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8526700000022

第22章 敢爱敢恨的才女卓文君

提起卓文君,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司马相如。他们的爱情故事从汉景帝末年一直传诵到如今,两千多年,经久不衰。为什么会是这样?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家欣赏卓文君敢于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真正爱情的勇气,在那个时代这种勇气极为罕见和可贵;二是为了爱情,一位富生富长的千斤小姐,甘心贫贱生活的精神令人敬仰;三是她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对爱情的忠贞,挽救了一场婚姻危机,阻止了司马相如的移情别恋,堪为后人楷模。

卓文君,西汉蜀郡临邛(今四川省邛崃县)人,约生于公元前171年。其父卓王孙原为赵国属民,秦时远迁西南,到临邛办起了冶炼业。秦末汉初,战火不断,需要大量钢铁制造兵器。于是,这个北方人便成了爆发户,很快富甲一方,光是家童就有800多名。在当地财富可与卓家比肩的,还有程郑。文君是卓王孙的小女儿,她既聪明、美丽,性情又温婉可人。自幼受到良好教育,除精于诗文,琴、棋、书、画也无所不能。是远近闻名的才女。许多大户子弟都慕其才貌,前来求亲。程郑膝下也有一子,一直想高攀卓文君。但卓王孙早已将这小女儿许配个另一个富家子弟,程郑只有扼腕叹息。那个时代,女孩多早嫁,卓文君十六岁便与那富家男成婚。这是一桩很不如意的婚姻,卓文君根本不喜欢那个无才无德的纨绔子弟。但婚姻不到一年,纨绔子弟因病死了,十七岁的卓文君只好回到娘家寡居。临行前,婆婆嘱她要终身守节,不可再生二心。才情之女以冷漠做了回应。

花季的卓文君,过早地成为孀妇,内心十分苦闷。她只有用赋诗、操琴打发时日。当时的临邛县令王吉也是个喜欢舞文弄墨的人,他的妹妹王锦,曾师从卓文君学习琴艺,两人年龄相仿佛,王锦人也机灵,遂成了好朋友。一日,她从哥哥那里拿到一篇《子虚赋》送给卓文君。文君读后,赞叹不已。便问王锦是谁人之作。王锦告诉她作者是哥哥的朋友,名司马相如。从此,卓文君便牢牢记住了这个才华横溢的男人。

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生于公元前179年,自幼喜欢读书和击剑,尤其长于辞赋。他因仰慕古赵国的丞相蔺相如,故自命名相如。家贫寒,父母早亡,他便经常往来于好友王吉府邸。大约在他二十四、五岁的时候,便做了汉景帝的武骑常侍。汉景帝刘启虽然善于治国,却不喜欢辞赋。而司马相如觉得自己虽然文武兼备,但真正偏爱的却是诗词文章,所以,便辞去官职,到了梁孝王的属地梁国,与梁孝王的文学侍从邹阳、枚乘等多有交往。一同出游时他乘兴作《子虚赋》。不久,梁孝王去世,相如返蜀。途经临邛,又客居王吉处。王锦便是在这时将此赋文拿给卓文君的。她对《子虚赋》的赏识,胜过她读过的所有同类文章,简直是拍案叫绝,爱不释手了。文章的题目之新颖,内容之奇异更是开一代先河。作者虚拟了子虚、乌有和亡是公三个血肉丰满的人物,采用相互对答的形式,说出了自己的感悟。这位旷世才女反复读了多遍,仍然激情难抑,便提笔做了《读子虚赋》。这篇文章的风格之高妙,语言之华美亦为传世佳作。当王锦兴冲冲送给司马相如时,他正与王吉对饮,顺手接过来一看,便是一惊,那细蜜镌秀的蝇头小楷,是他很少见过的。待读完文章以后,更是连声称赞。当他知道此篇赋文是出自卓文君之手时,竟双手把它捧在胸前,喃喃自语道:“善于解读相如之文者,文君也。”

