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905500000023

第23章 比肢体暴力更可怕的精神暴力 (2)

文文的主要带养人是奶奶,奶奶性格内向,对文文的限制过多,比如不允许到沟里玩、不允许到斜坡上玩、不允许……总之是很多的不允许。奶奶还喜欢在旁边念念叨叨,总想左右文文的想法。文文的爸爸则保护过多,有一次,周周爬到约1米多高的石头上(大人完全保护得到),文文也跟着爬了上去,文文妈牵着她的手,文文爸在旁边担心得不行,“快让文文下来,小心摔跤!”看到周周坐在吊环上荡秋千(吊环离地大约有1米多高),文文爸惊呼“你们胆子真大”。其实不是我们胆子大,而是根本不危险,周周两只手抓得紧紧的,从来没有掉下来过,就算掉下来我们也可以接到。有一次,文文嘴角摔了一道小口子,不到米粒大,也不深。文文妈妈觉得没什么,文文爸则急得不得了,送到社区诊所缝了一针。文文爸不准文文做任何看起来有点“小危险”的行为。

文文妈为了改变文文胆小的性格,在文文2岁半时就送她去了幼儿园,这是一家教育理念比较科学的幼儿园。随着交往的增多,文文爸妈和我们逐渐熟络,交流也多了。文文妈的教育方式比较放手,但文文爸不放手,过度保护、包办代替(文文4岁了,吃饭还靠喂)。我对文文爸说,孩子的胆小就是因为家长的限制过多、包办代替、过度保护导致,孩子其实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对孩子应该“放养”,不应该“圈养”。文文爸亲眼看到我们是如何对待周周的,逐渐接受了我的这些观点,态度慢慢转变了,对文文放手了许多,对一些有点小危险的游戏(比如爬高),只要周周被允许,文文也能被允许参加了。文文奶奶也有了一些转变,限制不再像以前那么多。随着家人教育态度的转变,文文的胆子逐渐变大了,不仅和我们打招呼,而且还会主动和我们说话,和周周在一起更是说个不停,性格变得开朗活泼了。

由此看来,孩子的胆小先是成人出了问题,如果一心想着怎么纠正孩子的胆小,就好比头疼医脚,搞错了地方。若想让孩子不胆小,先得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胆小的孩子有几种类型:

不敢冒险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性格活泼开朗,也乐于与人交往。但是他们谨小慎微,害怕未知的事物,不敢尝试新的东西,不敢冒险,不敢玩游乐场的大型玩具。

2岁半的苗苗聪明活泼、乖巧懂事,逢人就叫,大家都喜欢她。有一次,周周带了一只小鸭子到草地上玩,很多小朋友好奇地围了过来,摸摸小鸭子,和小鸭子打招呼。苗苗远远地看着,不敢过来。我热情地向她招手,“苗苗,快来看看小鸭子呀,真可爱。”苗苗哇的一声哭了,任凭我们怎么解释小鸭子是如何可爱、是不会伤害她的,她都只是摇头,躲得远远的,不敢尝试去接近小鸭子。不仅是小鸭子,苗苗害怕所有不熟悉的事物,比如小乌龟、田螺、虫子等,甚至连看到风吹动石凳上的树叶、月亮出来,她都会害怕。每次到公园,苗苗都不敢玩游乐场的玩具。

怯于交往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性格内向,不敢与人交往,在家里话还比较多,到了外面就“金口难开”了,更不敢在人前表现自己,如有不熟悉的人和他打招呼,他可能理都不理别人。但是,他们的内心还是很希望和同伴接触的,通常能和伙伴们一起玩,但就是不肯说话。

文文以前就是属于这种类型。

畏缩孤僻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性格内向,既不敢与人交往,也不敢尝试新事物,对未知的人和事都非常排斥。不合群,内心不快乐,通常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笑容。

在一次聚会上,我看见过这样一个孩子,他叫豆豆,3岁9个月。别的孩子欢声笑语吃着玩着,他毫无表情地依偎在爸爸身边,目光呆滞。周周走过去和他打招呼,“豆豆哥哥好。”并伸出手要和他握手。豆豆警觉地往后靠,用一种排斥的眼神看着周周。豆豆爸笑着说:“妹妹叫你呢,和妹妹打个招呼呀。”豆豆不理周周,眼睛不敢直视,躲到爸爸的身后。

