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在路上
8562600000022

第22章 新闻作品(20)

表示吊钟、铛铛、铙,单圈“○”表示铰、鼓、钹,以符号的距离远近表示时值的长短。演奏时,一般是一人一件法器,与唱念、笛笙等乐器合奏,众僧共同唱念,主要用于祝圣迎佛、大型集会等法事。

由于渣渣子的记谱方式发源于佛门,它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记录佛经念唱节奏、音符和所用法器种类的一种特殊方法。它对研究佛教音乐和我国古代工尺谱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佛教音乐“渣渣子”之所以能够在平罗流传至今,和曾经在寿佛寺参禅修行过的历代高僧极有渊源,因为他们都是佛教音乐“渣渣子”的念唱、演奏高僧。

传承“渣渣子”的历代僧人有:明末高僧理义法师-通柏老和尚-心僖和尚-广煜和尚-含秀和尚-妙洁-释续早-释寂念等。他们用口传心授的方式,让这项佛门音乐传承至今,流传于宁夏全境,内蒙古磴口,甘肃平凉,陕北西部等地区。

在今天的平罗,佛教协会副会长徐建业已成为传承了“渣渣子”念唱演奏技艺的极少数人之一。

北武当庙寿佛寺留存的佛教音乐原有工尺谱800多首,“渣渣子”谱300多首,但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现在仅存的只有僧人师徒口传心授的常用曲谱几十首,即使在《中国民族音乐集成》中,也少有记录。随着简谱、五线谱的普及,渣渣子已逐渐被淘汰和遗弃,只是在一些丧葬活动中使用,已濒临灭绝。如果不能尽快给予抢救、保护,渣渣子必将随知者的故去而灭失。

辉煌五十年

——平罗五十年发展成就综述

王鹏

五十年风云激荡,五十年步履铿锵。我们在前进中创造,在创造中前进。五十年的艰辛与坎坷,五十年的辉煌与梦想,我们用改革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我们用开放的情怀托起希望的土地。

五十年,平罗人民以时不我待的胆识和气魄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发展征途上谱写了一曲曲气势恢宏的壮丽凯歌,实现着历史性的跨越。

身披2010年金色阳光,感受平罗五十年的发展成就,我们清晰地看到:五十年来,平罗人民饱含信心,迈着坚实的步伐,已经走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通衢大道。

同期声:仇县长

五十年来,平罗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字幕)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0.66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64.94亿元;县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1000.7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112000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427元增长到2009年的1219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84元增张到2009年的5431元。

1978年,全县工业企业只有十几家;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78家,高新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高;1978年,平罗的粮食尚不能完全自给,三产业没有起步,如今平罗农业已经向产业化迈进,瓜菜、枸杞、制种、生态水产、设施农业、清真牛羊肉等特色农业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大幅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41亿元,三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69.05∶16.7∶14.25调整为2009年的6.01∶62.1∶21.89。

五十年来,平罗的招商方式不断改变,引进落地一批投资额度大、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的优质项目。2009年引进对外招商项目13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9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37个,比2008年增长17.8%。

五十年来,谋发展、快发展的铿锵鼓点催生了平罗这块沉寂土地上的勃发之芽。于是,就有了被誉为煤中之王的“太西乌金”源源不断流下山来;于是,就有了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声声轰鸣彻夜不息;于是,就有了厂房林立、工业企业星罗棋布的工业园区。

当改革开放的春天吹临平罗时,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平罗,依托丰富的煤电等资源优势迅速崛起在塞北大地。短短数年间,与时俱进的平罗人依托巨大的资源优势,使有着数千年农耕历史的平罗第一次有了工业;短短数年间,平罗人在寸草不生荒无人烟的茫茫盐碱滩沙窝里创写了工业发展史上的辉煌。以煤为主的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并发展壮大,电石、硅铁、双氰胺、焦炭、活性炭、造纸等行业得到了空前发展。

如今,历经迷惘和徘徊的平罗从县域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立足国家产业政策、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擂响了复兴战鼓,吹响了产业聚集集结号:凭借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良机,重振工业,平罗向着更好、更快的目标冲刺!