其实,风流倜傥的司马相如,早就听说临邛城里的富商卓家有一个如花似玉、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所不精的寡居女儿。现在见到了她的亲笔华章,他竟激动得难以自持,想立即见到她。但一个庭院深深中的孀妇,哪是可以随便相见的。他只好低头长叹,闷闷地喝酒。王吉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并暗下决心,要设法成全这双才貌相当的年轻男女。

没过几天,恰逢临邛赛春盛会,王吉便陪着司马相如上街观赏。当他们走到江边码头时,见不远处有人争吵,走近一看,原来是卓家的管家正在叫卖一名叫木果的盐工。正好被卓文君碰上,木果认识自家小姐,便向她求救,卓文君很可怜他,便劝阻管家不要卖掉他。管家一时难堪,便巧言争辩。司马相如上前询问情况,觉得管家太没人性,便也严厉斥责了他。管家仍然不服,见他是个外地人,气焰更为嚣张,后来还是王吉出面干预,木果才得救了。但他已经不能再回卓家,司马相如收他做了侍仆。一对相互倾慕的才男俊女,在这种场合相遇了,虽然都只是深情地看了对方一眼,但两对会说话的眼睛却把一切都说明白了。站在一旁的王吉暗自高兴,觉得这是个好兆头。

卓王孙和程郑虽为当地排名一、二的富豪,但也得巴结官府。当他们听说王县令府上来了一位曾在汉景帝身边为官的大文人,两人便商定要宴请他们。王吉收到请柬后,忙去告诉司马相如,司马君当着朋友没有掩饰自己的兴奋,两人很快更衣换帽,分乘四人抬绿呢小轿到了卓府。酒宴过后,王吉对主人说“司马先生弹得一手好琴,为答谢卓、郑二翁的盛情款待,他愿意弹奏一曲。”卓、程同声说好,司马也不推辞。于是,一首《凤求凰》的曲谱顺着他的指尖缓缓地流淌出来。细心的卓文君早已打听到,当日父亲宴请的客人名讳,她十分欣喜,便时时留心宴会大厅的动静。当她听到那悠扬悦耳的琴声时,便由侍女阿依相伴悄悄走进大厅幔帐后面偷听。很快,她就听懂了曲谱的幽深含义,不由得心潮起伏,面颊绯红。她回到闺房以后,边找出了《凤求凰》的曲词,辞的全文是:

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

有艳淑女在此房,何缘交颈为鸳鸯?

凤兮凤兮从我栖,得托字尾永为妃。

交情通体正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一句“中夜相从”唤醒了卓文君在追求爱情路上的踟躇和迷茫,给了她冲破封建藩篱的勇气和力量。她决心放弃十七岁少女的矜持和保守,投入司马相如的怀抱。

而司马相如,离开卓府以后,便请王吉去向卓家求亲。卓王孙对于司马氏的英俊潇洒和学识渊博是由衷欣赏的,只是对他当下身无官职、贫困潦倒又非常厌弃。再加上程郑多次要他答应把女儿嫁给他的傻儿子,并许诺丰厚聘礼,他两相比较觉得还是程郑这头砝码重得多,便婉言拒绝了王吉。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卓文君的耳朵里,她知道父亲对王吉的拒绝就等同对程郑的应允,自己再不能迟疑了。就在这天夜里,乘着月高风黑,家人都已入睡的机会,在阿依的帮助下,两人逃出了卓府,直奔王吉的县衙,又由木果带领,四个人很快离开临邛赶赴成都。

当卓王孙发现女儿“深夜私奔”以后,气得连连捶胸顿足,程郑更是懊悔自己动作太慢,竟让自己垂涎欲得(但他一直打着给儿子娶妻的幌子)的绝代美人投入他人怀抱,大骂卓家“门风不正”。

