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早知道,早健康
807900000046

第46章 防老先防勃—从老年人各种症状预测疾病(3)

三是泪道不畅。如果老人患有慢性泪囊炎、泪道狭窄等泪道疾病时,眼泪不能通过鼻泪管排出,就会流泪甚至伴有脓性分泌物溢出。有这种情况的老人即使坐在家里也流泪,常常是“老泪纵横”。

对于老年人伴有眼病的流泪要引起重视,应该尽早去医院检查,查找流泪的原因并接受相应的治疗,同时应注意预防。

老年人要注意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可多吃萝卜,多喝水,有条件时可用枸杞子泡茶喝;当遇到强光或多风的天气,老人外出时可戴眼镜或戴墨镜以保护眼睛。另外,看书报、电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眼睛产生疲劳,一般看电视40分钟左右就应休息一下,或经常向远处眺望。对于视力较差的老年人来讲,一般看电视一天不宜超过2个小时。

心理

老年人失眠、心慌、沮丧、发愁,要警惕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主要是以情绪障碍为主,多表现为持久的心情不良,产生这种症状的原因往往是身体某部不适或微小的生活事件。早期因无明显的病感及症状而不易被发觉,常因误诊或延误治疗而增加老人的病痛,还会出现自寻短见的悲剧。

如何才能尽早发现家中老人患上了抑郁症呢?

最早出现的老年抑郁症信号就是由头痛、焦虑和躯体不适所引起的失眠。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症状会加重甚至是彻夜难眠,但检查身体时又无明显的躯体疾病。

再就是心慌、食欲不振、气短、出汗、体重下降,但又无心率不齐等心因性、器质性疾病。

老年抑郁症的第三大特征是沮丧发愁,患者心神不定,常常因一点小事发愁,甚至惶惶不可终日,有大祸降临之感。有的表现为对事物丧失兴趣,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则表现为总感到对不起别人,甚至有负罪感。如不及时治疗,还会出现活动少、说话少、自我评价低、乏力、自觉能力大不如前等表现。有的患者在心情恶劣的背景下,可能产生自杀念头。这些老人普遍不承认自己有病,更不想承认是精神类疾病或心理性疾病,因此不愿就医,给治疗带来困难。

要预防老年抑郁症,主要是在上述微小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中对他们的心理矛盾、心理冲突进行细致观察,然后有针对性地予以说服、解释、劝慰、鼓励。

老年人谵妄预示重大疾病

老年期谵妄是指发生在老年期的谵妄状态或意识模糊状态,伴有注意力、认知能力、精神运动和睡眠周期障碍。调查结果表明,65岁以上的老年住院患者有48%的人在住院期间被诊断有谵妄症状,而老年人一旦出现谵妄往往会有不良状况发生,比如身体的整体功能、无法独立生活等,有三分之一的谵妄患者甚至会死亡。所以,老年人出现谵妄是一种警报,预示身体存在着某种严重的潜在疾病。而且老年人谵妄常患有脑或躯体的各种疾病,遇有突发因素,甚至是很轻微的感冒,或不引起注意的低热、便秘、脱水等即可导致谵妄,对生命构成威胁,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

老年人谵妄起病急,病程短速,表现以意识障碍为主。可能出现复杂多变的精神症状和各种异常行为,如定向力障碍,记忆障碍,对周围事物理解判断障碍,思维混乱、不连贯,有视听幻觉及被害妄想症等,时有兴奋、不安等,或嗜睡、缄默。对时间、地点障碍最突出,持续时间长短不等,大多数可很快缓解。谵妄状态一般是夜间加重,待意识恢复后,对出现的这些症状大部分遗忘。其临床表现与脑功能受损程度有关。引起老年性谵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

脑源性因素,各种脑器质性疾病,如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老年性精神病等,在其病程中可出现急性谵妄状态。

非脑源性因素,乃是指正常老年人,因感染中毒、躯体疾病、精神或躯体创伤所诱发。如“无症状性”肺炎、泌尿道感染、结核病、酒精中毒、药物过量、营养缺乏、手术、失水及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血压骤降并伴有“无痛性”心肌梗死,缓慢发展的前列腺肥大性尿路阻塞、贫血,以及外伤、骨折、精神因素等,皆可导致精神谵妄。

对于患有败血症、肺炎及心肌梗死等重大疾病的老年人来说,谵妄可能会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在老年期躁郁症的病程中,亦可出现谵妄状态。

对老年期谵妄,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首先应注意排除“无症状性”肝炎,“无痛性”心肌梗死,以及衰竭等躯体疾患。若病因未明,可先给予一个疗程定量的抗生素治疗。

老年期谵妄易导致心脏衰竭而死亡,故支持疗法和加强护理十分重要。兴奋不安者,可用小量奋乃静、氟哌啶醇等治疗,并给患者足够热量及较大量的维生素B1、B6、C及烟酸等多种维生素,可应用谷氨酸、γ-氨基丁酸、三磷酸腺苷、辅酶A以及高能量合剂等。一定要加强护理,防止骨折、肺炎等。

老年人心理疾病有哪些常见信号

研究发现,许多老年人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不够,因此对出现的疾病信号无动于衷。如果任这种情况发展下去,那么将造成严重后果。老年期常见的心理精神疾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情绪低落。因为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等,对任何人和事都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

2.自卑心理。由于退休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

3.无价值感。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

4.不安全感。有些老年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很少与人交往,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惧怕外面的世界。

5.老年性精神障碍。有些老年人缺少规律的生活,又很少参加群体活动,或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和,生活没有愉悦感,就可能诱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惧怕症、强迫症、癔症等。

6.老年性精神病。近年来,老年性精神病发病率也有增加趋势,常见的有老年性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由于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大脑衰退和心理变态等。

对于上述各种疾病,失眠是主要的信号,如果老年人超过30分钟仍不能入睡,且睡眠不安稳,则很可能患有神经官能症或焦虑症。如果中途清醒超过30分钟,睁着双眼盼天亮,则是抑郁症的主要表现。

另外,担忧过度也是老年心理疾病的一种信号,这种老年患者担心的事由往往与客观事实不相符,比如总是担心子女出门会遭遇不测、孙辈会走失、自己得绝症等,而体检的结果往往是没有器质性问题。对于这样的老年人,应多给予情感支持和鼓励,与之交流沟通,以防心理疾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