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章说:“扶风(今陕西扶风县)班氏,无疑是两汉时代多才多艺的一个家族。更重要的是这个家族留下的文化遗产和政治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无以伦比。首先是班彪、班固和班昭父子兄妹历尽艰辛撰写完成的《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却真正开创了“正史”的先河和标准“这段话是对中国古代历史上无以伦比的班氏家族,所做的无以伦比的评价。而在这无以伦比的评价中的班昭,竟是一名巾帼女流。
昭的父亲班彪,于公元3年生于扶风东陵(今陕西咸阳东北)。曾做过望都(在今河北境内)县令。因其幼年熟读经史,深谙为官之道,故成绩极佳,受到上方赏识、百姓拥戴。又擅长文赋,志向高雅,愿继司马迁之后,续修史书。
司马迁《史记》的时间下限是西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至西汉末尚有近一百三十年的空挡史无记述。于是,这位博学有志的班彪,便决心撰写一部可以继承和光大《史记》的完整的西汉史。为了这部史书不逊于《史记》,他殚精竭虑,广泛搜集历史资料,参考民间传说轶闻。多次到皇家图书馆——东观,查看有关文字记载。因为他的初衷是为《史记》撰写续篇,所以定名《后传》。可惜他只写了六十五篇,年仅五十一岁便与世长辞了。
班彪生有两儿一女。长子班固,次子班超,小女班昭。这三兄妹都有着父亲的优秀遗传基因,天赋聪颖,饱读诗书,博学多才,勤奋不懈。特别是班昭“尤擅文采”之誉竟为史书所载。
班彪死时,二十二岁的长子班固正在京城洛阳太学(相当现在大学)读书,他不忍心荒废父亲的未竟事业,在家乡料理完丧事后,便埋头着手整理《后传》遗稿。并很快开始了续写工作。将书名改为《汉书》。八年以后,即到了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年轻、多才而又勤奋的班固竟以“私改国史”(即指续写并更名《后传》)的罪名,被官府逮捕押入京城大牢,并将他的《汉书》手稿查抄,呈送皇帝审查。谁料,汉明帝看了以后,觉得这班固所撰,不仅没有私改国史的嫌疑,反而发现他的文风酷似乃父,叙史清楚、论事深刻,文辞流畅、引人入胜。于是,诏令立即将其开释,并任其为兰台令史(专管皇家图书和校书事宜),继续《汉书》的撰著。从此班固又苦干了大约二十多年,再次无辜入狱,后于公元92年、他已是花甲之人惨死狱中。到这时,《汉书》中的八个表和一个志(天文志)还没有着手,这项事业仍需有人接着完成。
扶风的班氏成员,不只多才多艺,而且有着为国家“前仆后继”的优良传统。班彪过早病故,长子班固又惨遭不幸,而他们共同为之奋斗多年的一桩不得中止的大事——撰写《汉书》,必须有人继续完成。就这样,本文的主人公——班昭走出了闺房,以一个知识女性的成熟、稳健和自信在等候圣命。
女人修史,史无前人。在当时,儒家思想盛行、女人身受多重束缚的条件下,她有机会拿到父亲和长兄传递过来的“接力棒”、最后完成续写《汉书》的任务吗?朝野关心此事的人都在翘首以待。当时的汉和帝刘肇,也知道班固死在了《汉书》成书之前,后期工作需要一个类比班彪父子的人,才可以完成。这时,班昭的“尤擅文采”已广为传颂,连汉和帝的耳朵里也有了。所以,汉和帝便决定把这项艰巨任务交由一位年逾四十的才女来完成。
很快,皇帝命人把班昭从扶风老家接到了洛阳,亲自交代了任务,并特许她经常出入“东观”查阅史书典籍和很少公开的文献档案,为她的续写工作提供了诸多方便条件。
班昭,又名姬,字惠班,不只才华横溢、学问精深,而且志向高远,心胸广阔。她十六七岁(一说十四岁)便出嫁为人妇,丈夫姓曹名寿,字世叔。与她同乡,所以又称她为“曹大家(音姑)”。婚后,夫妻恩爱,相处和谐。很快生了儿子曹成、曹谷和两个女儿。但很不幸,结婚才几年,曹寿便因病早逝。年轻的班昭便一个人抚育子女。到了她受命续写《汉书》的时候,儿女已经长大,没有拖累了。
班昭一经接受了圣命,便把全部精力倾注到续写《汉书》上面。她日以继夜地工作,做得十分认真和刻苦。她的才华、道德和勤奋,很快在宫中广为流传,汉和帝的皇后邓绥,既为名门之后,又有很好的才学和修养,听到了人们对班昭的赞美后,心生爱慕,便决定拜她为师,请她进宫传授经史,还请她为自己治理后宫出谋划策。两人见面时,曾有一段简约而精彩的对话。
邓皇后:“久闻曹大姑盛名,今日相见,果然气度不凡。今后尚请女学士垂爱赐教,为余开启鲁钝之颅,以增长学识。”
