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外科门急诊手册(第2版)
7911700000031

第31章 肝脏疾病(3)

2.85%病例发病年龄在10—25岁之间,男女之比为2—5∶1。3.病儿多出现情感改变或学习成绩退步,继而出现震颤、肌张力增加、构语困难及不能适应学校的正常活动。

4.肝功能损害,表现为纳差、乏力、肝脾肿大、腹水、门脉高压或肝性脑病等;或经过慢性肝炎阶段,以后时好时坏、迁延不愈,逐渐发展为肝硬化。少数病人可表现为暴发性肝炎。

[体检要点]1.角膜色素环(K F环)为本病特有体征,色泽多为黄绿色、蓝绿色或棕黄色,可做裂隙灯检查。

2.神经系统体征以锥体外系运动障碍最为显著且常见,表现为震颤、多动、肌强直、发音障碍。精神症状也相当常见。

3.肝脾肿大、腹水,少数病人可有黄疸。

[辅助检查]1.血清铜蓝蛋白正常人为11—24μmol/L(80—150μg/dl),本病患者血清铜蓝蛋白降低,约为3—10μmol/L(<70—80μg/dl)。

2.肝功能试验可有一定损害,但无特异性。

3.脑CT扫描显示脑室扩大或脑实质软化,豆状核区显低密度阴影。

4.D 青霉胺排泄铜试验,即一连两天口服D 青霉胺0.9g后,测尿铜排出量,如为肝豆状核变性,则尿铜排出量超过1.0—1.5g/天。

5.基因诊断,短串联重复顺序(STR)多态标记间断基因诊断,对有先证者的本病家系进行症状前诊断及杂合子检出。目前也有试用突变热区的限制性酶谱分析法检出WD基因。

[诊断要点]1.发病年龄与家族史符合前述特点。

2.有不自主运动与肌强直。

3.肝肿大、黄疸、腹水。

4.有角膜色素环。

5.血清铜蓝蛋白降低。

[病历记录要点]1.病历应注意记载有无家族史。

2.记录神经精神症状及肝功能损害症状。

3.有无角膜色素环,记录血清铜蓝蛋白浓度、肝功能以及脑CT结果。

[门急诊处理]1.本病患者诊断明确者,应住院行肝移植术。

2.手术前可行非手术治疗——低铜高蛋白饮食同时药物治疗。

处方:

(1)葡萄糖酸锌片100mg×100片,用法:3片,饭后口服,一天2次

(2)D 青霉胺0.25g×100片,用法:0.25g,口服,一天3次

(皮试阴性后使用)上述两药可终身服用。

3.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进行适当的治疗,如护肝、退黄、利尿、支持治疗和缓解神经、精神症状。如有运动异常,可用安坦、氟哌啶酸、多巴制剂对症处理,处方:

苯海索(安坦)2mg×100片,用法:2mg,一天3次,口服(第六节)肝血管疾病

一、巴德基亚里综合征

巴德基亚里(BuddChiaic)综合征是1846年由Budd和1889年由Chiaic先后发现和报道的,故后人把此综合征用他们的名字命名。

此综合征表现为肝静脉或(和)邻近的下腔静脉因某种原因部分或完全阻塞,从而引起肝窦扩张、淤血,并伴有肝肿大和大量腹水。本病常发生于20—45岁,男性多于女性。

[问诊要点]1.少数病人急骤起病,腹痛、腹胀突然发作,随即出现肝肿大和大量腹水。

2.多数病人隐潜起病,开始有上腹不适或腹胀,随后出现肝肿大、腹水和腹壁静脉曲张。

3.有的可发生呕血、黑便和肝性脑病。

[体检要点]1.患者有明显肝肿大,大量腹水。

2.发生下腔静脉阻塞的患者,胸、腹壁静脉曲张非常明显,血流方向从下向上。

3.可有双下肢水肿,小腿皮肤发黑或显棕褐色,重者还可有下肢静脉曲张,甚至踝部营养不良性溃疡。

[辅助检查]1.早期肝功能正常或有轻度损害;晚期有A/G比值倒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以及血清胆红素轻度升高。

2.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显示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通畅情况、血流方向和特征。

