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根据中成药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儿童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第三部分)各论
一、解表剂
解表剂是以柴胡、荆芥、防风、桑叶、菊花、薄荷、豆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中成药,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大类。临床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浮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辛温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证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口不渴、无汗或汗出而仍发热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例如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
辛凉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热证。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或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等。例如银翘解毒丸、柴胡注射液。
扶正解表剂:适用于正气虚弱复感外邪而致的表证。可根据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有所区别。气虚感冒以反复感冒、低热汗出、倦怠、舌质淡有齿痕、苔薄、脉弱为主证。例如参苏丸。
注意事项:
(1)服用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
(2)解表取汗,以遍身持续微汗为最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多,则耗伤气津,重则导致亡阴亡阳之变。
(3)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
(4)服用解表剂时忌生冷、油腻之品,多饮水,注意休息。
(5)若外邪已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二、泻下剂
泻下剂是以大黄、芒硝、火麻仁、芫花、甘遂、大戟、牵牛子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通利大便、泻下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的中成药。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及攻补兼施五类。临床以大便秘结不通、少尿、无尿、胸水、腹水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便秘、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幽门梗阻、胸腔积液、腹水等见上述症状者。
寒下剂:适用于里热与积滞互结之实证。证见大便秘结、腹部或满或胀或痛,甚或潮热、苔黄、脉实等。例如复方芦荟胶囊、三黄片。
温下剂: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证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甚或厥冷、脉沉紧等。例如苁蓉通便口服液(肉苁蓉、何首乌)。
润下剂:适用于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证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滑实。例如麻仁润肠丸(多厂家生产医保药)。
逐水剂: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之实证。证见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实有力等。例如舟车丸。
攻补兼施剂:适用于里实正虚而大便秘结证。证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兼气血阴津不足为主要表现。例如芪蓉润肠口服液。
注意事项:
(1)泻下剂作用峻猛,大都易于耗损胃气,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2)老年体虚,新产血亏,病后津伤,以及亡血家等,应攻补兼施,虚实兼顾。
三、和解剂
和解剂是以柴胡、黄芩、青蒿、白芍、半夏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用以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胃肠不和、肝脾不和等证的中成药。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临床以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呕吐下利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疟疾、感冒、各类肝炎、胆囊炎、慢性肠炎、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等见上述症状者。
和解少阳剂:适用于邪在少阳证。证见往来寒热、胸肋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以及口苦、咽干、目眩等。例如小柴胡颗粒。
调和肝脾剂:适用于肝脾不和证。证见脘腹胸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腹痛泄泻、手足不温等。例如加味逍遥丸、柴胡疏肝丸、逍遥丸。
调和肠胃剂:适用于肠胃不和证。证见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脘腹胀痛、肠鸣下利等。例如加味左金丸、疏肝健脾丸。
注意事项:
(1)本类方剂以祛邪为主,纯虚不宜用。
(2)临证使用要辨清表里、上下、气血以及寒热虚实的多少选用中成药。
四、清热剂
