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朝廷腐败无能,元军长驱直入,内忧外患,人民倍遭苦难。乱世出英雄,英雄又多以悲剧成就其名。岳飞、文天祥,都是因为主张抗金、抗元死于国难。本文的主人公,也是生活在南宋末年的李姓女士,她是饶州安仁(今江西波阳)人。出身望族,父亲李梅山是当地名儒,所以她自幼就受到良好教育,识书达理,深谙为人之道。相貌姣好,性情敦厚。
李氏姑娘成人后,嫁与抗金名将谢枋得。
谢枋得,字君直,又字仲直,号叠山,祖籍会稽,因其高祖曾任弋阳(今属江西上饶)县令,故全家定居弋阳。
谢枋得出生于公元1226年,正值南宋积贫积弱、风雨飘摇之期。他生来聪明过人,具有“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生不忘”之才。正是因为他具有这种奇才,所以忧国忧民的意识浓重。他的家世普通,自幼丧父,是母亲勉励他自学经史,教育他如何做人。他不负母望,终成饱学之士,满腹经纶。他性情耿直,嫉恶如仇。立志远大,爱国恤民。
南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谢枋得已满三十岁时,以举人资格参加礼部考试,他本应名列前茅,但因他在“对策”(回答主试者的问题)中,对主降的丞相董槐、宦官董宋臣和权奸丁大全严加斥责,遭到了他们的打击报复,把本应“擢高第”的他,降为二甲乙科。授抚州(今江西抚州市)司户参军职(州府的低级官员)。他觉得不公平,便弃官不就,拂袖而归了。回到家里,妻子问他究竟,他愤愤说:“当今皇上昏庸,宠信那些无道的奸相、宦官,我在‘对策’中尖锐地抨击了他们,得罪了那些奸佞小人,他们便故意贬低我的科考成绩,并以此作为任用依据,给了我一个州府司户参军的差事。一气之下,我就回来了。”李氏同情丈夫的怀才不遇,但不想火上浇油,便温和劝慰说:“朝廷腐败,必然波及科考和官场用人,遭到无道权奸的打击,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他们抬举你,让皇上命你高官,朝野上下会骂你与他们是一丘之貉,那可就臭名远扬了。你的志向是为国效力、为民造福,做不做官,无所谓也。”
谢枋得听了这些话以后,觉得自己的妻子,不仅对老人极尽孝道,还深明大义,善辨是非,是自己的真正知音。他的心情顿时开朗,一切郁闷都云消雾散。
这时南宋的都城临安,实际上已经不安了。早在五年前(1251)元宪宗蒙哥,继承可汗之位,对南宋开始了大规模的进攻。此前,他的弟弟忽必烈(后来的元世祖)已经征服了整个西南地区,完成了对南宋王朝的战略包围以后,便又回转过来对鄂州(今湖北武昌县)、潭州(今湖南长沙)发起了进攻,意在取胜后,沿江东下,直取临安,彻底消灭南宋王朝。面对这种险恶形势,朝中许多高官,不思应敌之策,反而携眷逃走。一些地方守臣也弃官弃城,四处躲藏,上下一片混乱,手无寸铁的百姓只有望天兴叹。
而这时,弃官不就、回归故里的谢枋得,在征得父母妻子的同意并支持下,竟变卖了家产,独自扯起了“抗元”大旗,招募义军,严加训练。大家仰慕他的爱国情操和独善其身的人品,纷纷投到他的麾下,很快便集聚了忠勇之士一万多人。皇帝急于应对元军的进犯,便诏令各地义军勤王。谢枋得接到诏令,立即率众北上鄂州,迎战元军。经过激战、鏖战,取得大胜。从此,谢枋得获得了“抗元名将”之称。朝廷里的一些高官,觉得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建议皇上启用他担任主考官。他以为这是一个发现和培养人才的好机会,便欣然从命。主考时,他以针砭奸相贾似道为题,命考生应答。上方得知此事后,他又获罪被贬,谪居兴国(今江西兴国)近十年,才被赦免。
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第二年元军东进,占领了长江中下游许多地方,信州(今属江西上饶)等地也危在旦夕。这时谢枋得为信州知事,便积极筹集粮秣,整肃军队,准备迎敌。元将吕师夔攻下安仁后,继续南侵,逼近信州。谢枋得率军奋力抵抗,打退元军多次进攻。但因敌众我寡,相差悬殊,信州最终失守。谢枋得面临国破家亡的悲惨局面,情绪低沉,心情郁闷,茶饭不思,不断叹息。李氏见了,劝慰他说:“当前敌众我寡,战败城破乃意料中的事。当务之急是如何躲过敌军,保住一家老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以为如何?”谢枋得想了一会儿,表示同意妻子的意见,便到老母面前,流着眼泪说:“儿子虽有报国之志,却无战胜敌寇之能。现在信州失守,咱谢家在这里住不下去了,请母亲跟随儿子南逃吧。”谢母以年老体弱、不愿给儿子媳妇增添麻烦为由,决定独自留守家中。李氏对婆母说:“母亲年迈,身边时刻需要有人照料,那就让我留下来伺候您吧。”婆母坚决不允,命令她要照顾好丈夫和两个尚未成年的儿子,积蓄力量,与元军抗争到底。