未来五年,平罗将加快煤基碳材产业、精细化工产业、特种合金产业、装备制造产业、能源化工产业、新能源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等7大产业发展,建设全球净水活性炭生产研发基地、亚洲碳素电极生产研发基地和国内合金材料生产基地,积极打造自治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能源化工北翼核心区、新能源产业示范区和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产业布局的背后,是资本和技术的集聚,是现代经营文化和管理理念的整合。中粮大米、汇源果汁、雨润羊肉、野娇娇休闲食品、登海种业、君功机械、银晨太阳能、亚龙管件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通过招商引资落户平罗。这些大项目、大品牌的引进催生出新的产业链,必将形成大产业。

在激情与胆识的碰撞中,平罗正全力搭建“投资洼地”作为哺育工业的襁褓,平罗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经过内核裂变后平罗工业意气风发,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中实现着新的突破。

同期声:企业家

五十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多予、少取、放活,好似春风化雨,给平罗农业生产注入了活力。从粮食直补、综合直补“两补贴”,扩大到“四补贴”,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平罗财政实际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逐年增加。平罗县委、政府认真贯彻国家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落实兑现退耕还林还草、粮食、农机具、良种、柴油、农村义务教育等补贴政策,仅2007年,各项补贴资金就达到1.2亿元,广大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五十年来,尤其是这几年来,平罗优势农产品的发展不断壮大:全力打造全区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县品牌,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26万亩;制种业有了长足发展,已建成制种基地10万亩;突出清真品牌特色,清真牛羊肉向着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方向迈进;大力发展枸杞产业,优质枸杞种植面积将达到10万亩;水稻旱育、旱播稀植基地已经建成,平罗已经成为全区的优质粮种植基地;明月湖、翰泉海、威镇湖等81个大小湖泊为平罗生态水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水产面积达6万亩,已经成为宁夏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生态淡水鱼养殖基地。

五十年来,平罗县的决策者们始终围绕破解“三农”难题做文章。为了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壮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2005年,敢为天下先的平罗人在全区率先实施农村土地信用社试点工作,让农村闲置的土地得以盘活带来收益,为农民增收另辟蹊径。平罗的实践得到了中组部和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成为全国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的典范。

平罗县委、政府还运用现代工业理念、市场经济理念统筹城乡发展,用工业反哺“三农”,城市反哺农村的方式进行村企合作化实践,鼓励、支持村队以资金、土地、房产入股等方式与企业合作,兴办二三产业等经济实体。村队企业化

试点实现了村集体、农民、企业三方获利共赢的目标。

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平罗城镇化水平的步伐,平罗的城市化率已由1978年的11%提高到2009年的43%。

同期声:农民

如果要为平罗的五十年提炼关键词,那么“民生”无疑会当选。五十年来,“民生”概念在不断地细化,范围在不断扩大,改善民生的措施也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升华。“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一系列民生实事的背后,是县委、政府一系列重大民生政策不断出台。民生小事真正成了政府大事。回眸五十年,“民生”正在成为一道全县百姓共享的“丰盛大餐”。作为和谐社会发展的目标,“民生”的不断改善正在成为平罗各级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生动实践。

五十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平罗县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新一届县委、政府提出:大力实施民生战略,从实际出发,有重点、分步骤地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使平罗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裕、幸福、和谐。

民生所系,改革所系。从2004年起,财政连续3年出资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再就业。城镇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03~2007年,累计实现新增就业1732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3.6%。县人民政府投入教育的各项资金不断增加,仅2009年县人民政府用于教育的各项资金比上年增长60.35%。全县生均教育公用经费不断增长,小学生达到730元,初中生达到了952元。

枯燥的数字,承载着民生,凝聚着民心。在一个个数字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关乎民生的实际问题逐项得到解决;在一项项善政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百姓的笑脸。

同期声:群众

平罗,黄河穿境而过,天然湿地、湖泊星罗棋布,72连湖在西部半干旱地带更显空灵大气、独树一帜。

昔日因水患肆虐而闻名的天河湾,如今变成了崭新的亲水景点。曾经寸草不生的西大滩,如今正在成为滨河景观。小西湖、明月湖、瀚泉海、威镇湖似一串耀眼的明珠,让平罗平添了几分灵秀。

耸立的陶乐黄河大桥是平罗新的标志性建筑。黄河东岸以沙漠文化旅游为核心的平罗东部特色景观区,与兵沟汉文化旅游区遥相呼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多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致!

