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药药事管理手册
8356500000038

第38章 医院药学常用药事管理法规(23)

行气剂:适用于气机郁滞证。证见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呕恶食少、大便失常或胸胁胀痛,或疝气痛,或月经不调,或痛经。例如越鞠丸、柴胡疏肝丸、四逆散、木香顺气颗粒、气滞胃痛颗粒(片)。

降气剂:适用于气机上逆之证。证见咳喘、呕吐、嗳气、呃逆。例如定喘膏、苏子降气丸。

注意事项:

(1)理气药物大多辛温香燥,易于耗气伤津,助热生火,当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2)年老体弱、阴虚火旺、孕妇或素有崩漏吐衄者应慎用。

十三、理血剂

理血剂是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三棱、莪术、乳香、没药、三七、水蛭、虻虫、苏木,大小蓟、花蕊石、血余炭、藕节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用以治疗各类瘀血或出血病证的中成药。理血剂分为活血祛瘀与止血两类。临床以刺痛有定处、舌紫黯、瘀斑瘀点、痛经、闭经、病理性肿块,及各种出血病症(吐血、衄血、咳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及外伤)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各类骨折、软组织损伤,疼痛、缺血性疾病(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性疾病、血液病、风湿病、肿瘤等有瘀血表现及各类出血性疾病如外伤出血、月经过多、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见上述表现者。

活血祛瘀剂:适用于蓄血及各种瘀血阻滞病证。证见刺痛有定处、舌紫暗、舌上有青紫斑或紫点、腹中或其他部位有肿块、疼痛拒按、按之坚硬、固定不移等。例如血府逐瘀口服液(丸、胶囊)、云南白药。

止血剂:适用于血溢脉外的出血证。证见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例如十灰散(丸)、三七胶囊。

注意事项:

(1)妇女经期、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当慎用或禁用。

(2)逐瘀过猛或久用逐瘀,均易耗血伤正,峻猛逐瘀,只能暂用,不能久服,中病即止。

十四、治风剂

治风剂是以川芎、防风、羌活、荆芥、白芷及羚羊角、钩藤、石决明、天麻、鳖甲、龟板、牡蛎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用于治疗风病的中成药。治风剂分为疏散外风和平熄内风两类。临床以头痛、口眼斜、肢体痉挛、眩晕头痛、猝然昏倒、半身不遂或高热、抽搐、痉厥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偏头痛、面神经麻痹、破伤风、急性脑血管病、高血压脑病、妊娠高血压、癫痫发作、震颤麻痹、小儿高热惊厥、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疏散外风剂:适用于外风所致病证。证见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骨挛痛、关节屈伸不利,或口眼歪斜,甚则角弓反张等。例如川芎茶调散(颗粒、片、丸)、头风痛胶囊、正天丸、通天口服液、镇脑宁胶囊、大活络丹、牵正散。

平熄内风剂:适用于内风证。证见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语言蹇涩、足废不用,甚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角歪斜、半身不遂等。例如天麻钩藤颗粒、牛黄降压丸(胶囊、片)、复方罗布麻片、松龄血脉康胶囊、脑立清丸(片、胶囊)、全天麻胶囊、脑血栓片、复方羊角胶囊(片、颗粒)、复方羚角降压片、天舒胶囊。

注意事项:

(1)应注意区别内风与外风。

(2)疏散外风剂多辛香走窜,易伤阴液,而助阳热,故阴津不足或阴虚阳亢者应慎用。

十五、治燥剂

治燥剂是以桑叶、豆豉、杏仁、沙参、麦冬、生地、熟地、玄参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用于治疗燥证的中成药。治燥剂分为轻宣外燥剂与滋阴润燥剂。临床以干咳少痰、口渴、鼻燥、消渴、便秘、舌红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百日咳、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癌、习惯性便秘、糖尿病、干燥综合征、肺结核、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轻宣外燥剂:适用于外感凉燥或温燥证。凉燥证证见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温燥证证见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或气逆而喘、口渴鼻燥、舌边尖红、苔薄白而燥。例如杏苏止咳糖浆(颗粒、口服液)、通宣理肺丸(胶囊、口服液)、镇咳宁糖浆(胶囊、口服液)。

滋阴润燥剂:适用于脏腑津伤液耗的内燥证。燥在上者,证见干咳、少痰、咽燥、咯血;燥在中者,证见肌肉消瘦、干呕食少;燥在下者,证见消渴或津枯便秘等。例如养阴清肺口服液(膏、丸、糖浆)蜜炼川贝枇杷膏、利肺片。

