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人一生要注意的365个健康细节
812600000060

第60章 九月健康心理,享受美满人生(2)

自卑的人心情低沉,郁郁寡欢,常因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愿与别人来往,只想与人疏远,缺少朋友,甚至自疚、自责、自罪;他们做事缺乏信心,没有自信,优柔寡断,毫无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因而感到疲劳,心灰意冷。

由于自卑的人大脑皮层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麻木状态,体内各器官的生理功能相应得不到充分的调动,不能发挥各自的应有作用;同时分泌系统的功能也因此失去常态,有害的激素随之分泌增多;免疫系统失去灵性,抗病能力下降,从而使人的生理过程发生改变,出现各种病症,如头痛、乏力、焦虑,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性功能低下等等,这些表现都是衰老的征兆所在。

可见,自卑的心理就是促使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常走下坡路,加速自身衰老的催化剂,因此,希望健康的人如果想要防止早衰,就应摒弃自卑心理。

怎样从自卑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呢?

1认清自己的想法

人的自卑心理来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即“我不行”。所以先要改变带着墨镜看问题的习惯,这样才能看到事情明亮的一面。

2放松心情

努力地去放松心情,不要想不愉快的事情。或许你会发现事情真的没有原来想的那么严重,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3幽默

学会用幽默的眼光看事情,轻松一笑,你会觉得其实很多事情都很有趣。

4与乐观的人交往

与乐观的人交往,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会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你。尝试一点改变,比如换个发型,画个淡妆,买件以前不敢尝试的比较时髦的衣服……看着镜子中的自己,你会觉得心情大不一样,原来自己还有这样一面。

5寻求他人的帮助

寻求他人的帮助并不是无能的表现,有时候当局者迷,当我们在悲观的泥潭中拔不出来的时候,可以让别人帮忙分析一下,换一种思考方式,有时看到的东西就大不一样。

6要增强信心

只有自己相信自己,乐观向上,对前途充满信心,并积极进取,才是消除自卑、促进成功的最有效的补偿方法。

另外,还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积极与人交往,在积极进取中弥补自身的不足。

细节提醒:

拘谨可能使某些人对你怀有敌意。如果某人不爱理你,则不要总觉得自己有错。对于有敌意的人,不讲话虽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却是唯一的方法。

一定要避免使自己处于一种不利的环境中。否则,当你处于这种不利情况时,虽然人们会对你表示同情,但他们同时也会感到比你地位优越而在心里轻视你。

怒大伤身,告别愤怒

每个思维正常的人遇到不痛快的事,都难免要发点脾气。喜怒哀乐,人之常情,无可非议。然而如不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感情,盛怒之下,容易做出傻事、蠢事,过后连自己都后悔,这样对身心健康是十分不利的。与人相处,不分是非曲直、动辄发火,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火气太大的人,应加强修养,注意“制怒”,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纵心头无名之火,像火柴头似的一擦就着,触物即燃。

愤怒,是一个人情绪的激烈暴发。经常愤怒的人,不应当看成是性格使然,而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愤怒都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不快和行为上的惰性。但如果怒气一旦涌进了一个人的心头,他就应加以制止或把它发泄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告别愤怒呢?

一般说来,怒气在刚开始产生时是脆弱的,容易控制的。如果这时不能以理智来抑制怒气,而听凭它自由奔流,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当人们遇到不愉快的事,感到很气愤时,要特别注意克制自己,防止冲动的发生。例如,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受到别人不合理的责备和恶意诽谤时,要尽量保持冷静,暂时压住心头的怒火。可以试一试拖延动怒的时间,第一次拖延10秒钟,第二次拖延20秒钟,然后不断地延长动怒的间隔时间。一旦意识到自己可以延迟动怒,便学会了控制自己。另一方法是当意识到自己怒火已经升起时,最好的办法是强迫自己不要讲话,采取静默的方式,熬过了最初的10秒钟,也许就会冷却下来。

