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8526700000054

第54章 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贤后——长孙皇后(1)

长孙皇后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的二儿媳妇,太宗李世民的发妻、倾毕生精力辅佐他治理家国的后宫之主。

长孙这一复姓,原是北魏拓跋氏后裔,属鲜卑族。南北朝时期,塞北少数民族纷纷南迁黄河沿岸,出现了与汉民族比邻而居和男女通婚的现象,故有些少数民族渐渐汉化,鲜卑族即为其中之一。长孙皇后的祖先曾为北魏高官,又居宗室之长,故称长孙并为姓氏。这长孙氏一宗,遗传基因优良,天赋聪慧,好学强闻,几乎世代皆有为官为将者。而长孙皇后便是隋仁寿元年(601)生于河南洛阳一个官宦书香之家。她的高祖、祖父曾或为将为相,或封公拜候,都是显赫人物。她的父亲长孙晟,更是一位饱读诗书、文武兼长的佼佼者,曾委为隋右骁卫将军(皇廷禁军将领);而她母亲的家世也不同凡俗,外租父高敬德乃隋朝扬州刺史,放在当代也是个厅局级干部。生长在这样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的女孩,无论就其先天所得,还是后天教养,都是一般人不可比拟的。再加上她的国色天香之貌、博学强闻之才,简直就是一位下凡的九天仙女。一个望族闺门里深藏着这样一位才貌双全的小姑娘,自然会名扬遐迩。但她的童年也很不幸,父亲英年早逝,寡母便请自己的同胞兄弟负责教养她和哥哥长孙无忌。她的舅舅也是一位才学精深,通晓大义之人,对幼年失怙的甥男甥女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爱护和严格教导,使得这对兄妹没有因为早年丧父而缺失良好教养。长孙氏长到十一二岁时,已经是一个胸中有志、具有远见卓识、懂礼仪、讲孝道的成熟靓女。一次,母亲为她卜问前程,占卜者竟说她有着“坤载万物,德贵无疆”之命。学识高,长相美,命又好的女孩,自然要找一个上好的男人为夫。这前后,曾有不少人向长孙家问亲,虽多为权贵,但却不够理想,均遭回绝。长孙皇后的伯父长孙炽也是一位著名学者,了解李渊的发妻窦氏是一位出身高贵,见多识广,熟读《女戒》,恪守妇道的贤德女人,推断她所生的儿子也一定卓尔不凡。经仔细打听,得知她的次子李世民的确是个具有文韬武略、相貌伟岸,年龄只大长孙氏两岁的优秀少年,长孙家遂主动向李家求亲。不久,年仅十三岁的长孙氏便与李世民结为伉俪。这对少年夫妻,结婚伊始便十分恩爱,相互倾慕,学识相当。三年后李渊灭隋建唐,尊为唐太祖,定年号武德。但他的原配妻子窦氏,却没能看到这荣极一时的一天,过早去世了。太祖因深念发妻之恩惠,称帝后即追谥她为太穆神皇后。如此一来,就出现了前殿有帝,后宫无主的局面。而后宫向来是争风夺宠的是非之地,即已失控,当然混乱无序;还有李渊称帝,他的三个儿子为了皇位的继承,及时展开了血腥味极浓的拼争。这说明宫墙内外没有一片宁静之土。而在这种斗争中,或成或败,除了人们看不清的谋术,人际关系和老皇帝的态度也是不可小视的因素。长孙氏是个具有一双慧眼、明察秋毫、善于审时度势的人。她在这种错综复杂、各怀心腹、尔虞我诈的环境中,以自己端庄美丽的形象、高雅大度的作风、暖人心扉的和蔼谈吐,首先在乱哄哄的后宫,争取了多数人的信任和拥护。众多嫔妃都在窃窃议论,只有她才有母仪天下之风范、统领后宫之贤能。这话很快便传到太祖李渊的耳朵里,再加上这长孙氏对老公公异常孝顺,几乎每天早晚问候,做到了“冬则暖,夏则净”。这老皇帝因为过早丧偶,变得感情细腻而脆弱,特别渴望儿女亲情的抚慰,这个二儿媳妇便适时而又得当的填补了这个空缺,不只李渊非常喜欢她,宫中上下也都夸奖她的孝顺和贤惠。如此一来,她便为丈夫李世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李世民的足智多谋、骁勇善战和他在帮助父亲建立大唐的汗马功劳,早已赢得了一些开国元勋、文武大臣的拥戴。都希望他被封为太子,成为皇储。但结果住进太子宫的却是各个方面都逊于他的胞兄李建成。他受封为秦王,渐渐地人们又发现秦王妃长孙氏的渊博学识和不让须眉的做事本领,给予她非同一般的赞誉和尊崇。所以说,在“玄武门兵变”之前,这对夫妇已是人心所向了。