清热剂是以银花、连翘、板兰根、大青叶、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丹皮、桑白皮、紫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滋阴透热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中成药。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等六类。临床以发热、舌红苔黄、脉数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与非感染炎症性疾病如流感、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牙龈炎、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各类肺炎、肝炎、胃肠炎、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见上述症状者。
清气分热剂:适用于热在气分,热盛津伤之证。证见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汗、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例如牛黄解毒丸、牛黄清火丸、黄连上清丸。
清营凉血剂:适用于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证。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发斑、出血、昏狂、舌绛、脉数。例如复方羊角颗粒、羚羊角粉。
清热解毒剂:适用于火热毒邪引起的各类病证。证见口舌生疮、咽喉肿痛、便秘溲赤或大热渴饮、谵语神昏、吐衄发斑、舌绛唇焦;或头面红肿焮痛、痈疡疔疮、舌苔黄燥及外科的热毒痈疡。例如清开灵、穿心莲片、抗病毒颗粒、板蓝根颗粒、西黄丸。
清脏腑热剂:适用于火热邪毒引起的脏腑火热证。心经热盛证见心烦、口舌生疮或小便涩痛、舌红脉数;肝胆火旺可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肺热可见咳嗽气喘、发热、舌红苔黄、脉细数;热蕴脾胃可见牙龈肿痛、溃烂、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湿热蕴结肠腑可见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弦数。例如导赤丸、茵栀黄注射液、利胆片、茵陈五苓丸、双黄连口服液、香连丸、葛根芩连丸。
清虚热剂:适用于阴虚内热之证。证见夜热早凉、舌红少苔,或骨蒸潮热或久热不退之虚热证。例如知柏地黄丸。
气血两清剂:适用于疫毒或热毒所致的气血两燔证。证见大热烦渴、吐衄、发斑、神昏谵语等。例如清瘟解毒丸。
注意事项:
(1)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2)注意辨别热证的部位。
(3)辨别热证真假、虚实。
(4)对于平素阳气不足,脾胃虚弱之体,可配伍醒脾和胃之品。
(5)如服药呕吐者,可采用凉药热服法。
五、祛暑剂
祛暑剂是以藿香、佩兰、香薷、鲜银花、鲜扁豆花、鲜荷叶、滑石、西瓜翠衣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去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中成药。祛暑剂分为祛暑解表、祛暑清热、祛暑利湿和清暑益气四类。临床以身热、面赤、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脉数或洪大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小儿腹泻等见上述症状者。
祛暑清热剂:适用于夏月感受暑热之病。证见身热心烦、汗多口渴等证。例如保济丸。
祛暑解表剂:适用于暑气内伏,兼外感风寒证。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心烦口渴等。例如藿香正气丸。
祛暑利湿剂:适用于感冒挟湿证。证见身热烦渴、胸脘痞闷、小便不利等。例如十滴水、甘露消毒丸、六合定中丸、玉枢散(丹)。
清暑益气剂:适用于暑热伤气,津液受灼。证见身热烦渴、倦怠少气、汗多脉虚等。例如清暑益气丸。
注意事项:忌生冷、油腻饮食。
六、温里剂
温里剂是以附子、干姜、肉桂、桂枝、细辛、小茴香、高良姜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中成药。温里剂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三大类。临床以畏寒肢凉、喜温蜷卧、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脉沉迟或缓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痉挛、末梢循环障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温中祛寒剂:适用于中焦虚寒证。证见脘腹疼痛、呕恶下利、不思饮食、肢体倦怠、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例如理中丸、温胃舒胶囊、良附丸。
回阳救逆剂: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甚至阴盛格阳或戴阳的危重病证。证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腹痛、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沉细或沉微。例如参附注射液。
温经散寒剂:适用于寒凝经脉证。证见手足厥寒、或肢体疼痛,或发阴疽等。例如艾附暖宫丸。
注意事项:
(1)凡实热证、素体阴虚内热、失血伤阴者不宜用。
(2)孕妇及气候炎热时慎用。
七、表里双解剂
表里双解剂是以解表药与治里药为主组成,具有表里双解作用,用以治疗表里同病的中成药。表里双解剂分为解表攻里、解表清里、解表温里三类。临床以表寒里热、表热里寒、标实里虚、表虚里实以及表里俱寒、表里俱热、表里俱虚、表里俱实等表现为辨证要点。
临床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肥胖症、习惯性便秘、痔疮、痢疾、胃肠型感冒、急性肾炎等有表里同病表现者。
解表攻里剂:适用于外有表邪,里有实积之证。既有表寒或表热的症状,又有里实表现。例如防风通圣丸。
解表清里剂:适用于表证未解,里热已炽之证。既有表寒或表热的症状,又见里热表现。例如正柴胡饮、葛根芩连丸等。
解表温里剂:适用于外有表证而里有寒象之证。临床兼见表寒与里寒的症状。
注意事项:
(1)必须具备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者,方可应用,否则即不相宜。
(2)辨别表证与里证的寒、热、虚、实,然后针对病情选择适当的方剂。
(3)分清表证与里证的轻重主次。
八、补益剂
补益剂是以人参、黄芪、黄精、玉竹、当归、熟地、女贞子、鹿茸、肉苁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用以治疗各种虚证的中成药。补益剂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六种,临床以气、血、阴、阳虚损不足诸症表现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贫血、休克、衰老、退行性病变、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出现气血阴阳虚损表现者。
