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赛儿又名唐三姐,蒲台(今山东滨州)人,大约生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5年)前后。她家世贫寒,父母都是农民。她长得很美,人也聪明,又无兄弟姊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对她寄予很大希望,希望她比男儿还要有本事、有名望,所以取名赛儿。尽管家中生活拮据,仍送她进了乡塾,读书识字。这唐赛儿也真的不负爹娘所望,读书时间不长,便认识了不少字,学得了不少道理。在当地是个出了名的好姑娘。
当年蒲台百姓多爱练武,唐赛儿的父亲尤其肯于勤学苦练,被人们称之为武林高手。他既然希望女儿胜过男子,除了让她读书识字,还让她学习舞刀弄枪。唐赛儿身体健壮,悟性很强,学文习武都肯卖力气、下功夫。所以,才只十五六岁,武艺便超过了父亲,成了极为罕见的武林女强人。她翻墙越阻,如履平地,弯弓射箭,有百步穿杨、百发百中之能。这样一位文武兼长、相貌又好的姑娘,自然有许多人看中,上门提亲的几乎是接踵而至。她的父母不敢轻易做主,每次提亲都征求她的意见。开始,她一次一次拒绝。后来提亲的人多了,她也渐渐长大,才说出了自己的择偶条件:品德要好、身体要壮,武艺不能低于她的水平,重要的是必须与她同年同月同日生。这后一条比较苛刻,一时难以找到。
明成祖朱棣取代了其侄朱允炆,登上了皇帝宝座后,便想迁都北京,重建京城。建立一座新的宫殿,其耗资之巨、用工之多无以伦比。而这些重负都得由平民百姓承担;再加上朝廷还要南粮北用,重凿运河,也需大量银两劳力。山东地处京左,赋税徭役首当其冲,征调青壮年男子多达数十万人,唐赛儿的父亲也被拉入劳役队伍之中。父亲是家中的主心骨、顶梁柱,没有了他,唐家门户便失去了支撑。母亲忧郁成疾,贫病交织,很快撒手人寰。待父亲回来时,她的尸骨已寒。唐赛儿经历了离父丧母的磨难后,越发成熟干练。她的外貌也发育的更加端庄俊秀,特别是她的一双清澈而深邃的眼睛和两道秀眉,如剑如锋,给人以深刻印象。所以有人说,她是村姑,却有着江湖英雄之体征。
这一年,她二十岁出头了,早已过了“及笄”之年。父亲着急她的婚事,她自己却稳如泰山。一天,一名济州(今山东济宁)青年男子林三,流落到唐赛儿的家乡。这林三虽然家贫如洗,身无分文,但人长的仪表堂堂。个子高、身体壮,两道“卧蚕眉”尽显其不同凡响。当有人问起他的生辰年月,竟然与唐赛儿完全一样。人们笑着去唐家做媒,唐赛儿听后,立刻答应与他见面。当这对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男女相识后,都被对方的相貌、气质所吸引,一见钟情了。
唐赛儿与林三成婚后,小夫妻勤俭持家、孝敬父亲,一家三口,倒也其乐融融。可好景短暂,第二年便遇上了春旱、夏涝、遍地蝗虫,秋季几乎颗粒无收,生活陷入困境。不得已,便以草根树皮维持生命。唐赛儿和林三性情刚烈,不甘心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两人便决定去县衙、闯官府,为大家也为自己向那些肥头大耳的官僚们讨要糊口之米。官员们不仅不答应他们的要求,反诬林三带头闹事,冠以反叛罪名,予以杀害,唐赛儿只得强忍悲愤回到家中。她的老父因长期饥饿,身体虚弱,听说女婿惨死官衙,病情加剧,不久便含恨离世。到这时,唐赛儿所拥有的只有对统治者得的骨仇恨。
这位出生在贫困之家,成长在父母宠爱之中的年轻女子,不只具有人们早已赞许的英雄之貌,还有豪杰志士之魂。她浅尝诗书,粗通文字,但明达事理,懂得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自己决心做这反抗的带头人。