两个真正相爱的人终成眷属。这时司马二十五岁,文君年仅十七。

成都的司马家,除了几间破旧的房屋,其他一无所有,没法长住。勉强了几天,四人又折回临邛。卓文君当卖了自己的首饰细软,除了维持几个人的生计,还开了一爿酒肆,文君换上了朴素衣裙,亲自“当垆卖酒”;司马相如也一改绅士作风,围上围裙与木果、阿依一起洗涤酒具兼做杂役。对于司马夫妇来说,他们的生活水平一落千丈,但因为有“爱”的支撑,两人脸上总是漾着美满幸福的微笑。卓王孙得知女儿又返回临邛后,暴跳如雷,扬言要亲领家丁前去砸烂酒店。王吉闻讯,忙去劝阻。而淫心不死的程郑却在一旁煽风点火、拨弄是非。怂恿卓王孙向成都郡守诬告王吉私通西南夷狄,司马相如拐骗良家民女,两人都应定罪充军戍边,永远不得归返。幸好成都郡守比较清明,没有采信恶人的谗言。

过了些时日,卓王孙又觉得女儿的选择没有多大过错,司马相如是配得上女儿的,便主动承认了这门亲事,并补偿女儿厚重的彩礼。这对恩爱夫妻终于过上了富足生活。胸怀国家大事的司马相如,并不安于这种水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为了西南边陲的长治久安,他多方了解情况,思考治理方案,最终写出了很有操作价值的奏章。卓文君支持他的作为,鼓励他亲去长安面呈皇上。司马相如依她的意见果然去了京城,当汉武帝刘彻见了他的奏章和旧作《子虚赋》以后,极为欣赏。亲自召见他,并拜为中郎将。不久,司马氏又奉诏持节出使西南,为沟通改善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明显效果。此间,他又做《喻巴蜀檄》、《难蜀父老》等治蜀为民的奏章。

向来才子多情,久别情薄,这些世相定律,司马相如也难以摆脱。他离开临邛重又踏上为官之路后,对于爱妻的感情渐渐淡化,在一些人的撮合下,曾打算聘娶茂陵人之女为妾。这种念头一经形成,便再次催使已经年近“不惑”的他,心猿意马,昼夜相思,恨不得立刻把新欢揽进怀中。而在这时痴情的文君却千里迢迢寄来了情意缠绵的长信,司马相如正陶醉于纳娶新人的亢奋中,给妻子的回信竟是从一到十以至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一大串数字。聪明的卓文君一眼便看出了其中寓意。原来这些么多字独独没有“亿”,这表明她深爱着的丈夫,对过去的一切已经“失忆”了,什么殷切的“凤求凰”,什么艰难举步的“深夜私奔”,什么贫贱中的相亲相爱,一切都成了过眼烟云。她悲愤至极,彻夜哭泣。但当天亮以后,她擦拭了满脸泪水,提笔写就了一首《白头吟》和一纸同样以数字为句首(可称为藏头诗)、饱含埋怨的千古奇文,并很快寄了出去。

《白头吟》的全文是:

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蓰蓰。

男儿重意气,何须钱刀为。

藏头诗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是: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劝。

下片是:

万语千言道不尽,百般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独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亦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水流,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收到两篇诗文后,反复看了多遍,远在家乡妻子超人的才智和深沉真挚的感情,触动了他的每一根神经。犹如当头喝棒,使他猛醒。他感到深深的愧疚,悔不该忘恩负义给妻子写了那样荒诞怪异的数字信。悔愧过后,他决定立即反乡,面对文君做最虔诚的忏悔,求她原谅,求她别再伤心流泪。

卓文君是个深明大义的人,见到丈夫又心回意转,便也亲爱如初。两人一同回到长安,共同生活到终年。

公元前118年,司马相如年六十二岁,死于糖尿病(当时称消渴疾)。已经五十五岁的卓文君亲为丈夫撰写诔文,追念他多姿多彩的一生。卓文君非常思念相如,常常泪湿衣襟。终因悲哀过重,于次年病故于临邛。

人们怀念这位“巴蜀才女”,至今在邛崃县城文君庭院里仍保留着“文君井”和“琴台”,左右有副对联为“井上疏风竹有韵,台前古月琴无弦。”

1957年,四川省政府又将文君庭院修葺一新,改名为“文君公园”。当代文豪郭沫若为该园题词:“文君当垆时,相如涤器处,反抗封建是前驱,佳话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