全国AAAAA级景点——沙湖,似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在山拥水抱间增添文化之底蕴,以太湖之浩渺、西湖之秀丽向人们展示着她迷人的风姿。水域经济、亲水文化让平罗与众不同。

得黄河之利的平罗及其民众们,以他们独特的亲水情结,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家园,让太西煤的故乡更美好。再现“杞树珊瑚果,兰山翡翠峰”的人间美景,正在成为我们自觉的响应。

具有悠久文明传承历史的平罗,呼唤着人文道德的重构,呼唤着城市精神的重塑,以铸就平罗的灵魂和脊梁……

而今,“六百工程”实施,600多个“三德模范”活跃在街巷村落,城乡处处盛开着文明之花。而这,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历史悠久的平罗,有着丰厚的人文积淀。古长城、夏离宫遗址、田洲塔、钟鼓楼、玉皇阁,散落的文明遗迹,清晰地勾勒出平罗文明演进的脉络。

作为历史文明的承载者和创造者,平罗如今正成为连接古今、融合文明的导线。平罗秉承着传统,并保持着个性的创新。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呼包银、乌金三角区、陕甘宁经济区、黄河金岸城市带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呼之欲出,为平罗的产业聚集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1世纪的平罗,正以“始于足下”的行动,实现着“千里之行”的抱负。融入周边经济圈,进而逐步辐射周边,向区外拓展,平罗有望迅速崛起,平罗的腾飞之路并非遥远的梦!同期声:蒋书记以往的历史和实践使得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平罗的发展是扎实、稳健的,30万平罗人民以自己的努力和进取,向世人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也为澎湃的经济改革大潮奉献了一曲激昂的乐章。让我们以最诚挚的祝福,祝福平罗在新的起点,取得更加辉煌、丰硕的成果,承托起更美好的未来……

五十年,平罗决战贫瘠,奔向小康;五十年,平罗励精图治,走向繁荣;五十年,平罗凤凰涅盘,迎接新生。

乘浩浩长风,破滔滔巨浪,云帆垂天,直济沧海!河泽间起舞的平罗,驾驭着历史机遇,荷载着山河之间30万民众的梦想,展翅腾飞……

从1949到2009,新中国走过六十年。历史的长河浩浩汤汤,六十载,或只在弹指之间。但即使放在五千年的历史坐标上,这刚刚刻下的一甲子,也足够波澜壮阔,足以动人心魄。

这六十年,平罗走过弯路、绕过远路,但终于走出一条高速发展之路。这六十年,平罗人饿过肚子、乱过脑子,但认定改革目标不动摇,坚持加快发展不松懈,平罗取得了今天的辉煌。

毫无疑问,六十年后的今天,平罗依旧面临许多发展难题,但是2009注定会成为三十万平罗人继往开来的一年。

从9月10日起,平罗电视台将推出《强县之路》系列报道栏目,以记者的眼光,历史的标尺,从工业、农业、城市建设和民生等各个方位,重读擦肩而过的岁月,展望扑面而至的未来,以全新的角度,系统报道平罗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题记

强县之路

王鹏

沐浴着新中国成立的和畅惠风,聆听着时代发展的强劲足音,平罗走过了六十年的辉煌历程。翻阅厚重的平罗发展史,掩卷之余,我们为迅速壮大乘势腾飞的县域经济感慨万千……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只争朝夕,平罗工业如万吨巨轮,在千帆竞过百舸争流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奋勇扬帆,历经市场经济的洗

礼与磨炼,经受改革带来的阵痛与冲击,审时度势,开拓进取。平罗工业以年均两位数的强劲增速,在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回望历史,号称“农业大县”的平罗,其工业经济并不为外界所称道,151家工业企业体量小、产品少、装备差、贡献低。视线转向今日的平罗,一座座新建厂房拔地而起,一项项工业产品名牌应时而生,一批批产品从平罗走出自治区……

六十年来,全县上下抢抓机遇,埋头苦干,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显着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产值快速增长,投资环境持续改善,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引擎。以下采撷的两组数字,可以生动直观地显示出六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县工业发展量的突破与质的飞跃。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0.33亿元;2009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5.5亿元,是1978年的46.9倍。197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零,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