我国自宋代以来,中原许多地方便有“白莲教”活动。“白莲教”也叫“白莲社”,信奉佛教、明教和弥勒教,提倡“五戒”,即戒杀、盗窃、淫乱、妄言和酗酒。主张“男女老幼一律平等,一人有难,大家帮助”。元代之后其发展更为蓬勃。“白莲教”通过给穷人治病、解决困难、传授武艺,团结群众。到了唐赛儿立志造反的时候,“白莲教”在当地已经很有影响,为许多贫困群众所接受。唐赛儿便利用“白莲教”的名义,自称“圣母”,她要拯救忍饥挨饿的百姓于苦难之中。人们对她由开始的爱怜、同情到崇敬,相信她的宣传鼓动,人人心中都萌发了一种“造反”的冲动。为了团结更多的人参加到她的信仰中来,她乔装打扮,常以各种不同身份秘密往来于益都(即青州)、诸城、安丘、即墨、寿光,莒县等地,以宣传“白莲教”教义的名义发动组织群众,启发他们的反抗觉悟、鼓舞斗志,要大家勇于和反动的统治阶级斗争。老百姓听她说得条条是道,便都很拥护爱戴她,愿意听从她的指挥,跟着她与官府斗争。很自然,她成了众人的首领。
明永乐十八年(1420),唐赛儿大约有二十五岁了,经过多次磨难和近两年的到处游走,不仅更为成熟老练,而且增长了胆识、智慧和韬略。简言之,她对率众起义、造反、打倒官府衙门有了足够的决心和勇气。是年二月十一日,一场以一个年轻女人为首领的农民起义大军,以青州的卸石棚寨为据点,扯起了大旗,吹响了向官府发起进攻的号角。唐赛儿走在队伍前面,英姿勃发、手提刀枪,两眼喷火,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令敌人望之胆寒。当时,她的身后只有500多人,当起义消息一经传开,四面八方的贫苦农民便纷纷响应,很快就增加到20000多人。唐赛儿面对这种形势,心中大喜,她对大家说:“我唐赛儿虽为女流之辈,但生就了男儿秉性。我不怕苦不怕累,也不怕流血丧命。只要大家信任我,我会带领你们冲锋陷阵,做个排头兵。”众人听了很感动,振臂明誓:“我们拥护你做头领,服从你的指挥,宁死也不向官府低头。”唐赛儿带领大家在益都附近各州县,打衙门、杀官吏,除暴安良、杀富济贫。长期受着官府压迫和饥饿困扰的广大群众,热烈拥戴和欢迎他们。当时正是初春季节,乍暖还寒,百姓们便为起义大军烧开水、煮稀饭。唐赛儿不懂兵法,但懂人情,教育大家秋毫无犯,体恤苦难中的百姓。
起义军首战告捷,朝廷闻讯,先是派出使者招降。招降官见唐赛儿那么年轻,以轻蔑地口吻说:“小丫头,年纪轻轻的不在家好好学习女红,带领一群乌合之众打打杀杀,也太不成体统了。好在当今的永乐皇帝宽厚仁慈,不肯派官兵剿杀你们,命本官屈尊前来劝说你们投降,你手下的人愿意继续当兵的,可以收归为官兵;愿意回家的,可以马上就走。至于你,嘿嘿,你的爹娘给了你这么一副好模样,随我进宫或许可以弄个更好的差事,怎么样?”
唐赛儿听了此人的这番满含轻蔑、侮辱和挑逗的话,立刻火冒三丈,怒不可遏。她瞪圆了一双秀眼,大骂道:“你个大胆狗官,竟敢在姑奶奶面前如此放肆无礼,不要说永乐皇帝让我投降,就是玉皇大帝下界,我也不会买他的帐。狗官,你不用想回去了。”说完,轻轻挥手,刀光过后,那位招降官已是身首异处,鲜血喷出了老远。
招降不成,朝廷便急速派兵围剿。这是唐赛儿意料中的事,她率众从容应战。面对官兵头领高风,她秀眉倒竖,两道具有威慑力的目光,令他不战而栗,两腿不断哆嗦。唐赛儿见他那熊样,冷笑之后,一声带着极大杀伤力的“冲”字响亮喊出,随之便是一阵激烈的拼杀。起义军个个如下山猛虎,越杀越勇,没用上一个时辰打得敌军抱头鼠窜,四方逃离。领兵的高风被杀,起义军大胜。
