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人一生要注意的365个健康细节
812600000059

第59章 九月健康心理,享受美满人生(1)

心理健康可以战胜疾病,生理与心理已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有时,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一个体魄健壮的人有时会被郁闷压得抬不起头来,一个身患残疾的人拥有健康的心理也能战胜缺陷,迎来成功。只有拥有健康心理,才能创造辉煌人生!

别把自私当成健康

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心理现象。“自”是指自我;“私”是指利己;“自私”指的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轻微一点是计较个人得失、有私心杂念、不讲公德;严重的则表现为为达到个人目的,侵吞公款、诬陷他人、铤而走险。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

自私心理的成因有两个方面。

1从客观方面看,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目前我国各项资源的数量、种类、方式在占有和配置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平衡、不合理之处。于是,缺乏资源的一方不得不用非正当的方式去交换。由此,一方面以权谋私,另一方面以钱谋私,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另外,病态文化的沉积和社会控制不严,也是客观原因。

2从主观方面看,个人的需求若是脱离社会规范的不合理的需求,人就可能倾向于自私。

自私作为一种病态社会心理,有很强的渗透性。大多数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私心杂念。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1不讲公德。

2嫉妒他人。

3感情自私。

4技术垄断或剽窃。

5以钱谋私或者以权谋私。

自私作为一种病态社会心理,是可以克服的。作为自我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心理调适。具体来说有如下方法:

1内省法

自私常常是一种下意识的心理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观察时要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这些标准有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和榜样等。

2多做利他行为

一个想要改正自私心态的人,不妨多做些利他行为。例如关心和帮助他人,给希望工程捐款,为他人排忧解难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从让座、借东西给他人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为中纠正过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态,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利他的乐趣,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3回避训练

这是心理学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为基础,以负强化为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训练方法。通俗地说,凡下决心改正自私心态的人,只要意识到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可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弹不停弹击自己,从痛觉中意识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纠正。

细节提醒:

要纠正孩子的自私观念,家长就不能对不合理要求给予满足,甚至是合理的要求也不可百分之百给予满足。

欲望是滋生自私的根由,欲望的无止境,自私便随之而生。对儿童,家长切莫把他置于只享受、满足欲望而不履行义务的特殊地位,要让他们懂得欲望的满足和履行义务是同等重要的。

走出自我封闭怪圈

拥有自闭心理的人就是要把自己和社会完全隔离开,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除必要的工作生活外,整天关门在家、自我封闭、与外界隔离,就如同“装在套子里的人”,表现出一种对社会、对周围环境完全不适应的病态心理现象。

当今社会,具有自闭心理的人又表现出了其他的类型特征。有专家认为,不愿意结婚的独身者、社交恐惧症者、自责心理严重的人,大多数都或多或少存在自闭性心理障碍。

自闭症是一种心理行为的病态表现,其特点是将自我封闭起来,大多表现为心情抑郁、苦闷,缺乏自信心,没有朋友,没有社交活动,对一切活动都没有兴趣,对未来失去希望,意志薄弱,生活懒散,逐渐丧失意识的主观能动性,陷入深深的心理困惑之中而不能自拔。

如果一个人总是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圈子内,对自己、对社会都没有好处,所以自闭的人都应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注意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并大胆表现它的美好和幸福。

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快乐、更有意义,请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重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任他人

如果你对新结识的人表现冷淡,这往往意味着你对他人的信任感已被自我封闭的重压毁灭了。那么,你就不会从你周围的人群中获得乐趣。

这时,你应该放松自己紧张的生活节奏,不妨和初次见面的人打打招呼;或者在你常去买东西的小店里和售货员聊聊;或者和刚结识的新朋友一道参加郊游。努力寻找童年时交友的感觉,信任他人和你自己,而不要每时每刻都疑窦丛生。

第二,学会对自己说“没关系”

孩子们常常发出无缘无故的笑声,他们的烦恼从不闷在心里。而我们成人却常常会被生活中各种各样伤脑筋的事压得两腿打战。生活中真有那么多的烦恼吗?其实,许多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是我们把它放大了而已。我们要学会对自己说“没关系”,这样我们的生活里就会常常充满开怀的笑声。

第三,顺其自然地去生活

我们应该重视生活中偶然的灵感和乐趣,快乐是人生的一个重要价值标准,有时能让自己高兴一下就行,不要整日为了一个明确目的,为解决某一项难题而奔忙。

第四,不要掩盖自己的真实感情

如果你和你的挚友分离在即,你不必为了避免让他人看到自己流泪而躲到洗手间去。为了怕人说长道短而把自己身上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掩饰起来,这种做法没有任何道理。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都是这样,需要遵从你的心,听取你心灵的声音。

细节提醒:

如果你是一个自闭症患者,可以采取以下心理调试方法。

1自闭的人,需要改变自己。要乐于接受自己,有时不妨将成功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结于外部因素,不要在乎别人说三道四。

2提高对社会交往与开放自我的认识。既要了解他人,又要让他人了解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确认自己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目标,成为生活的强者。

3精神转移法。即将过分关注自我的精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以减轻心理压力,如练字、作画、唱歌、练琴等。

4系统脱敏法。自我封闭者要正视现实,要勇敢地介入社会生活,找机会多接触和了解外人。这样不断摸索经验,可扩大与外界的交往。

忧郁的人容易生病

通常,忧郁的人脾气暴躁,而且,常试着用睡眠来驱走忧郁或烦闷,或者他们会随处坐卧、无所事事。大部分人所患的忧郁症并不严重,他们仍和正常人一样从事各种活动,只是能力较差,动作较慢。