3.CT检查可显示肝尾叶增大和腹水,并可见奇静脉和半奇静脉系有侧支循环形成。注射造影剂强化,可显示下腔静脉肝内段变窄,肝内静脉主要分支消失。

4.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可见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以及肝尾叶增大致压迫十二指肠移位。

5.下腔静脉和肝静脉造影有重要诊断价值,可显示阻塞部位、程度和范围及有无外压;肝静脉主干及开口处是否通畅;肝内静脉的狭窄范围亦能显示。

[诊断要点]1.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肝肿大、腹水及具有特征性的胸腹壁皮肤浅表静脉曲张。

2.彩色多普勒超声和下腔静脉、肝静脉造影是诊断本病的最佳方法。

[病史记录要点]1.记录有无腹部肿瘤或感染性疾病以及某些血液病史(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抗凝血酶III缺陷),这些可以成为本病的诱因。

2.记录肝肿大、腹水出现的时间、程度。

3.胸腹壁皮肤浅表静脉曲张的分布及血液方向。

4.记录彩色多普勒、下腔静脉和肝静脉造影结果。

[门急诊处理]1.肝静脉尚未完全闭塞的患者适合用内科治疗,包括保肝治疗、限制钠盐摄入,应用利尿剂防治腹水等,处方:

(1)甘草酸二铵(甘利欣),50mg×100片,用法:150mg,口服,一天2次

(2)氢氯噻嗪(双克),25mg×50片,用法:25mg,口服,一天3次

2.抗凝疗法适用于新鲜血栓形成的急性病例和术后预防复发,一般先用肝素,随后改用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令等。处方如下:

(1)低分子肝素钠(法安明),5000IU×10支,用法:5000IU,皮下注射,一天2次

(2)华法令,2.5mg×100片,用法:2.5mg,口服,一天2次

3.血栓形成后,3天内溶栓疗法有效,故在确诊后宜尽早采用。

应用的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等,处方:

5%葡萄糖溶液500ml+尿激酶80万—100万U,用法:静脉滴注,一天1次,连续使用3天4.病情较重者,如有腹水、门脉高压等表现,应住院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分流术、脾—肺固定术。可行原位肝移植,或可采用介入疗法,穿破隔膜,做球囊扩张和放置内支架管。

二、肝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的一种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见于中年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问诊要点]1.多数无症状,常在健康体检行B超检查或腹部手术时意外发现。

2.可出现右上腹隐痛和不适,以及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食后腹胀和消化不良等。

3.肿瘤压迫食管下端时,可出现吞咽困难;压迫肝外胆道,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和胆囊积液;压迫门静脉系统,可出现脾大和腹水;压迫肺脏,可出现呼吸困难和肺不张;压迫胃和十二指肠,可出现消化道症状等。

4.肿瘤破裂出血,可引起上腹部剧痛以及出血和休克症状。

[体检要点]1.可触及右上腹部包块,与肝脏相连,表面光滑,质地中等或柔软,有囊性感,可压缩,一般无压痛或仅有轻压痛。

2.偶尔在右肝区可闻及血管杂音。

[诊断要点]1.本病因缺乏特异性症状故早期确诊较难。

2.B超、CT、MRI、肝动脉造影和ECT可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CT上主要征象是:多为单发,病灶可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边缘大多不清,平扫为低密度,常有中心更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早期病灶边缘不规则强化,增强区域进行性向中央扩展;延迟扫描呈等密度充填,为快进慢出。MRI对本病具有特殊的诊断意义,T2加权相表现为特征性的“灯泡征”样高信号,肝动脉造影典型者可见到粗大的营养动脉和大片滞留的造影剂呈“棉絮”样。

3.多数病人肝功能无明显损害。

[病史记录要点]1.记录消化道症状、压迫症状等。

2.记录B超、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

[门急诊处理]1.瘤体较小,无临床症状者不需特殊治疗,但应每隔3—6个月复查B超,动态观察肿瘤变化。

2.手术治疗指征:(1)直径>10cm;(2)直径5—10cm,但位于肝缘,有发生外伤性破裂大出血的可能;(3)直径3—5cm,但有明显症状或不能排除肝癌可能。

3.对于多发性肝血管瘤或病变范围大,或已侵犯大部分肝组织无法手术切除者,可做肝动脉结扎加栓塞术,术中微波固化或射频消融也有较好的效果。

(钱海鑫陈昕)