永乐皇帝见招降不成、围剿失败,便再次下令安远侯柳升和都指挥刘忠担任正副指挥,率兵十万,以绝对优势攻打起义军所占领的益都。柳升和刘忠遵皇帝“断其汲道”的手谕,首先切断了益都水源,以困扼数以万计的起义大军。唐赛儿见官兵用了这样的损招,便与众弟兄商议破敌自救的办法,最后议定,用敌人之计治敌人之谋,派出一名年老体弱之兵,于晚间慌忙跑进敌军帐前,谎说自己因无力拼斗常遭唐赛儿的责骂杖打,自愿投降官兵。并说城内的起义军因断了水源,人马都陷入饥渴之中,计划当日深夜通过东门废旧汲道撤军逃走。柳升见他那窝囊无能的样子,心生厌恶。他想:像唐赛儿那样一位武艺高强、果敢善战的反叛女统领,哪里容得下这种无能之辈。所以,对他话便信以为真,马上命令大部官兵包围占领旧汲道,大本营内只剩下少数守兵。唐赛儿见敌人果真中计,于是夜二更时分,跃马挥鞭,带领起义大军以强大攻势,进攻敌人的大本营。营内官兵自信到不了天亮,起义军便会全军覆没,所以没有一点防备,个个酣然大睡。起义军已经杀进了军帐,刘忠才慌忙指挥应战。但为时已晚,他的守军已被突如其来的凛冽杀势,吓得魂飞魄散,只有举手投降之力,没有一点反抗之能。有些腿脚伶俐的,趁机逃跑,其余全部死伤。负隅顽抗的刘忠,被唐赛儿的利剑结束了性命。
这将计就计的一仗,唐赛儿的名声大振,鼓舞了自己的队伍,也振奋了其他地方的起义将领。安丘(今山东中部的市)的宾鸿、莒州的董彦皋都是起义军首领,已分别率部攻占了附近县城,焚烧了官府,抢占了粮仓财库。一时间农民起义反叛的烈火燃烧在齐鲁大地。府、州、县的朝廷命官各个心惊胆战,夜不能眠。穷苦百姓却奔走相传起义军胜利的捷报。这种用艰苦斗争取得的大好形势,维持了两个多月后,永乐再也不能容忍继续下去。便又派出更多的精兵强将,残酷围剿。起义军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许多起义军的士兵和百姓遭到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已经取得的胜利果实也复被官府收缴。但唐赛儿、董彦皋、宾鸿等著名起义将领,在百姓们的热心保护下,安然脱险,各去南北。永乐知道了这些以后,担心他(她)们东山再起,便诏令各地严加搜捕。他考虑唐赛儿可能削发为尼,或藏于女道士之中,便下令抓捕了黄河以北、特别是山东境内的几万名尼姑和女道士进京,逐人严刑拷打,死伤者众。但仍未发现唐赛儿的踪影。
唐赛儿,这位农家女儿,以她的大志大勇大气魄,秀眉倒竖冠千军,夺官府、烧衙门、杀官吏,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她所领导的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狠狠打击了“皇明盛世”的明初统治,震动了齐鲁、乃至中国大地,使百姓们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和希望,为封建王朝的覆灭埋下了根基。女英雄到底去了哪里?化为神、变为仙,她永远活在穷苦百姓的心中。反动统治阶级怕她、恨她,但又不能不承认她的盖世之勇。《明史》曾把她说得神乎其神;而《明史纪事本末》对唐赛儿的记载更充满了神奇色彩,云:“(对唐赛儿)既而捕得之,怡然不惧。裸而缚之,临刑刃不能入。不得已复下狱,三本被体(指脖颈、手、脚都上了枷锁),铁钮系足,俄皆自解脱,竟遁去,不知所终。”这些说法,皆不足信,但也充分说明唐赛儿的武艺超群、神出鬼没,无所不能为,为则必胜。
其实,她不是神、不是仙,只是一个敢于造反,搅得皇上不能安然入睡的女英雄。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女英雄,将她开始起义的地方——卸石棚塞改称唐三塞。塞顶树有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所制之碑,上书:“唐三塞由来久矣,自大明永乐十八年,蒲台民林三之妻唐赛儿者创修此塞,而山因以名焉”蒲台县西关建有唐赛儿祠堂。滨州城南、黄河大桥北侧树有唐赛儿塑像,其像做工精细,其貌栩栩有生气。一位美丽的青年女子,身着紧袖战袍,一头浓密黑发梳成高高的发髻,手握长枪,端坐在一头奔腾如虎的牛背上,大瞪着一双又黑又亮的眼睛,望着远方。那神态,分明是在盼望着劳苦大众的彻底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