武德九年(627),李世民终于以他的盖世才华、超凡胆识和泯灭同胞之情的残忍,取得了争夺皇位的胜利,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唐开国皇帝,尊称太宗,新纪元贞观。

在中国的帝王史上,公认为出类拔萃的皇帝,莫过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四位。他们都以自己所营造的功绩著称于世。说起秦始皇,“万里长城”便以其雄伟险峻呈现在人们面前;提到汉武帝,张骞出使西域、修好汉族与西部边陲少数民族的关系,一幅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盛世景象,便会使人眼睛发亮;而由唐太宗完成的“贞观之治”,却让人想到了另一个人,他的得力助手——长孙皇后。

长孙氏由秦王妃晋升为太宗的皇后以后,才算真正开始了她那多姿多彩、佳话满盈、功绩卓著的政治生涯。

在当时的条件下,皇后是不能参与朝政的。况且她也深谙后宫干政的历史教训。但她又是一位非常关心国家兴衰、关注丈夫成败得失的女人。她既不能在政治上张扬其能,又不肯对朝中大事不闻不问、袖手一旁。在这两者当中,她选择了当个“贤内助”的行当。

要使皇帝没有后顾之忧地去办好军国大事,管理好后宫、不使“祸起萧墙”、不使众妃嫔争宠相斗,她常命大家学习《女戒》,恪守宫中规矩,和睦相处。遇有太宗心气不顺,往往会回到后宫无端地斥责下人,这时她便会装作很生气的样子,令人把那下人抓起来,等候惩处。太宗离去以后,她又会和颜悦色地向那下人表示歉意,安慰她(他)不要在意。等到太宗心情好的时候,她又会婉转地把事情的处理经过告诉他,这样一来,太宗就不会无端地斥责下人了。

遇到哪位妃嫔生产小孩子,长孙皇后都要亲去慰问,责成宫女悉心照料。不论是男孩女孩,她都视为己出。豫章公主的生母很早去世,长孙皇后怜她年幼丧慈,便收养了她,待她比亲生女儿还要优厚。若哪个妃嫔或宫女患有疾病,她像姐姐或母亲那样去探问病情,请医问药,调剂饮食,无微不至。以致那些远离父母的女孩们感动得痛哭流涕。就这样,她以一个女人的温柔体贴和其他女人、特别是临登极位的高贵女人所少有的远大抱负、知识和智慧,把后宫治理得井井有序、气氛和谐轻松,年轻的妃嫔宫女们经常脸上带笑、口中有歌。犹如一个和睦亲密的大家庭,长孙皇后便是这个家庭中极受爱戴和尊敬的家长。

与长孙皇后同在舅舅的教养下成长的哥哥长孙无忌,同样是一个学识广博,文堪治国、武能御敌的将相之才。在李世明为争夺皇位而发动的“玄武门兵变”中,他曾全力以赴,立下了卓越功勋。李世民称帝后,便委以重任,封他为右仆射(宰相)。长孙皇后事前曾一再劝阻太宗不要重用外戚,并以非常严肃的口吻对丈夫说:“我个人做了后宫之首,已是一人之下,众人之上,荣宠无比了。我的娘家人再不能享用高官厚禄。历史上外戚干政擅权,以致害国殃民的教训太惨痛深刻了。作为一个明君必须以史为鉴,请皇上另择贤良。”唐太宗对于她的深明大义、不徇私情,十分感佩。但他想重用长孙无忌并不是因为他是国舅,他的确是个文武兼备、品德高尚的国之栋梁,古圣人都主张“内举不避亲”,自己这样任用他,完全是出于公心,所以,还是封他为相兼吏部尚书、武侯大将军。长孙皇后见自己的劝谏没起作用,便反转过来去对长孙无忌说:“哥哥对皇上的忠心和所立下的功劳,日月可鉴,小妹我更是牢记在心。你的学识、才能和人品更使我佩服至极。但因为我做了皇后,长孙氏家族成了国之近亲,不宜再做朝廷重臣。现在太宗给了你右仆射的高位,朝野上下肯定会有人批评皇上任人唯亲和长孙家贪权弄势。哥哥,为了保持皇上和你我的名节,避免可能发生的麻烦,你还是辞掉职务吧。”长孙无忌听了妹妹的话,甚为感动,便诚恳而亲切地说:“妹妹,你真是少见的贤德皇后。身居庙堂之高,毫无贪婪之意。心系大局,处事公允。我一定按你的意见,立刻呈奏皇上,免了我的官职。”结果,长孙无忌只做了一年右仆射,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便被撤换了。这件事让太宗甚为惋惜,但他又不得不感谢皇后的高瞻远瞩和公正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