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8526700000023

第23章 为国客死他乡的汉家女儿刘细君

汉高祖刘邦几经征战,建立了大汉王朝。但就在他与项羽拼死血战之际,北方草原崛起了一个十分强悍的民族——匈奴。就是这个匈奴曾使得踌躇满志的刘邦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的白登山被困蒙羞。从此他清醒了许多,遂在他那首著名的《大风歌》的末句发出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无奈呐喊。

武力不能征服这边境强敌,那就另辟新径,刘邦想到了“和亲”,便派人前往匈奴与之订立“和亲”之约:“汉常遣翁主(诸王之女,即郡主),给缯絮食物有品,以和亲,而匈奴亦不扰边。”(《史记?匈奴列传》)这是一种屈辱的和约。但为了巩固汉初政权只能如此。史书的字面上说是遣郡主或公主与之和亲,实际上开始多是选派那些出身平贱的貌美宫女,充当身份高贵的帝王之女嫁给匈奴。汉初究竟有多少位不幸的女子遭此厄运,史书上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下,实在令人惋惜。

当时的汉人对西北的游牧民族偏见很深,称之为“夷狄”。太史公在《匈奴列传》中一开头就用:“苟利所在,不知礼义”来概括他们的野蛮和落后;班固在《匈奴传》里说得更狠,竟用“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面兽心。”所以,一个柔弱美丽的汉家女子亲与这些人共同生活,实在太难为她们了。特别是他们那种“妻后母”的婚姻制度(即父死后其遗孀要下嫁其子侄),汉女简直无法接受。

汉武帝即位七年以后(前131)因不堪继续忍辱,断然取消了这种“和亲”之约。因此,汉匈两国的关系更为紧张,匈奴不断进犯汉境。武帝于公元前127年、121年和119年三次打击来犯之敌,匈奴遭到了重创之后,向漠北逃遁。汉朝为了遏制匈奴的卷土重来,便做出了联合西域诸国的决定,并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回国后,汉武帝听取了他“联合乌孙,以断匈奴右臂”的建议,再次命张骞率三百多人的外交使团去了乌孙国。这乌孙国乃是西域诸游牧国之一、位于今伊犁河与伊塞克河一带的小国。全国六十万人,养兵就近二十万,设都赤谷城。其“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张骞与乌孙国的昆莫(国王)猎骄靡相谈甚为融洽,猎骄靡盛情款待了他。临别又赠他骏马数十匹,以示亲善。不久,乌孙又派使臣到汉都长安。当他们看到大汉王朝“人众富厚”,到处呈现着富庶繁荣、兴旺发达的景象时,甚为敬仰。回到乌孙后即建议老昆莫与汉朝修好。匈奴的单于听到这个消息后甚为不满,“欲击之”。乌孙原本就臣属匈奴,闻匈奴扬言要打击他,便很害怕。于是立即再派使臣前往长安,请求汉王朝的支援,并欲与汉女通婚,以结百年之好。

元封六年(前105)汉武帝决定接受乌孙昆莫的请求,选派公主与之“和亲”,以牵制他与匈奴再度和好,遏制匈奴对汉边境的侵扰。

汉武帝是不肯真正把公主送出去“和亲”的,便在王室贵族中寻找。江都王刘建在封地时“淫乱变态,残暴嗜杀”。约在公元前122年(武帝元狩六年),朝廷欲缉拿严惩,他畏罪自杀,其妻获罪被斩。他们的女儿刘细君当时不满十八岁,躲过此劫,流落到民间。五年后,刘建的弟弟刘胥被封为广陵王,派人到乡间找回了侄女刘细君。这位生在贵族之家的郡主,不只相貌出众,且天赋聪颖,性格贤淑。自幼受到了良好教育,识书达理,胸怀大志。在广陵王府又生活了十二年后,即在公元前105年她已三十五岁的时候,汉武帝决定赐她公主名号,远嫁乌孙,去做年迈的老昆莫猎骄靡的妻子。刘细君自然不同意这个决定。但她深知自己乃罪臣之女,皇帝肯赐她公主名号已是恩重如山,况且与乌孙昆莫“和亲”是为了国家利益,自戕的父亲已经负于朝廷,自己应当为家庭立功赎罪。想到这些她欣然答应。汉武帝对她能够识大体、顾大局的广阔胸怀十分赞赏,特地诏告“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如此丰厚的赐予,使得刘细君更加感动。

细君公主嫁到乌孙以后,老昆莫非常高兴,封她为右夫人(正位夫人)。匈奴得知这一消息后,担心乌孙被汉朝拉过去,单于也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老昆莫,做了左夫人。尽管如此,刘细君依然十分苦闷,一是与老昆莫年龄相差悬殊,二是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她难以适应。无奈中,她写了一首殷切思乡的《悲愁歌》,歌词是:“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这首充满悲怆、凄凉和深切思念故国的骚体诗,真的如善飞的黄鹄,很快飞出了西域、飞回了故乡。汉武帝听了以后也为之感动,便经常派出使节携带锦绣帏帐、美味佳肴前往乌孙慰问她,并勉励她不负圣命安心边塞生活,与乌孙上下友好相处,为大汉创立一个良好的外交环境。刘细君对于汉武帝的关怀和嘱托,都牢记于心,努力克制自己的感情,处处听命于老昆莫,并竭尽全力处理好与宫中嫔妃贵人的关系,利用自己身为右夫人的有利地位,把宫室治理得井然有序。周围的人都很敬佩她的为人和治家才干。她还经常“置酒饮食,以币帛赐乌孙国王左右贵人。”从而与乌孙上层人物相处融洽,深得他们的拥戴。她不辱使命,经常向汉王朝禀报乌孙国的情况,使汉武帝能够及时掌握边境情况。

一年后,乌孙老昆莫猎骄靡自知年迈不支,便想把刘细君嫁给与她年龄相仿佛的孙儿岑陬(官号)军须靡。这种较之“妻后母”还要难以接受的如祖母下嫁孙子的婚姻习俗,刘细君更是难以屈从,她便上书呈请汉武帝,希望利用他的权利遏制这种做法,使自己尽早回到故乡。汉武帝开导她为了与乌孙共灭匈奴,安定边防,命她“从其国俗”嫁给军须靡。深明大义的刘细君再次遵从皇帝的旨意,同意了老昆莫的安排。

老昆莫猎骄靡去世后,军须靡即位为昆莫,并娶刘细君为妻。婚后,刘生一女,名少夫。又过了两年多,刘细君因为因长期思乡,胸臆苦闷,终于病倒了,于公元前101年(汉太初四年)病殁于乌孙,年仅39岁。

后人赞颂刘细君是那个时代的民族英雄,并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她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创下了三个第一。即古代公主“和亲”取得成功第一人;在诗坛上突破“诗言志”藩篱第一人;创造乐器琵琶第一人。所以有人成其为“和亲”公主中第一才女。她的《悲愁歌》被史学家班固收入《汉书》,称之为“绝调”。从它开始,抒情诗广泛出现,给沉闷的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刘细君出生于旧楚地扬州,所以,她的诗以楚之骚体为制。因为她精通音律,又是琵琶的创始人。由此可以说,罪臣之女刘细君为国家安邦睦邻和人类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许多记载都对刘细君的卒年写为公元前87年,显然有误。如果真如那些记载,她嫁乌孙两代昆莫则不是共为四年,而为十八年,她逝世时已是一位五十三岁的老太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