补气剂:适用于脾肺气虚证。证见肢体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动则气促、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弱或虚大,甚或虚热自汗,或脱肛、子宫脱垂等。例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刺五加注射液、参芪片、西洋参等。
补血剂:适用于血虚病证。证见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唇甲色淡、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脉细数或细涩、舌质淡红、苔滑少津等。例如八珍颗粒、当归补血丸、四物颗粒、阿胶口服液、益中生血片、养血饮口服液等。
气血双补剂:适用于气血两虚证。证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肢体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等。例八珍颗粒、香砂六君子丸、人参养荣丸、人参归脾丸、归脾丸等。
补阴剂:适用于阴虚证。证见肢体嬴瘦、头晕耳鸣、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虚烦不眠、大便干燥、小便短黄,甚则骨蒸盗汗、呛咳无痰、梦遗滑精、腰酸背痛、脉沉细数、舌红少苔、少津等。例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麦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
补阳剂:适用于阳虚证。证见腰膝酸痛、四肢不温、酸软无力、少腹拘急冷痛、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阳痿早泄、肢体赢瘦、消渴、脉沉细或尺脉沉伏等。例如金匮地黄丸、桂附地黄丸、五子衍宗丸等。
阴阳双补剂:适用于阴阳两虚证。证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畏寒肢冷、午后潮热等。例如补肾益脑片。
注意事项:
(1)辨治虚证,辨别真假。
(2)体质强壮者不宜补,邪气盛者慎用。
(3)脾胃素虚宜先调理脾胃,或在补益方中佐以健脾和胃、理气消导的中成药。
(4)服药时间以空腹或饭前为佳。
九、安神剂
安神剂是以朱砂、磁石、龙齿、珍珠母、远志、酸枣仁、柏子仁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安定神志作用,用以治疗各种神志不安疾患的中成药。安神剂分为重镇安神和滋养安神两类。临床以失眠、心悸、烦躁、惊狂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睡眠异常(失眠)、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出现上述症状者。
重镇安神方剂:适用于心阳偏亢之证。证见烦乱、失眠、惊悸、怔忡等。例如朱砂安神丸、磁朱丸。
滋养安神方剂:适用于阴血不足,虚养偏亢之证。证见虚烦少寐、心悸盗汗、梦遗健忘、舌红苔少等。例如天王补心丸、柏子养心丸、安神补心胶囊、安神补脑液、甜梦胶囊(口服液)。
注意事项:
(1)重镇安神类多由金石药物组成,不宜久服,以免有碍脾胃运化,影响消化功能。
(2)素体脾胃不健,服用安神剂时可配合补脾和胃的中成药。
十、开窍剂
开窍剂是以麝香、冰片、石菖蒲等芳香开窍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等作用,用以治疗神昏窍闭(神志障碍)、心痛彻背诸证的中成药。开窍剂分为凉开和温开两类。临床以神志障碍、情志异常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尿毒症、肝昏迷,癫痫、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见上述症状者。
凉开剂:适用于温邪热毒内陷心包的热闭证。证见高热、神昏谵语,甚或痉厥等。例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牛黄至宝丸、牛黄清宫丸、牛黄清心片、清开灵注射液、紫雪颗粒、醒脑静注射液、局方至宝丸。
温开剂:适用于治疗中风、中寒、痰厥等属于寒闭之证。证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神昏不语、苔白脉迟等。例如苏合香丸、紫金锭、礞石滚痰丸、十香返生丸。
注意事项:
(1)神昏有闭与脱之分,闭证可用本类药物治疗,同时闭症要与祛邪药同用,脱证不宜使用。
(2)孕妇慎用或忌用。
(3)开窍剂久服易伤元气,故临床多用于急救,中病即止。
十一、固涩剂
固涩剂是以五味子、桑螵蛸、金樱子、乌贼骨、煅龙骨、煅牡蛎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耗散滑脱之证的中成药。固涩剂分为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五类。临床以自汗、盗汗、久咳、久泻、遗精、滑泄、小便失禁、崩漏、带下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肺结核病、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小儿遗尿、神经性尿频、神经衰弱、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过多、慢性咳嗽等见上述症状者。
固表止汗剂:适用于体虚卫外不固,阴液不能内守证。证见自汗、盗汗。例如玉屏风颗粒(口服液)。
敛肺止咳剂:适用于久咳肺虚,气阴耗伤证。证见咳嗽、气喘、自汗、脉虚数等。例如固本咳喘片、固本丸。
涩肠固脱剂:适用于泻痢日久不止,脾肾虚寒,以致大便滑脱不禁证。证见久泻久痢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腰膝冷痛等。例如固本益肠片、固肠止泻丸、涩肠止泻散、四神丸。
涩精止遗剂:适用于肾气不足,膀胱失约证或肾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证。证见遗精滑泄或尿频遗精等。例如缩泉丸(胶囊)、固本丸、金锁固精丸、锁阳固精丸。
固崩止带剂:适用于妇女崩中漏下,或带下日久不止等证。例如固经丸。
注意事项:涩剂为正虚无邪者设,故凡外邪未去,误用固涩剂,则有“闭门留寇”之弊。
十二、理气剂
理气剂是以枳实、陈皮、厚朴、沉香、川楝子、乌药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中成药。理气剂分为行气剂和降气剂。临床以脘腹胀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大便不畅,胸胁胀痛、游走不定、情绪抑郁、月经不调或喘咳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肠胃功能紊乱、慢性肝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等见上述症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