,屈膝时呈菱形。如果有中暑迹象,可拍打腘窝,具体方法是:取坐位或俯卧位,自己或请家人用两手虚掌着力,连续不断地拍打两侧腿弯部即腘窝处。可反复拍打100~200次。
(3)肚脐肚脐是神阙穴所在位置,为人体真气的宅室。如果经常配合按摩或自我按摩这个地方,可起到调畅经络的作用。具体方法是:取坐位或仰卧位,两手虚掌着力,腕关节固定或微动,以肘关节的屈伸活动为中心,用前臂连续不断地拍打肚脐100~200次。拍打可在腹式深吸气后进行。
(4)腰骶窝即人体腰骶部形成的“窝”。拍打这个部位时应取坐位,上身略前俯,两手虚掌着力,纵向或横向连续拍打腰骶部,反复3~5遍。
拍打时的力量应由轻而重,再由重而轻,连续反复好几次。另外,拍打时要注意平稳而有节奏,拍打后迅速提起。
6.为什么夏天刮痧不如刮刮手心
夏天天气炎热,皮肤容易晒伤,加上多次洗澡,导致皮肤柔弱,刮痧就很容易受伤。由于夏天心神被耗,会引起疲劳,而手掌中心是心包经穴位,经常用手指刮刮或按按这个穴位,可利于调节经络,起到镇静、收敛心气的效果,对缓解疲劳也很有好处。还有,没事的时候可以敲打敲打风池穴(在颈部正中大筋外缘凹陷处与耳垂齐平的位置),也有充盈肺气心气、缓解疲劳的作用。这两种方法操作起来很简单,在次数和力度上也没有太大的限制。
7.老年人秋季怎么进行养生保健
进入秋季,气温开始下降,气候变得干燥。尤其是老年人,代谢能力较差,既怕冷,又怕热,对变化较快的气候往往难以适应,病邪极易侵入机体,从而导致燥咳、气喘、胸痛等疾病。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
(1)生活起居和精神情绪要与自然界秋收潜藏的气候变化相协调中医认为秋天阳气开始敛降,阴气渐转旺盛,这时老年人应早起早卧,适当进行体育活动。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成长。这样才能使肺气得以舒展,五脏气血得以顺畅。此外应尽可能避免剧烈运动与强体力劳动而大汗淋漓,耗伤阳气。由于气候干燥,秋季老年人以少洗澡为宜,以免因皮肤干燥而发生皮肤瘙痒症。深秋时节,气温骤降,老年人要格外注意保暖,避免外邪侵袭,阳气外泄。衣被要随季节及时增减,不急于添加衣服,以增强人体抗寒和抗病能力;另一方面对体质虚弱者、老年人,要充分注意保暖,在气温骤降的情况下适时增加衣物,避免外邪侵袭,阳气外泄。再者要养成开窗而居、露头而睡的习惯;夜间入睡后,腹部要盖上被子,以防受凉。在精神情绪方面,要安宁平静,如果过度兴奋激动,会使阳气浮动,可能引起疾病。
(2)调整饮食,注意补肺养肾立秋以后,空气逐渐干燥,人的皮肤黏膜水分蒸发加速,容易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咽痛、头痛、手足心热等现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症;同时秋季津液亏损,也容易损伤肺肾阴液,导致肺肾受伤。因此,秋季饮食一方面要重视补充足够的水分,还要注意平补肺肾二脏,以保证五脏功能的正常运转。为此立秋后每日应增加水分的摄入,多吃新鲜果蔬,少吃油腻煎炸烧烤之品,并尽可能少地食用葱、姜、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防加重秋燥症状。可多选新鲜汁多的萝卜、黄瓜、冬瓜、番茄以及甘润养阴的葡萄、西瓜、梨、香蕉、广柑、椰子汁、白木耳、山药、藕、柿子、芝麻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
还应注意不要贪凉喜冷,尤其是平素阳虚有寒者更应谨慎,但也不宜多食过热之物如羊肉、黄鳝、辣椒、生蒜、酒类等。因为热性食物易使体内阳气大动,而不能潜藏,久而久之导致阴虚之病。入秋后大量瓜果上市,但“秋瓜坏肚”,因此瓜果虽甜美,却不可多食,否则会有损脾胃的阳气。
(3)闭目养神,收聚精锐秋季秋高气爽,是老年人闭目养神,收聚精锐的大好时光。此时,老年人可到公园、郊野、山林等花木繁茂、宁静幽雅之地,做做闭目养神的气功:闭目,先放松眼肌,再放松面部,放松心胸,精力即从面部肌肉喷涌而出,眼睛也会变得有神。
8.为什么深秋时节老年人“秋冻”要量力而行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的养生保健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凉”,秋气肃杀,天气渐凉,这时加强防寒的“秋冻”锻炼,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呼吸道疾病。
