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七年(1650)冬,多尔衮去喀喇狩猎,坠马而亡,从此十三岁的小皇帝福临才得以解除羁绊,宣布亲自听政。他听政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以“谋篡大位”的罪名削去了多尔衮的爵位,没收家财,平毁坟墓,枭首鞭尸并暴尸示众。对这件事最为得意的莫过于郑亲王哈尔济朗了。其实,他的得意同样是野心所驱使。在他看来,多尔衮死后遭贬,自己则完全有可能取而代之,重操朝政,皇权依然会旁落于自己手里。于是,他异常活跃,一天到晚奔忙于“倒多”的群臣之中。这时的孝庄文皇后,身旁已有许多耳目,几乎是众口一词地向她反映了老亲王的这些反常举动。她是个极为聪明的人,立刻意识到这不是个好兆头,直接受到威胁的将是儿子的顺利执政。于是,她把儿子叫到自己的宫寝对他说:“从现在开始你就亲自临朝听政了,但你毕竟年幼,朝中难免会有重臣欺你幼稚,对此心中要有准备。必须牢牢把握皇权,永远不使其旁落。当前要做的是立即颁诏,严格明示,今后一切奏章均要进呈皇帝亲览,所有政务都无须烦劳郑亲王。”顺治皇帝依照母后的嘱咐立即拟诏公布,如此一来,就把野心勃勃的郑亲王闲置起来了。紧接着,她又温婉地对儿子说:“自从你临登大位以后,多尔衮深怕你学有知识,长大了不服他的控制,所以,想尽办法阻止你学习,浪费了几年的好时光。做为大清国的皇帝,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统揽军国大事的本领,应对紧急事变的能力和明察秋毫的慧眼。你在这些方面都很欠缺,所以要努力学习文化,特别是学习源远流长、博大景深的汉文化。否则,你就驾驭不了整个中国。还要大胆起用汉臣,以汉制汉,效果会更好。”除了苦心孤诣的说教,她还亲手为儿子制定了“作君之则”,修订成文后称之为《内则衍义》,文中反复告戒他要亲贤臣、远小人,赏罚公允,力戒骄奢,立志宏远。总之,她为了儿子的宏图大业,事无巨细都要细心照料。生活上无微不至,政治上则是殚精竭虑。应当说,她是最好的母后和高明的问政导师。就这样,清朝进关后的第一任小皇帝,在巩固皇权、增强国力、扫除反清残余势力、关怀百姓生活、赈济灾民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成绩。
但多好的母亲都有缺失的方面,孝庄也不例外。她出身于蒙古贵族,而对满人建立和巩固清王朝却是呕心沥血。因为她深知蒙古八旗对清王朝的建立都立有汗马功劳,蒙古的王公贵胄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已经是一股不可缺少的倚重力量。为了确保满蒙的这种关系世代相传,孝庄学着先王的做法,又将自己的亲侄女——哥哥蒙古科尔沁贝勒吴克善的女儿,聘为顺治帝的妻子,并于他亲政当年完婚,即封为皇后。这位新一代的博尔济吉特氏,虽然也很聪明漂亮,但心胸狭窄,多嫉妒,并奢侈无度。顺治很不喜欢她。这种政治联姻维持了三年后,在顺治的执拗坚持下,终于把她的皇后尊位废除了,降为静妃。这对孝庄是个不小的刺激。但她不肯接受教训,亲侄女的的皇后名分取消没有多久,她又将另一位蒙古贝勒的女儿选进宫里为妃。顺治对她,又如对待前一个皇后一样,把这位蒙古姑依然在冷落一旁。
接着,董鄂氏进宫,受封为贵妃。她才是顺治所喜欢的女人。从此,这位正处于青春期的皇帝,终于走出了感情的荒漠,有了自己的至爱。四年后,董贵妃生下一子,但不幸夭折,这位得到皇帝专宠的女人,本来身体孱弱,心理也不健康,竟因丧失幼子而郁郁寡欢,导致久卧病榻,未出三年,她也病故了。这对顺治是个致命打击,半年后,他也追随她而去,年仅二十四岁。当时是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