从愤怒情绪发展的规律来看,自我克制越早越好。但一旦动怒,最好的办法就是迅速离开情绪现场,或做别的事情,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想一想。当要发怒时,人们还可以握住他所“恨”的人的手,直到情绪平静。

在发怒时要提醒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见解,我们若想让对方改变其观点,只不过会延长自己发怒的时间而已,为何不允许他人有自己的选择呢?正如你有你的选择一样,有时光靠自己内在的努力很难奏效,这时就需要得到外界的提醒和帮助。清代的林则徐每到一地,都要在房间的墙壁上贴上“制怒”二字,目的就是要提醒自己不要乱发脾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记住:不要苛求人人都赞同你的意见与行为。

细节提醒:

如果怒气确实膨胀起来,并且无法控制,那就应该让它发泄出来,但要切记,不能伤及他人。我们可以找自己的知己,尽情地倾诉自己的苦衷;也可以找一个空旷的地方,用力喊出自己想要讲的话;或一口气跑上几千米,跑得满头大汗,让自己的怒气随汗水一起流失,然后用温水痛痛快快地洗个澡。

浮躁无益身体健康

浮躁心理是指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恒心、见异思迁,喜欢投机取巧,讲究急功近利,强调短、平、快,立竿见影,平时则无所事事,乱发脾气,一刻也不能安稳地工作。浮躁心理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一种病态社会心理,危害极大。

浮躁心理从表现特点上看有躯体性亚健康的症状特点,如心神不宁、焦躁不安、喜欢冲动、冒险、甚至铤而走险等。实际上这种躯体的表现是在心理的作用下来完成的,症状来得快去得快,受情绪、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大。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化与盲目性相互交织的复杂的病态社会现象,它使人们失去准确定位,让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不计后果,与脚踏实地、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公平竞争的社会准则相抵触,对整个国家、社会的整体运转非常有害。

在这个躁动的时代有一颗平淡的心很重要。平淡,即平静而淡泊。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质利益竞相角逐、精彩纷呈,面对这粉墨登场的物质利益的频频秋波,能做到坐怀不乱、平静而淡泊确非易事。然而,只有清醒、理智地直面物欲的挑战,藐视引诱,把握住自己,控制住自己,才能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只有从容、镇定地迎接物欲进攻,怒视引诱,坚强自己,锤炼自己,才能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而这样的人,对于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对于纯洁我们的事业是多多益善的。

如果你想有一颗宁静的心,让躁动的自己静下来,可以进行自我心理调控。

1不和任何人进行盲目的攀比,在生活中摆正自己的位置。

2要脚踏实地地工作,要有开拓、进取、创新意识和竞争精神,但是,这些应该建立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基础之上。

3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切忌盲目、冲动、丧失理智。

4遇事善于思考,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跟着感觉走。

5要有高瞻远瞩的气魄。

细节提醒:

为了使良性暗示达到预期的效果,做良性暗示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克服浮躁心理;二是克服急功近利的心理。良性暗示是一种平心静气潜移默化的心理运动,想一蹴而就,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在充满变幻和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要想保持身心健康,使良性暗示取得实效,必须默默地、静静地、缓缓地、天长日久地进行,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嫉妒是心灵的毒药

嫉妒是痛苦的制造者,在各种心理问题中是对人伤害最严重的,可以称得上是心灵上的恶性肿瘤。如果一个人缺乏正确的竞争心理,只关注别人的成绩,嫉妒他人,同时内心产生严重的怨恨,时间一久心中的压抑聚集就会形成问题心理,对健康也会造成极大伤害。

嫉妒者的几种心态特征常常表现如下:

①争强好胜。

②不能树立正确的目标。

③对自己的现状不满,爱发牢骚。自我评价低,总感到不如别人。

④自恃自己的条件好,希望别人不如自己,以此来体现自己的优越感。

⑤感到别人的存在对自己构成了威胁。

如何让自己远离嫉妒心理,拥有健康心态呢?

