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8526700000097

第97章 血绘桃花艳节烈李香君

清代著名戏剧家孔尚任撰著的《桃花扇传奇》,以主人公李香君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清廷反动统治宁死不屈为真实背景,写就了一部凄婉动人的史诗。李香君是个身份卑微的女子,却通诗书、善吟唱,志高气傲,大义凌然,令一些没有民族气节、献媚权贵的软骨头男人比之汗颜。

李香君,原本姓李,名香,因她重操守、性高洁,又称香君。她不知谁为生身父母,不知祖籍何方,连生卒年月都无从查考。她自幼离家,被卖给当时金陵(今南京)有秦淮名妓之称的李贞丽做养女。李贞丽虽为风尘耆宿,但人性善良,喜欢交结当世豪杰,与当时一些爱国文人组成的政治团体——“复社”领袖之一的陈真慧相交甚好。她对李香君,不只关心衣食冷暖,更关注她的成长和做人。不惜重金为她延师调教,教她读书歌舞。李香君到了十二三岁时,已近明朝末年,崇祯朱由检为帝,国家已处于风雨飘摇的乱世之中。而李香君已经出落得异常秀美动人。她身材苗条,肌肤白皙,眉清目秀,唇红齿白,还有一副优美甜润的好歌喉,唱起来,令人痴醉令人迷。更为令人称道的是,她怀有一颗刚正不阿、忠贞爱国的心。她蔑视权贵,关注国事,对于自己的归宿也有着不同于一般风尘女子的追求。

十五岁了,她开始接待客人。她的师傅苏昆生是一位有气节的人,一直教她为人要爱憎分明、善辨忠奸,自爱自重,不在权奸面前献媚邀宠,卖艺守节,只等知音。对于师傅的教导,她铭刻在心。所以她这个年纪轻轻的小艺妓,脾气很倔强,对鸨母说,她只接待她看得起的人。当时经常前来听她弹唱的是“复社”的创始人张溥,和他的好友——抗清名将、著名文人陈子龙、夏允彝等人。这些人来这里,完全不同于那些花花公子或轻薄男人,是专为寻欢作乐,而是来欣赏她的轻歌曼舞,评点短长。有时还要挥毫泼墨,吟诗作赋,以此抒发忧国忧民之胸臆。李香君很尊敬他们,常常将他们的墨迹珍加保存。还将其中更为名贵的悬挂在墙上,供自己不时玩味欣赏。

崇祯十七年(1644)清明节这天,江南的春天已是绿草茵茵,鸟语花香,李贞丽带着香君到秦淮“八大名妓”之一的卞玉京家做客,大家见面,纵情谈笑。李香君却趁此机会,独自登上二楼阳台,眺目远望。只见秦淮河微波粼粼,柳枝轻荡,风清气爽,好个秀丽春光。正当她凝神陶醉时,忽见一位翩翩少年从河边走来,到了她们楼下,听到了楼内的欢声笑语,稍作停顿,并以很为不屑的神态说出了一句晚唐李商隐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李香君曾熟读过不少诗篇,深知这两句诗的含义,觉得这位书生怀有爱国之志,对于大明将亡,楼内的人还有兴致如此欢笑,表示了不满与讥讽。她很欣赏他的这种态度,便低头附和道:“不知亡国恨的,何止是商女。”书生听后大惊,心想:这里本是玩脂粉,卖色艺之地,哪里会有说出这等针砭权奸之话的烈性女子,不觉抬头仰望。恰好楼之上下四目相对,两个人都被对方的才貌所吸引。

原来这名书生姓侯,名方城,河南商丘人士。其父侯恂为明朝户部尚书,家世显赫。他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1618),自幼饱读诗书,为“复社”成员。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襄并称明季“四君子”,立志反清复明,是一位优秀青年。当年他已二十六岁,正是血气方刚、风华正茂之年。见楼台上那位谈吐不凡的女子,相貌是那样的清丽妩媚、楚楚动人,不免心旌摇动,恨不得马上上楼与之相识,倾诉心声。楼上的李香君对他也多看了几眼,同样留下了较好印象。但她很快转身回去了,侯方成只得悻悻而远。

张溥与侯方成同是“复社”成员,自然多有交往。当张溥得知侯方成心仪李香君时,便积极从中撮合,促成了两个年轻人的相识相爱。李香君爱侯方成的旷世才华,和他对国家那种“极目神州,舍我谁济”的炽烈感情;侯方成对这位心志高洁、才貌出众的李香君爱的更为实际,已经到了“非她不娶”的地步。为了表示他的忠诚,赠给她一把带坠儿的香扇,由此李香君有了“香扇坠”的诨名。

李贞丽知道李香君终于有了真心相爱的人,也积极促成此事,答应他们结婚时,她将陪送养女像样儿的嫁妆。不久,在朋友们的帮助下,选择了一个吉庆日子,两人成婚。洞房之夜,众人怂恿侯方城要在两人定情的香扇上题写情诗,香君马上拿来笔墨,侯方城悬肘挥毫,一口气写就了四句律诗:

夹道朱樱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

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从诗文看来,这侯公子把桃花看得很重,比起那夹道的朱樱和溪边茂密的辛夷(亦称木兰花),都珍贵得多。对于他的这种审美取向,李香君不只心领神会,而且铭记在心。没等墨迹晾干,就把它收藏起来,与那柄带坠儿的香扇放在一起。

明熹宗朱由校重用的大太监魏忠贤,曾权倾朝野,作恶多端,罗络一些奸佞之人,结党营私,朱由检称帝后以阉党“逆案”之罪名诛杀了他。但他的残余势力,还寻机作祟。一些爱国正直的士大夫和进步文人,便组建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组织的“东林党”。上面曾提到的的“复社”和“几社”,便是步“东林党”后尘成立的。这些组织均以“阉党”为敌,但他们力量单薄,无力挽救明末的颓败之势。就在崇祯十七年(1644)的四月,已经占领了北京城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亲率大军与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宁远总兵官吴三桂决战,谁知这时的吴三桂已经降清,并与清兵密谋,共同剿灭李自成。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东北的“九门口”(亦称一片石),农民军被迫退出北京。清兵入关,很快进驻北京。十月,世宗福临在北京称帝,建元顺治。从此,北方全部落入清人手中。

这时南方则一片混乱,“阉党”余孽,图一己之利,勾结江北一些豪绅,拥立昏庸无能的朱由崧称帝,建立了南明小朝廷,他们乘势搜刮民财,吃喝玩乐。并到处抓捕迫害南京的“复社”成员,陈贞慧、侯方城等人都上了他们的黑名单。

李香君与侯方城的婚仪,便是在这种混乱不安的环境中举行的。当时侯方城是一位科考未中、回乡不得、没有职业和收入的人,身上的金钱有限,无力为爱妻置买贵重妆奁,曾对她表示愧疚。李香君则对他说:“我愿意许与终身,并不是因为你出身于豪门世族,更没想借此收受你的贵重聘礼。我只是看中你的才华和志向,你不必为此难堪。”侯方城听了很为感动,一再朝她点头微笑。

但李贞丽为筹办婚宴和给李香君置买服饰,花了二百多块大洋,这是一笔很大的人情,侯方城是想偿还的。

恰在这婚礼之前,与他素有交往的杨龙友是权奸马士英的外甥,马士英又与阉党阮大铖沆瀣一气,都是政治流氓。杨龙友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受阮大铖委托,为侯李成眷送了厚礼,目的是想拉拢侯方城在“复社”和一些爱国志士中,多为他说几句好话,澄清他的阉党丑名。侯方城不知其中用意,看在杨龙友的面上收下了这份礼物,并打算用这些礼物偿还李贞丽的人情。李香君知道了这件事以后,一句话没说,当着丈夫的面,立刻脱掉华丽的衣裙,把首饰箱中的礼物全部踢翻在地,说了句:“麻烦夫君,差人把这些东西退还给姓阮的,不要让这些赃物,玷污了我这片净土。”而后,转身走了。

侯方城把那些东西退还了阮大铖以后,阮气得大骂:“一个分文不值的妓女,竟然如此不识抬举,看我怎么收拾她。”

“复社”的朋友们闻听此事之后,大大称赞李香君的气节和勇敢,立即吸收她为“复社”成员。该社领袖之一的吴应箕感叹说:“香君却奁一事,只怕复社朋友还让一筹。”

侯李正在新婚蜜月之时,权奸马士英强加罪名要抓捕严惩侯方城,杨龙友密告他赶快躲避。侯方城留恋新婚妻子,犹豫不定,李香君却果断劝他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力不能敌时,则要避其锋芒,等候时机,再做较量;更不能因为儿女情长而坏了大事,快走吧,我这就为你收拾行装”,侯方城这才离开爱妻,躲到著名反清志士史可法家中,以后又离开南京,辗转他乡。

侯方城仓惶出逃后,李香君时刻都在惦记和想念他。担心他的安危和衣食冷暖,更有那缠绵悱恻的恋情,使得她难以忘怀。她只盼望混乱快些结束,他能早些归来。因为要报偿养母李贞丽的那笔人情,她节衣缩食,强抑内心酸楚,多为客人卖唱。她身心疲惫,很快瘦弱得形销骨立。但一种弱不禁风的美,使她具有了更加诱人的魅力。

南明王朝中,有一位担任漕运的高官名叫田仰,早就爱慕李香君,当听说她的新婚丈夫,已经离她而去以后,便要拿出三百两银子纳她为妾。他命令杨龙友去做说客,先找到李贞丽,求她做李香君的工作。李贞丽阻止说:“香君的脾气倔强得很,她爱憎分明,不会贪图高官厚禄,爱的是操守人品。她绝不会同意再嫁人的。”田仰听了杨龙友的回禀后很生气,便向阉党马士英和阮大铖问计,这两个人对侯李夫妇早就怀恨在心,总想报复,没得机会下手。田仰的问计,给他们送来了机会,便命杨龙友和手下的用人,抬着花轿,强行娶亲。李贞丽见状,急的手足无措,急忙上楼对李香君说:“孩子,看来这一次你是躲不过去了,你就答应了吧。”

李香君也知道“善者不来,来者不善”,养母和自己在那些有钱有势人们的眼里,草芥不如,抵抗是无用的。但她自从接受了侯公子的定情物——坠扇以后,便决心“从一而终”,不论遇到什么情况,也要为他守身如玉。她已“成竹在胸”,便对养母说:“妈妈别慌,香君的脾气是您从小娇惯成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难道不是您所欣赏的吗。那侯郎便是我甘愿为之粉身碎骨的‘玉’啊。”

她在说这些话时,恰好杨龙友上楼了,听了很震惊,忙劝她说:“你不忘侯郎是对的,可他畏罪逃走这些天了,连个音信都没有,你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三年,五年,你等得了吗?”