谢枋得夫妇带着两个儿子,挥泪告别了母亲,连夜向闽中建宁(今福建建瓯)逃去。以后落脚在建阳(今福建建阳)。为了维持一家四口的生计,学习过麻衣相术的谢枋得,便到街市上为人占卜算命,但他不收金钱,只求占卜人随便给点粮食衣物。人们很奇怪,这位气宇不凡、谈吐高雅的人,为什么会如此落魄,便很关心他的行之。后来大家才知道,他原来是一位抗元将领,文武兼长。于是对他很崇信,便经常有人到他的陋室拜访。李氏见这闽中人民爱国之情如此炽热,便与丈夫一同宣传抗元复国、还我山河的政治主张。很快,这对夫妇的爱国名声便在当地传播开来。不久乡亲们请谢枋得担任乡塾教师,教给孩子们知识和爱国情操。
蒙古族建元并定都北京以后,大规模的战乱结束,谢枋得便决定在闽中定居。生活虽然清苦,但也没有东饿之馁。他虽远离元都,但因能诗能文,又是抗元名将,在群众中很有声望。元朝统治者也想“以汉治汉”,便四下招降纳叛,广招汉人中的文臣武将,谢枋得固然在他们的网罗计划中。便几次派遣使臣到闽中请他北上进京,入朝为官,还许诺很多优惠条件。谢枋得对这些十分反感,严词拒绝。李氏非常赞赏丈夫的爱国情操和清廉自守,便对他说:“我会永远陪伴你过这种清贫日子,决不能接受元朝给的高官厚禄,接受那,是失节,是自取其辱。”
可谢枋得心里明白,元人是不会放过他的,不降服则得死。他把这话说给了妻子,妻子听了自然十分担忧和难过。但她也清楚,丈夫说的是实话,便长叹了一声说:“是啊,我们面前就这两条道儿,现在到了抉择的时候了。你与文天祥丞相是同科进士,并曾于景炎二年(1277)并肩驰骋沙场,大败元军,收复了兴国、赣州、吉州等地。你还曾亲手题写了‘赤心报国,一死而已’八个大字赠给了文元帅。为了报国,只有选择死路了。你作为男儿,志在殉国,我虽为一无能女子,别无作为,愿意陪你同赴国难。这样做,一不枉为南宋之臣民,二不辱没你谢枋得誓死反元的英名。至于怎么个死法,由你选择。”说完,一脸肃穆地等待着。
谢枋得非常感激妻子的深明大义和对自己的理解,但他必须让她活下去。原籍老母生死未卜,两个儿子尚需她来教育成长。自己走了,赡老育幼的重任就全交给她了。他轻轻摇了摇头说:“我知道你说出的是肺腑之言,但谢家老幼需要你。这也不全是为了谢家,两个儿子长大了,还要为灭元复宋做出贡献,这是国事啊”。
最后夫妻两人决定,为了避免全家同时陷入落网,由李氏带着两个儿子,到建阳附近的贵溪山上暂住。临行前,李氏又对他说:“剩你一个人在这里生后,会有许多不便,你也是快六十岁的人了,要保重身体。”
妻子走后,谢枋得虽然感到寂寞和许多不便,但心里踏实多了,即使元朝再来人诱逼他,也没有殃及妻儿之忧了。于是,便继续教书育人,过了一段平稳日子。到了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福建行省参政(行省副长官)原宋臣魏天佑,为了向新主子邀功,趁元朝广求汉之人才的机会,派人劝诱谢枋得归顺。谢破口大骂,那人只好缩头退了回去。魏天佑仍不死心,又亲自出马,对谢枋得说:“当今的元朝皇帝忽必烈,不只武能攻战,且文能治国,爱护汉民,珍惜汉臣,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皇上钦命魏某前来劝说谢公出山,往赴京城大都。请谢公看在皇上宽大为怀、不咎既往和魏某不惜劳顿,亲来恭请的份儿上,赶快收拾一下,跟我走吧。”谢枋得听得汉贼这番令人肉麻作呕的话,气得脸色铁青,狠狠说了句:“狗汉奸,别费口舌了,我不会跟你走的。”说完,把脸别了过去,不再理他。魏天佑也生气了,大声命令道:“来人,把这个不识抬举的老东西捆绑起来,即刻押送京师,元之大都。”
经过长途跋涉和精神折磨,到了元大都后,谢枋得已经枯槁不堪、形销骨立。元朝统治者不容他休息恢复,便逼他降服,他以怒目和沉默作了回答,终于被送进了大牢。后来元臣们听说,他与妻子感情深厚,对她言听计从,便下令元朝在闽中的将领武万户,速将李氏押送大都。
武万户领命后,立即派重兵前往贵溪山李氏母子居住的地方搜捕,但到了那破茅屋里一看,早已人去屋空。