班昭跪拜说:“承蒙皇后抬爱,给予婢臣临登后宫之机遇。皇后的学识文采、贤德宽厚,备受宫中赞美,婢臣能与皇后切磋学问,乃今生大幸。”说完,大度地朝邓皇后一笑。就是这一笑,大大拉近了两个女人的距离。皇后便款款走向她,亲手拉她起来,以平等的口气亲切说:“希望今后我们免去宫中之礼,亲密相处。”班昭听了这话,心中一阵感动,但没再说什么,仍以微笑回答了她。从此,她既是后宫诸多嫔妃尊敬的老师,更是邓皇后、特别是后来的邓太后主政时期的智囊人物。《后汉书.曹世叔妻》曾有这样一段话,记述了她与邓太后之间的关系:“及邓太后临朝,与闻政事。以出入之勤特封子成(即曹成)关内侯。”
经过班昭几年的努力,一部完整的《汉书》最终完成了。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全书总共一百二十卷,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名人物列传,四大部分组成。为二十四史中第二部。班氏父子女三人的名字均与《汉书》齐名。特别是班昭又以女人修史的特例彪炳千秋万代。
班昭对《汉书》除了对父兄遗留的全搞,认真校阅修订外,她还亲自撰写了八个表,一个志。其中的第七表——《百官公卿表》和十个志中的第六志——《天文志》,最为难写。光是《百官公卿表》所列历史人物就有几百名。将这几百人又分为上中下九等。尽管这几百个人都是古人,即有人所说的“有古无今”,但她还是对每位古人都做出了东汉时期所能做出的评价,是相当不容易的。这几百名古人中,有同姓诸侯王、异姓诸侯王、王子封侯、百官公卿、功臣、外戚等,对他们在二百多年间的更迭、接替等情况,都以表格形势排列有序,眉目清晰,时间准确到日;人物之间的世系连贯,史实完备,线索分明,表述了文字所不易反映的繁杂内容。对阅读全书,有着很好的辅助、补充作用。
班昭学问之深广,文采之精当,连当时的汉和帝都深为叹服。班昭的二哥班超,于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为了报效国家,曾“投笔从戎”,率领三十名吏士远赴西域,镇守边关三十多年、他已六十多岁了,仍不得回归故里。继父亲之后,长兄又不幸逝世,班昭自己还以曹氏遗孀寡居,难免思念亲人。她很想在晚年见上二哥一面,便给汉和帝写了一封亲笔信,和帝看了此信以后,深受感动,便恩准班超回归洛阳。兄妹久别重逢,自然十分动情。班超开始不知道自己得以回归的原因。待班超生活安定下来以后,妹妹才两眼含泪、动情地说:“吾兄离乡数十年,此间父亲长逝于病榻,长兄又惨死狱中。小妹虽然苟活至今,也早已为未亡人。幼儿寡母,备尝艰辛,唯盼吾兄回归,得以相聚,遂呈皇帝一纸《东征赋》。未料,一纸之力,竟使我兄妹得以皓首相逢,此乃大幸也。”说完,破涕为笑。班超听后,恍然有悟,便紧握着妹妹的手说:“为兄素知吾妹善于以文理服人、以文辞感人、以真情动人。但没料到,吾能以老迈之躯东返京师,乃吾妹之功、吾皇之恩也。”
永初七年(113),班昭已经六十多岁的时候,她的二儿子曹谷被任命为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县令,她随子赴任。路途遥远,且一路跋山涉水,见闻丰富,感触很多,也很深刻,遂作《东征赋》以宣泄自己的情感。老年班昭当时既有“去故就新,即将寄居异地”的伤感,还有路途上行进艰难和风餐露宿的困苦。途径孔子受困的匡地、子路曾经到过的卫国以及蘧伯玉的故乡时,她的胸中都涌起阵阵怀古幽情。她赞美他们的贤德,感叹圣人的困厄,用以勉力自己也勉力他人。
全赋共四个自然段,509个字。是班昭晚年又一成功之作。它的文采魅力完全可以与李密的《陈情表》相匹比。班昭一生写了很多篇赋、颂、诔、书、论等,但大都散失,只有《东征赋》流传了下来。
后来班昭还曾写有《女戒》七篇,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用教科书。虽然内容充满了封建礼教,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亦为难能可贵,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唐代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明代朱元璋的马皇后都曾把《女戒》做为治理后宫的优秀教材。
一代女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班昭,七十多岁病殁,许多文人志士都撰文哀悼她。就连当时女人中的国之至尊邓太后也极为伤心,身着素服为之举哀,并派出使臣为她料理隆重的丧仪。她的儿媳丁氏特做《大家赞》,纪念婆婆不朽的一生。
直到现今,她的勤奋和成就依然是广大女同胞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