后来,我们去游乐场玩轨道赛车,豆豆和周周坐前后排,车子开动,周周兴奋得大叫,丝毫不惧怕。豆豆吓得好像要哭的样子,但是强忍住没哭出来,脸上满是紧张和恐惧。从轨道车上下来后,豆豆再也不敢玩任何一种游乐玩具,包括非常安全的海洋球。孩子们在聚会上玩得很开心,唯独豆豆,游离在欢声笑语之外,脸上没见过一丝笑容。

后来,我又好几次遇见过豆豆,从来没有见他开心地笑过。就算玩得非常开心的时候,他的笑也很勉强,就是牵动一下嘴角。

以上只不过是说了几个胆小孩子的典型,事实上在我从教多年的生涯中,遇见过不计其数的胆小的孩子,这些孩子的胆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天生胆小,而是由于不当的教育造成的。

过于限制。比如,在户外玩时,孩子喜欢到沟里、斜坡、石头上等地方去玩,大多数家长会找各种理由拒绝,如那里危险、很脏、会摔跤等。苗苗的外婆就是这样,限制苗苗做一切不合自己意愿的事情。苗苗想玩沙,外婆说:“沙子会弄到你眼睛里面。”苗苗想闻闻花坛里的月季花香,外婆大喊:“别靠近,会刺到你!”孩子想收拾碗筷,家长就说:“别动,别摔碎了!”等等。这些限制实际上在暗示孩子:处处有危险。所以孩子对未知的事物感到有威胁,不敢去尝试。

过度保护。家长非常紧张孩子的安危,不敢让孩子做出任何一点冒险的行为。文文爸就是这样,荡秋千不敢让文文荡得太高,稍稍高一点就大喊:低一点,会摔跤。不敢让文文爬攀登架,怕摔着。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变得异常脆弱,经不得一点风雨,不敢与外界接触。

没有安全感。豆豆就是这样,小时候在外婆家长大,父母不在身边,没有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外婆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经常对孩子吼,孩子心里充满恐惧和压抑。另外,家庭不和、经常变换带养人和生活环境,也会让孩子安全感缺失,使孩子产生恐惧感,从而变得胆小。

与外界接触少。孩子的生活范围太小,接触外界的人和事都比较少,由于和别人交往的机会少,孩子怯于与人交往。

受家长尤其是主要带养人的影响。如果家长性格内向,比较被动,不主动与人交往,孩子潜移默化会受到影响,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胆小的孩子适应能力较差、缺乏探索精神,并且自信心不足,尤其是畏缩孤僻型的孩子,内心很不快乐,有一定的心理偏差,应该引起家长重视。

如何才能改变孩子的胆小行为呢?

首先,家长得先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改变过度限制、过度保护的教育方式。孩子的某些看似危险、破坏性的行为实际是他在探索世界,应该鼓励孩子探索。全家保持一致的教育态度,给孩子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不要这也不许那也不许。尊重孩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不要简单粗暴,更不要威胁恐吓孩子。

其次,帮助孩子建立稳固的安全感。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不要当着孩子吵架。家长更不要把孩子扔给老人或保姆,一定要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抽时间给孩子长时间、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安全感建立得比较好的孩子,大都乐观自信。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主动和小朋友交往,比如,碰到不认识的小朋友,鼓励孩子过去打招呼。扩大孩子的视野,多接触陌生人,多接触外界。

最后,给孩子时间,耐心等待孩子的转变。不要急于改变孩子的胆小行为,更不要当着孩子议论孩子的胆小,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应该忽略掉“胆小”这一缺点,抓住孩子某一次细微的改变及时鼓励。

重点提示:

孩子胆小主要表现为不敢冒险、怯于交往、畏缩孤僻,有的是天生的,也有的是后天成人教育小孩不当所导致的。孩子胆小首先家长应该自我检讨:胆小与家长对小孩限制过多、包办代替、过度保护有很大关联。孩子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当大人经常暗示孩子“这个世界很危险”时,孩子就会过度自我保护,对什么事情都怕,都不敢接触。孩子的某些看似危险、破坏性的行为实际是他在探索世界,应该鼓励孩子探索。

不要急于改变孩子的胆小,更不要当着孩子议论孩子的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