但是,由于深秋时节气温变化大,温差、风速、大气压都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凡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在深秋季节则不但不应该“秋冻”,相反还应该注意保暖;随着天气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以免旧病复发而影响身体健康。身体调节功能已较差的年老体衰者,以及有支气管疾病、哮喘、冠心病等病史的人均不宜“秋冻”。因为这些人一旦着凉、感冒,就很容易旧病复发或使病情加重。所以“秋冻”应因人而异,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条件即抗寒、抗病能力量力而行,不可急于求成。
对于“秋冻”的理解,不应只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还应从广义上去理解,诸如运动锻炼,也要讲求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而无论哪种项目,都应注意一个“冻”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时,即可停止,以保证阴精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9.老年人冬季怎么进行养生保健
冬季气候寒冷,草木凋零,虫兽藏匿,万物生机潜伏,处于收藏状态。祖国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因此,老年人在冬令时节应特别注意蓄养阴精,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
(1)早睡晚起,收藏精锐冬季寒冷,尤其是早晚气温低,寒邪之气极易损伤人体,老年人应避之。即使有晨练习惯者,也应比春夏时节晚起一些。晨练一般应在太阳升起稍高后再进行,运动项目宜选择缓慢柔和、肌肉能协调放松、全身能得到活动的慢跑、散步、气功、广播操、打太极拳等。
(2)注意保暖,慎防冻疮老年人抗寒能力差,平时要注意保暖。俗话说:“寒从脚下起。”人的双脚远离心脏,血液供应较少,加上脚上的皮下脂肪少,保温能力差,所以冬季特别容易脚冷。双脚一旦受凉,极易引起感冒及其他疾病。此外,外出要戴好手套和耳套,避免受冻得冻疮。
(3)加强饮食调养冬季机体处于封藏状态,阳气不致妄泄,脾胃机能亦较健旺,因此正是养阴滋补的大好时机。针对老年人冬季阴精亏损、阳气不足、四肢不温的体质状态,可选用产热高、富有营养、味浓色重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牛肉、瘦猪肉、鸡肉等。此外,像糯米、黄豆、桂圆肉、黑芝麻、核桃仁等,都是冬令补心气、固肾精的佳品,可多吃些。
(4)节制房事,蓄养阴精中医认为,冬季主闭藏,人的肾脏也主闭藏。人的性机能和生殖力均由肾脏所主持,因此,冬季尤其要注意保养肾精,节制性生活。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老年人仍有性欲,所以冬令节制房事仍是十分必要的。
10.冬季心血管病病人怎么保健康
冬季是心血管病,尤其是卒中、冠心病和肺心病的多发季节。这是由于冬季气温低,温度变化大,而寒冷可致人体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使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高,这两者是发生卒中以及冠心病发生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为此,心血管病病人在气温下降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四点:
(1)防寒保暖入冬后,要及早穿戴保暖服装鞋帽,特别在寒潮袭来气温骤降时,更要及时增添衣服。在饮食上,应多吃些产热量高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鱼、鸡、乳类和大豆制品。早餐宜食用热饮料,既能驱寒暖身,又可增加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