一个人情绪低落、轻度抑郁或者患上抑郁症,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说来,生活紧张、胃不舒服、头痛以及任何严重的身体伤害等都有可能引起一段特定时间的情绪抑郁。对于那些真正意义上的抑郁症患者来说,患病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a遗传。遗传是忧郁症的一个重要因素。50%经常患忧郁症的人,他们的父亲或母亲也曾患有此病。

b大脑中的神经传导物失去平衡。忧郁症起因于脑部管制情绪的区域受干扰。大部分人都能处理日常的情绪紧张,但是当此压力太大,超过其调整机能所能应付的范畴时,忧郁症可能由此而生。

c性格特质。自卑、悲观、完美主义者及依赖性强者较易得忧郁症。

d环境或社会因素。一连串的挫折、失落、慢性病或生命中不受欢迎的重大决定,也会引发忧郁症。

e饮食习惯。研究已发现食物显著地影响脑部的行为。饮食是最常见的忧郁原因,例如,饮食习惯差及常吃零食。脑中负责管理我们行为的神经冲动传导物质会受我们所吃的食物影响。

忧郁症使人觉得疲累、无力、人生没有意义、绝望,甚至会想要放弃生命。但是,这些负面的想法只是疾病的一部分,它会随着治疗和效果消失,如果你想要尽快脱离或避免加入忧郁症的行列,请牢记以下各大要点:

①不要定下难以达到的目标或承担太多责任。

②把巨大的任务区分成好几个小项目,分优先顺序,尽力而为。

③不要对自己期望太高,这将会增加挫折感。

④设法和别人在一起,避免经常独处。

⑤参与能够使你欢愉的活动。例如:轻松的运动、打球、看电影、参加宗教活动或社交活动,不要太劳累。

⑥不要作重大的决定,例如转行、转业或离婚,专家建议把重大的决定延到忧郁症的病情改善为止。

⑦不要期望忧郁症会突然变好,这种情况很少见。尽量帮助自己、宽待自己,不要因为未能达到水准以上的表现而责备自己。

⑧切记不要接受负面的想法,它只是病情的一部分,而且会随着治疗而消失。

⑨当你自己觉得忧郁的现象日趋严重时,不必害臊,要立刻去找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

⑩家人或朋友出现忧郁的现象,且日趋严重时,要鼓励他们去看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

B11如果出现轻微的忧郁,休个假、享受自己的嗜好、从事剧烈运动或宗教活动,通常可以得到改善。

B12愈早治疗,效果愈好。

B13要慎防自杀或杀人的举动。

细节提醒:

忧郁症无孔不入,男女老少都有患上忧郁症的可能,如不及早治疗,忧郁症可能会严重影响病患者的身体健康、与家人及朋友的关系,不能正常工作,甚至有自杀的危险。所以,密切留意自己和家人、朋友的情绪,有效掌握忧郁症的资讯,不要让它轻易入侵我们的生活。

诚恳待人,消除猜疑

生活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他们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或给自己使坏。有时我们自己也喜欢猜疑,看到别人说笑,便以为他们在议论自己,心里就不痛快起来。喜欢猜疑的人特别注意留心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他很可能琢磨半天,试图发现其中的“潜台词”。这样他便不能轻松自然地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不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响到人际关系。

猜疑的人通常过于敏感。敏感并不一定是缺点,对事物敏感的人往往有灵气,有创造力,但如果过于敏感,特别是与人交往时过于敏感,就需要想办法加以控制了。

1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当自己正想猜疑和已陷入猜疑时,可暗示自己: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我好,他们的行为是善意的,并无恶意,是我多虑了,我应该向他们表示感谢。

2进行思维转移。当自己胡思乱想,瞎猜疑时,可转移思维去想其他美好的人和事物,这样对人会好些。

3坚持“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猜疑心重的人,大多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别人倒多少有些苛求。如果对别人的要求不那么高,就不会把别人的言行变化看得那么严重,许多无端猜疑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产生的基础。

4用理智力量克制冲动情绪的发生。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思路所主宰,会觉得他的猜疑顺理成章。此时,冷静思考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5培养自信心。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与周围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6学会使用“自我安慰法”。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与他人产生误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还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胜利,产生的怀疑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7及时沟通,解除疑惑。猜疑者生疑之后,冷静地思索是很重要的,但冷静思索后如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该通过适当方式,同被疑者进行推心置腹的交心。若是误会,可及时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过谈心,各自的想法为对方所了解,也有好处;若真证实了猜疑并非无端,那么,心平气和地讨论,也有可能使事情解决在冲突之前。

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束缚了人的手脚,使人远离朋友,远离人群。为避免猜疑,交往中一要力求实事求是;二要在猜疑得到证实前,予以“冻结”,不以怀疑为基础,进行“合理推论”。做到这两点,就能从猜疑的枷锁中解脱出来。

细节提醒:

要防止和克服恋爱中的猜疑心理,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努力把爱情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

第二,对别人的闲话不要盲目相信。不少闲话,都是由别人的闲话引起的。

第三,一旦有了猜疑,不要意气用事,而要冷静分析。

自卑是衰老催化剂

自卑,就是自己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他本人具有某种缺陷或短处,而是不能容纳自己,自惭形秽,常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人一等,不被自己喜欢,进而演绎成别人看不起的位置,并由此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