三
顺治虽系英年早逝,但他遵从母后的意愿,立下遗嘱由八岁的皇三子玄烨继承大统,改年号康熙。并安排了四位忠于清室的老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为辅政大臣。玄烨顺利登上了帝位,他的祖母孝庄则称为太皇太后。当时,安徽有个姓周的官员,关心朝中大事,为避免摄政王专权,特地进京请求孝庄皇太后垂帘听政,辅佐年幼的孙皇帝。但孝庄是个明达事理的人,她深知历史上由于外戚干政而导致国祸的教训,便严正拒绝了,辅佐幼帝的任务都托付给四位辅政大臣。她则把全部精力倾注到教养、培育孙子身上。凭着她多年积累的政治经验和娴熟的斗争策略,她教给孙子许多安邦治国的才能和对待臣下的办法。
其实,顺治在世时,真正属意的是二皇子福全,想传位于他。可他的母亲孝庄却以其特有的远见卓识,看好三皇子玄烨。在这件关系到大清成败盛衰的事情上,母子两人意见相悖,而且很难一致。最后,还是孝庄老到有谋,她请出了顺治的好友、德国的传教士汤若望进行劝说,才依了孝庄的意见。
玄烨很小的时候,孝庄就非常关爱他,不只关心他的衣食起居,还对他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都有严格要求,一切都得按她定的规矩去做,稍有违背,即严厉批评,从不娇纵放任。所以说,这位杰出的帝王是祖母一手培育扶持起来的。他八岁即位,十岁丧母,这以后的岁月,就一切听命于祖母。这位祖母虽然拒绝了垂帘听政的请求,但因为她在当时的统治集团中已是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关键人物,所以,许多军国大事,康熙皇帝“多告而后行”。这祖孙君臣虽同心协力,但免不了遭到个别位高权重老臣的蔑视。这老臣便是辅政四大臣之一的鳌拜。
鳌拜是清太宗皇太极和清世祖顺治两朝的重臣,立有战功,官至议政大臣、领侍卫大臣,得参议大臣,随侍帝侧,乃一位炙手可热的人物。年幼的玄烨即位以后,他便日益骄横起来,根本不把孝庄和小皇帝放在眼里,有不少朝政大事竟敢在自己家中议定后实施,甚至矫诏诛杀一些不肯奉迎他的无辜大臣。他的滥施淫威,终于激起了众怒,当然也引起了孝庄祖孙的注意和猜忌。
康熙六年三月,辅政大臣索尼建议,十四岁的皇帝应当亲政了,可他没等到建议的实现,便于当年六月病故了。七月七日玄烨诏告天下,自己亲政。可这时辅政四大臣中资格最深的索尼去世了,苏克萨哈为了躲避鳌拜的加害请求免职。他在给康熙的解职奏折中曾有“庶得保全余生”的话。年轻的皇帝看出了其中的寓意,就把此折交与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讨论。鳌拜得知此事后,对苏克萨哈极为仇恨,便立即给他罗织了许多罪名,如“不愿(皇帝)归政”、“怨望”、“怀有异志”等,并建议立即凌迟处死兼灭其族。康熙已经看出了他的蛇蝎之心,不予准奏。他竟气急败坏、气势汹汹地与皇帝抗争。在场的其他大臣慑于他的淫威,都不敢站出来支持年少的皇帝,康熙孤立无援,只得无奈而违心地同意以绞刑处死了苏克萨哈并灭其族。这件事表面看来是鳌拜得胜了,实际上恰恰相反,他的倒行逆施和狼子野心已经昭然若揭,皇帝和孝庄都已经感到:他的存在已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孝庄和康熙两人曾多次密议,要坚决尽快除掉这个朝中“肿瘤”。
当年,凌驾于顺治皇帝头上的多尔衮,在朝中尚有不少支持者,而如今的鳌拜则没有了这种优势,有些追随者也大都是阳奉阴违。明察秋毫的孝庄皇太后,对这些已经了如指掌,她无须再用拉拢、讨好等对付多尔衮的办法,去对付鳌拜,只须妥善用计就行了。