原来,李氏得知丈夫被押往元大都后,料到敌人会用这一招,便迅速带着两个儿子逃到了贵溪山深处的洞穴中。武万户知道李氏逃不出这深山密林,便派兵把守着各个出山路口。日子一长,母子三人没有了粮食糊口,便以野菜树叶为生。武万户心急如焚,朝廷几乎每天降旨,命他迅速将李氏母子抓获,否则唯他是问。他担心因此丢官丧命,便想出了一个更损的招数,把贵溪山下的百姓召集在一起威逼说:“看来官兵是抓不到李氏了,只有由你们进山寻找李氏,劝她下山。我给你们三天期限,三天后我若仍见不到李氏,便把你们这里的男女老幼全部杀死,然后烧毁村庄,鸡犬不留。”众人听了,面面相觑,只在心里偷偷咒骂姓武的得不到好死。武万户又让士兵们四处喊话,重复他的罪恶主张,谢家的两个儿子听到喊话后,便去和母亲学说。李氏气得捶胸顿足,一时无语。安静下来以后。她开始了认真的思考。她知道,残忍无道的元兵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他们扬言抓不到自己,便要对贵溪山下的百姓“屠而墟”,这是万万不可以的。几年来,贵溪山下的百姓对他们亲如家人,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崇敬和恩惠,绝不能因为自己连累他们。况且,自自己早与丈夫说过,甘愿与他同赴国难,她拿定主意了。两个儿子目睹了母亲的表情变化,知道她将要做什么。
她先伸手为两个儿子整理了一下破旧衣衫,而后让他们坐在她的面前,神态从容、语气平静地对他们说:“儿子,你们已经听到了,元军抓不到母亲,便要血洗贵溪山麓,把村庄变为废墟。你们已经懂事了,是让众人为母亲一个人去死,还是母亲下山去解救众人?”儿子自从懂事起,便接受父母高尚品德的熏陶,早已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但面对母亲的提问,两个人为难了。按理母亲应当挺身而出,但又割舍不掉母子亲情。于是,两个人齐声说:“绝不能因为我们而株连众多百姓,但母亲不能去。我们两个下山去见元军,就说您因饥饿已经离世,他们如若把我们押送大都。我们便陪伴父亲左右,对父亲或许是个安慰。”说完,两人起身要走。李氏拉住他们说:“元军要抓的是我。他们不会相信你们的话。即使相信了,你们两个也是白白送死,那样一来,谢家就断后了,这是你们的母亲绝不会同意的。儿子,让母亲去吧,如果我与你们的父亲都殉难离世,你们两人一定要回到江西信州老家,你们的老祖母如果在世,就由你们去赡养照顾。要永远记住你们父亲一生勤奋正直,爱国恤民,上不曾辱没祖先,下无愧于子孙。母亲陪伴他同赴国难,心甘情愿,无怨无悔。”说完,又含泪亲吻了两个儿子,然后,朝山下走去。
武万户见到李氏后,哈哈大笑:“你个妇道人家还真讲义气,为了不连累百姓,真的肯出洞下山了。好,马上给她披枷带镣,押往京都。”
李氏以轻蔑口吻说:“我既然敢于下山,难道还会在途中逃跑吗。披枷带镣并不可怕,只怕耽误了进京的时间,你这个强盗邀功又得推迟几日了。”武万户心里也明白,她不会逃跑,想逃跑也逃不掉的,便押她上路了。李氏还在押往大都的途中,便传来了谢枋得已经在狱中绝食而亡的噩耗。她在悲痛之余,很快想到了死,但押解她的官兵监管极严,她没有机会自裁。到了京师的的大狱之后,又得知自己所崇敬的文天祥文丞相也早已殉难了,并且知道了他在就义之前,写就了气壮山河的诗文,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已为许多人吟诵。当时李氏的心情非常压抑,只待寻机一死,但还是记住了这两句千古绝唱。她仰望西天,低声对丈夫说:“夫君,文丞相已早你而去了,他留下了两句感人肺腑的诗句,我都牢牢记住了。等我见了你,会唱给你听的。是啊,人生自古谁常在,志在丹心照汗青。”当夜,她用自己的裙带自缢身亡。
其实,元朝当局并不想杀害她,他们还打算以她为诱饵,引诱她的两个儿子,让谢家断子绝孙。她的死,实现了与丈夫同赴国难、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和宏愿,欣然无憾。
谢枋得夫妻双双殉节后,谢母还健在。不久,两个孙儿回到她身边,得知儿子、儿媳已经不在人世,老人很悲伤,但也很坚强。面对邻人,她“泰然无一怨语”,面对两个孙子,她只说了一句话:“你们的父母同赴死节,乃义之所当然也。”
她不知道,后来她的两个孙子谢熙之、谢定之也被元朝杀害,谢家为国家付出了太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