注意事项:

(1)首先应分清外燥和内燥,外燥又须分清温燥与凉燥。

(2)甘凉滋润药物易于助湿滞气,脾虚便溏或素体湿盛者忌用。

十六、祛湿剂

祛湿剂是以羌活、独活、秦艽、防风、防己、桑枝及茯苓、泽泻、猪苓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用于治疗水湿病证的中成药。祛湿剂分为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湿化浊五类。临床以肢体麻木、关节疼痛、关节肿胀、腰膝疼痛、屈伸不利及小便不利、无尿、水肿、腹泻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各类风湿病、各类骨关节炎、骨质增生及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产后小便困难等见上述症状者。

化湿和胃剂:适用于湿浊内阻,脾胃失和证。证见脘腹痞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等。例如藿香正气胶囊。

清热祛湿剂:适用于湿热外感,或湿热内盛,以及湿热下注证。证见身目发黄、小便短赤,或霍乱吐泻、下利脓血便或大便臭秽、小便混浊,或关节红肿酸痛等。例如二妙丸、雷公藤片、湿热痹颗粒(片)、八正合剂(胶囊)、正清风痛宁片、克痹骨泰胶囊。

利水渗湿剂:适用于水湿壅盛证。证见小便不利、水肿、腹水、泄泻等症。例如五苓散(胶囊、片、丸)、尿毒清颗粒、肾炎消肿片、舟车丸、肾炎四味片、肾炎舒片(胶囊)、复方金钱草冲剂。

温化水湿剂:适用于阳虚不能化水和湿从寒化证。证见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泻痢不止、形寒肢冷等。例如肾炎消肿片、肾炎康复片、萆薢分清丸、风湿液、追风透骨片(丸)、风湿骨痛胶囊(丸)、寒湿痹片(冲剂)、痛风定胶囊、腰痛宁胶囊、麝香风湿胶囊。

祛湿化浊剂:适用于湿浊不化所致的白浊、妇女带下等证。证见小便混浊、淋漓涩痛,或带下色白、质稠、状如凝乳或豆腐渣状,气味酸臭、舌苔厚腻、脉滑等。例如经带宁胶囊、白带丸。(清热利湿通淋)三金片、八正合剂(胶囊)、癃闭舒胶囊、尿感宁冲剂、前列安通片、野菊花栓、复方金钱草冲剂、热淋清颗粒(胶囊)、肾康复胶囊、石淋通片(冲剂)。

祛风胜湿剂:适用于风湿痹阻经络证。证见肢体、肌肉、关节疼痛、酸楚、麻木、沉重以及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等。例如风湿马钱片、强力天麻杜仲丸(胶囊)、尪痹冲剂(片、颗粒)、壮骨关节丸、益肾蠲痹丸、仙灵骨葆胶囊、独活寄生丸(合剂)、杜仲颗粒、壮腰健肾丸。

注意事项:祛风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药组成,多辛燥,易于耗伤阴津,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均应慎用。

十七、祛痰剂

祛痰剂是以半夏、贝母、南星、瓜蒌、竹茹、前胡、桔梗、海藻、昆布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作用,用以治疗各种痰病的中成药。祛痰剂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和化痰熄风等五类。临床以咳嗽、喘促、头疼、眩晕、呕吐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神经官能症、消化性溃疡、更年期综合征、癫痫、中风、前列腺增生、冠心病、肺炎、高血压病、眩晕等见上述症状者。

燥湿化痰剂:适用于湿痰证。证见咳吐多量稠痰、痰滑易咳、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眩晕、肢体困重、食少口腻、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或滑等。例如二陈丸。

清热化痰剂:适用于热痰证。证见咳吐黄痰、咯吐不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例如急支糖浆(颗粒)、复方鲜竹沥、清气化痰丸、橘红丸(颗粒、胶囊、片)、强力枇杷露、痰咳净片(散)、克咳胶囊(片)、牛黄蛇胆川贝散(液)、蛇胆陈皮胶囊(片、口服液)、止咳橘红丸(颗粒)、川贝止咳露、小儿肺热平胶囊、二母宁嗽丸。

润燥化痰剂:适用于燥痰证。证见咳嗽甚或呛咳、咯痰不爽,或痰粘成块,或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口鼻干燥、舌干少津、苔干、脉涩等。例如养阴清肺膏(糖浆、颗粒、口服液)、治咳川贝枇杷露、蜜炼川贝枇杷膏、京都念慈菴蜜炼川贝枇杷膏、强力枇杷膏、枇杷止咳冲剂、润肺膏、利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