1自我宣泄

有时面对生活和事业上的巨大落差,或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人们都难免一时的心理失衡和嫉妒。这时,要是实在无法化解的话,也可以适当的宣泄一下。可以找一个较知心的亲友,痛痛快快地说个够,出气解恨,暂求心理的平衡,然后由亲友适时地进行一番开导。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要胸怀大度,宽厚待人。和我们自己一样,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渴望。

我们在自己获得成功时一定也要尊重别人的成绩和才华。

3正确评价竞争

如今社会上竞争无处不在。当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的时候,不要盯着别人的成绩怨恨,而要积极寻找别人成功的原因,以此为动力让自己更快的进步。

4正确评价成功

有了关于成功的正确价值观就能在别人有成绩时,会肯定别人的成绩,并且虚心向对方学习,迎头赶上,以靠自己努力得来的成功为荣。发现不足,迎头赶上。

5正确评价他人的成绩

嫉妒心往往是由于误解所引起的,即人家取得了成就,便误以为是对自己的否定。其实,一个人的成功是付出了许多的艰辛和巨大的代价的,人们给予他赞美、荣誉,并没有损害你,也没有妨碍你去获取成功。

6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能客观评价自己,并且去寻找真正的快乐,这些都是远离嫉妒心理的方法。

总之,我们不能光看到别人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找到别人成功的原因,并以此为动力督促自己不断进步。

细节提醒:

有时候,别人的成功是基于自己的特色或长处的,而我们在这方面是不擅长的,这时,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而不是非要跟她一样。比如,我们看联欢会时,看到光彩耀眼的歌星,听别人说他们一晚上的收入有几十万。这时如果我们因此寝食难安,老是想他们的收入,因此感到万分不平衡,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就不值得了。

过度的焦虑要不得

在你面临一次重要的考试以前,在你第一次和某位姑娘约会之前,在你的老板大发脾气的时候,在你知道孩子得了某种疾病的时候,你都会感到焦虑。此时“焦虑”指的是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焦虑并不是坏事,焦虑往往能够促使你鼓起力量,去应付即将发生的危机。凡事都有两面性,焦虑对人的影响也不仅仅只有消极的一面,它也有积极的一面。

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水平,充分调动身心潜能,使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和智力体力达到激活状态。这时,人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敏捷,心理反应加快,从而能更好地解决面临的问题。试想,如果一个人在面临一场重大考试时,一丝紧张感也没有,那他如何能够进入考试状态,又如何能够考得好呢?

虽然也有学者认为,焦虑不同于紧张,适度的紧张对考试是必要的,而焦虑的影响则与此不同,它使人烦躁不安、心神不定,焦虑导致的是压抑而不是刺激。但是,无论从焦虑与紧张的心理表现还是生理状况上看,要将两者区分清楚是很困难的,焦虑与紧张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目前还难以将它们严格区分开。考生在临场考试时出现紧张和焦虑,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它的产生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需的,但关键在于焦虑的强度。高度的焦虑会使人处于一种极度的紧张状态,产生恐惧,因而可能对工作、学习或者生活产生破坏作用,过低的焦虑则会使人对生活抱无所谓的态度,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样也不利于工作和生活。

在一般情况下(即面临一般难度的任务),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但对于高难度的任务而言,以较低程度的焦虑效果为好。因此,若要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改善生活状态,就应保持一定程度的、中度以下的焦虑,无所谓态度或忧心忡忡的状况都是一种极端。

但是,如果焦虑过多,以至于达到焦虑症,这种有积极意义的情绪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它会妨碍你去应付、处理面前的危机,甚至妨碍你的日常生活。如果你得了焦虑症,你可能在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就会感到焦虑,你会觉得你的焦虑是如此妨碍你的生活,事实上你什么都干不了。

细节提醒:

卡耐基主张面对焦虑及担心的基本原则有三:一,弄清事实;二,分析事实;三,做成决定。我觉得这三个原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