这时的李香君是气愤填膺,无所畏惧,便横眉立目、厉声答道:“你个下三滥懂得什么,对朋友之妻,你非但不予保护,反而为虎作伥,三番五次来侮辱我、逼迫我,你不是人,不懂李香君是个真正的女君子。等待我的侯郎,不要说三年五年,就是百年、万年我也要等。田仰是阉党,为人所不齿,想要娶我,比娶九天仙女还要难。”

这楼上的争执,被楼下田仰的下人听到了,便一起涌上楼来,声言要把李香君强行娶走,李贞丽见这阵势,吓得语无伦次,一面弓腰作揖,请那些人“息怒”,一面劝香君不要硬顶。李香君看了她那样子,心生怜悯,遂说道:“妈妈,对不起,我要先去了。”话音刚落,她迅速转身,头一低,朝着墙壁狠狠撞去,顿时,鲜血如注,喷洒满地。她一声没吭,慢慢倒了下去。众人见了,吓得慌忙跑下楼去。李贞丽以为香君死了,大声哭号;杨龙友见香君的书案上放着那柄坠扇。四行诗句此时尤为醒目,他一时感慨丛生,便用毛笔蘸着鲜血在扇子的另一面,勾勾点点,绘出了朵朵鲜艳的梅花。血迹未干,从旁看去,闪闪发光,似乎梅花初绽,流溢着芳香。

李香君以自己的节烈和鲜血。成就了一柄名垂千古的“桃花扇”,不知那些把爱情视为掌中玩物的俊男靓女们,读了这则故事,作何感想?

李香君没死,从此便更为死心塌地的等待着她的侯郎。为了传递她的真情,她把坠扇托人带给了侯方城。侯方城见了那血染的桃花,异常感动,便决定即刻动身,回到南京,与香君团聚。还没等到他找到李贞丽的住址,竟被马士英、阮大铖发现了他的踪迹,将他抓捕。

到了这一年的严冬季节,李香君的伤势刚刚痊愈,马士英就逼她去相府卖唱。这个柔弱的女子,凭着自己的一腔爱国热情和聪明才智,当场自编自唱痛骂权贵和党奸。马士英、阮大铖等辈听了大怒,命人把她就地打死。幸有一位好心人,婉转劝说:“与其一棍将她打死,不如把她扔进雪地,慢慢冻死。”这意见得到允许,此人偷偷把她送回李家院。而这时,侯方城已经落入阉党奸相的网络之中。不久南京被清军攻陷,南明小朝廷迅即灭亡。侯方城和李香君在战乱中逃离南京,彼此不知去向。

清顺治初年,侯方城回到原籍河南商丘,于顺治十年(1654)应乡试,考中举人副榜。不久,他打听到李香君也流落到河南,便急忙去找她。

还是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历经磨难,瘦弱不堪的李香君,终于见到了她时刻思念的侯郎。由于惊喜过甚,她竟一时昏厥,跌倒在他的怀里。侯方城紧紧拥抱着她,连声低唤“香君“。他看着她那憔悴而不失风韵的面颊,不觉心酸,大颗大颗的眼泪滴在她的脸上。她醒了,睁开了依然美丽的眼睛,上下打量他,突然,挣脱开他的两臂,推他后退了一步,再仔细看他,只见她的脸色骤变,变得苍白、严肃和无助。她怒了,大声问道:“你是谁?怎么这般穿戴?”

原来,侯方城乡试中了举人副榜后,便穿上了清朝士子服装,剃光了前半个脑袋,一条长辫拖在了脑后。侯方城一时无言回答,羞愧地低下了头。只听李香君缓慢而无力地吟道: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吟罢,她看都不看他一眼,含愤转身离去。

侯方城了解她的脾气,没有去追她,只是十分痛苦地伫立着,望着她那单薄却直挺的背影,一步一步远去。

回到住处,侯方城悔愧难当,拿出那柄李香君用鲜血染成的“桃花扇“,失声痛哭。哭得天昏地暗,泪水滂沱。

侯方城情绪平稳以后,为了纪念这位品性高洁的烈性女子,他满含激情撰写了《李姬传》。就是这部《李姬传》为后来孔尚任的《桃花扇》提供了真实素材。

侯方城写完《李姬传》,觉得自己偿还了李香君一笔情债,常常手抚着这部传记,泪流不止。不久,他抑郁成疾,逝世时年仅三十七岁。时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