康熙皇帝先以他为朝廷“除奸”有功为名,进封鳌拜为一等公爵。以此迷惑他的心志、稳住他的手脚。正当他盲目得意时,宫中却在紧张地进行着除掉他的准备工作:在宫墙之内,埋藏了多名擅长摔交擒拿等武功的小太监,静静地等候着他的到来。不久,康熙帝单诏他进宫议事,他满以为又有好事来了。便急忙穿戴整齐、意气昂扬地走进宫来。他刚刚到了太和殿前,忽地,一群小太监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把他围了个严严实实,还没等他弄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拳脚棍棒雨点似的朝他打了过来。他虽然强悍,奋力反抗,但终于寡不敌众。很快,这个政治恶棍便一命呜呼了。同样,他的党羽们也还没有作出任何反应,便被一网打尽。孝庄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又立了一大功。没有她的出谋划策和巧妙安排,就没有这次斗争的成功。
鳌拜一伙的铲除,为康熙顺利执政扫清了障碍,这位老祖母终于敢放手让孙子大胆实践了。但仍一再提醒他,要居安思危,谨慎用人,勤修武备,俭于生活。康熙自幼注重修养身心,又有这样一位贤德而富有政治经验的老祖母的真诚帮助,清王朝终于从动乱走向稳定,从萧条走向繁荣。而所有这些都为平定发生在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奠定了基础。在长达八年的平定“三藩”的斗争中,年逾花甲的孝庄文皇后,生活上力行节俭,为宫中上下做出榜样。并把节约出来的银两,用以犒劳征战的士兵和赈济受灾民众,为康熙皇帝进一步赢得了朝野上下的拥戴与尊崇。康熙二十一年春,皇帝出巡盛京,出于对老祖母的挂念和尊敬,每天都要要向老人家报告自己的行踪,问候她的近况。第二年秋天,康熙在日理万机的忙碌中,硬是抽出时间亲自陪伴祖母巡幸五台山,途中亲自为祖母扶辇,精心伺候她的饮食起居。在祖母面前,他根本不像皇帝,完全变成了一名极尽孝道的孙儿。
孝庄皇太后的贤达还表现在她对满汉文化的取舍上。她很赞赏并认真汲取先进的汉文化,果断废除了满族的“皆令命妇更番入侍”等旧俗;反对明朝遗留下来的内监干政和妇女缠足等陋习,曾明令“缠足女子入宫者,斩。”直到晚年,这位素以国事为重的老太后,仍亲自做书反复告戒康熙:“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咸登康阜”。早已成熟练达的孙儿读了此书文,竟感动得热泪涔涔,深为感谢祖母的良苦用心。
康熙二十六年(1687)冬十二月,孝庄文皇后卧病不起,勤于朝政的康熙竟然暂时放下政务,日夜陪伴于病榻,精心伺候。已经年高七十五岁的老太后自知来日不多,对孙儿表现了异常的爱恋和不舍,长时间紧拉着康熙的手不放。在她弥留之际,依然清醒而吃力地瞩付孙儿说:“太宗文皇帝(指皇太极)的梓宫,安泰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说完,慢慢阂上了她那双依然清澈光亮的眼睛,驾鹤西去了。
康熙遵照祖母所嘱,将她安葬在东陵。因其墓位于沈阳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之西,故称昭西陵。皇帝皇后夫妻两人各葬东西,实为清史之唯一。但正好说明了这位杰出女政治家的特殊历史地位。她,一个蒙古少女,久居清宫六十二年,先后辅佐了清初三位皇帝,历经险峻的政治博弈,她和她所扶持的幼帝都以取胜告终。早在康熙元年八月,以皇帝名义谕礼部授孝庄以太皇太后尊号时,文书中曾有“佐皇祖太宗皇帝(皇太极)肇建丕基;启皇考世祖章皇帝(福临)宅中定鼎。”如果再把她拥立玄烨为帝写进去,则应添加一句“辟盛世之隆。”
一个女人在高层政治中,能够得到“肇建丕基,宅中定鼎,辟盛世之隆”三句评说与赞美,堪称辉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